屏幕背后,每一位推动着动画技术发展的人,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从天然镜到人造镜(before前5世纪)

#动画技术发展史
本文于 2025-07-11 19:16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已出版部分的文字内容已搬运完毕,正在进行因版面限制未收录内容的增补,期间内容更新日期比较频繁,请通过导航的专题导航进入,避免迷路~

反光镜透镜,也许是动画技术发展史中最容易被忽略重要功臣,是光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组件,在光学设备中默默地传送着动画影像。

  • 反光镜
    • 起源久远难以追溯,古人很可能是从石头发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
    • 而用容器盛水和研磨石头,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制作反光镜的方式。
  • 反光镜
    • 前6000年左右,土耳其出现了黑曜石镜
    • 前4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了抛光铜镜
      •  ENOCH, J. M. (2006). History of Mirrors Dating Back 8000 Years.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83(10), 775-81.
  • 透镜
    • 透镜的主要材料——玻璃的制作可追溯至前36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时代,
    • 最早的透镜可能由晶石所制,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经过精细研磨的透镜状晶石片
  • 反光镜
    • 古埃及已出现铜镜
      •  ENOCH, J. M. (2006). History of Mirrors Dating Back 8000 Years. 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 83(10), 775-81.
  • 透镜
    • 古埃及第四或第五王朝约前2620-2325年)一座雕塑眼睛上镶嵌了水晶镜片
  • 反光镜
    • 中国已经出现了青铜镜
      • 宋新潮. (1997). 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 考古学报(02), 29-51.
  • 透镜
    • 希腊克里特岛发现相信是约前1600年米诺斯人用作放大镜的晶石透镜
      • 并同时发现了很多微型雕刻物品。
  • 反光镜
    • 北京昌平区白浮村西周墓地出土两件被认为来自西周早期的“阳隧”,即凹面反光镜。
      • 1975年出土,一件直径9.9厘米,背素而微凸,半环钮,无钮座,缘部也无任何装饰,大部分被黄色、灰绿锈块覆盖,正面中心微内凹,大部分也被灰绿色锈块覆盖,无锈处呈红黄色,显得比较光洁。另一件形状同前,钮已锈蚀,直径9.5厘米
      • 北京文物考古所.北京地区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事[J].考古,1976(4).
  • 反光镜
    • 陕西扶风黄堆60号西周中期墓葬出土一件“阳隧
      • 1995出土,现藏宝鸡周原博物馆。该器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重约100克。器形似铜镜,基本呈圆形,凹面,背面素面,背中央有一桥型小钮,孔呈长方形,整体造型像茶杯盖。经西安光学仪器厂检测,其曲率半径为19.8-20厘米。
      • 罗西章.阳燧[J].寻根,1996(3).
  • 反光镜
    •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一块约2800多年前,直径7.5厘米的青铜凹面镜,也被认为就是古人所谓的“”。
      • 出土墓葬为虢国墓地中编号为M1052的虢太子墓,1956年发现,据碳十四测,虢国墓地整体年代范围为前9世纪-前5世纪,M1052作为早期墓葬,测年结果集中在前8世纪-前7世纪​(即西周晚期-春秋初期)。
      • 该镜铸造精美,正面为银白色,呈凹面弧形,虽有锈痕,但仍十分光洁。背面有一高鼻钮,可系穿佩带。钮旁有两只首尾相接的斑斓猛虎与双头虺龙和鸷鸟组成的图案。猛虎血口大张,尾巴卷起,似是发出低沉有力的吼声。虺龙翻腾盘曲,缠绕虎躯;鸷鸟怒目圆睁,展翅飞啄;画面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寓意深刻,创作之精致令人叫绝,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水平。
      • 刘社刚. (n.d.) .虎鸟纹阳燧. 河南博物馆. https://www.chnmus.net/ch/collection/appraise/details.html?id=512151748151876614 [检查日:20250609]
  • 反光镜
    • 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人使用凹面镜取火甚至早于使用平面镜照影。
    • 《周礼·巧工记》(佚名,约春秋战国时期)中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由此推测“锡铜合金”的平面镜凹面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 宋新潮. 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J]. 考古学报,1997, (02): 29-51.
  • 透镜
    • 考古学家奥斯汀·莱亚德(Austen H. Layard)在现在伊拉克尼姆鲁德亚述宫殿发现了约前750-710年的“尼姆鲁德透镜(Nimrud Lens)”。莱亚德认为它可能被用作放大镜或者聚光镜,但也记录了它和一堆美丽的、可能是装饰物的碎片一起被发现。
      • Austen H. Layard. (1853). 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ebook).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39897/39897-h/39897-h.htm#Page_164
    •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虽然学界对这些“晶石透镜”的真实功能仍在讨论,但古人从透明晶石或玻璃中发现光折射现象是可信的。
      • Layard A. 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的发现[M]. 纽约: 乔治·普特南公司, 1853: 165.
本站内容支持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SA(即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署名样式:
文章名称:《从天然镜到人造镜(before前5世纪)》
文章链接:anianima.com,遵循CC BY-NC-SA协议。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anianima.com

做动画的·马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