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那些为动画技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2.3.03 机械剧院和全景画剧院

本文于 2025-04-10 21:08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正在搬运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稍后补更,搬运完成后将启动新内容增补,期间内容变动可能频繁,请谅解并耐心等待!

机械剧院、全景画(panorama)和全景画剧院相继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这正是电影时代正式揭幕的前半个世纪,也注定了它们神秘又短暂得生命线……

1781:

  • 著名画家菲利普·卢戴尔布格在伦敦展示了他的机械剧院“艾多富斯康”(Eidophusikon),被当时的媒体描述为:“运动图像,表展现自然现象。”相传卢戴尔布格的机械剧院综合使用到幻灯投影、立体画、全景画、微缩模型、自动偶、灯光、音效模拟等多种技术,让观众在“画框”中观看到一场声影具备的动画。可惜如今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字资料和爱德华·伯尼绘画的一幅插图,一窥当年盛景。
    • Bermingham A. 幻觉的技术: 十八世纪伦敦德·卢戴尔布格的机械剧院[J]. 艺术历史. 2016, 39(2):376-399.

1787:

  • 爱尔兰画家罗伯特·巴克(Robert Barker,1739-1806)在伦敦莱斯特广场首次展出《爱丁堡全景》,创造了术语“全景图”(Panorama),最初是艺术家假定一个观察者在自身旋转时看到地平线上连续环绕的景象,后来发展为精确的立体环绕投影计算。

1792:

  • 巴克的全景图被安放在高16英尺,直径45英尺的巨型圆柱上首次公开展示,观众坐在圆形大厅中心的一个缓慢旋转的观景台上观看。后来巴克开始巡演,规格增至300英尺宽50英尺高,观众所处平台和画面之间还会覆盖着真实物体,与背景画衔接形成更真实的观感,可以被理解为“原始版VR”。
    • 全景图是后来全景摄影、环幕投影、球幕投影、三维渲染环境球、VR全景投影等现代动画技术的前身。
    • 镜头术语“平摇”便是从全景图派生出来的,指镜头在一个支点上,左右摇动或平衡旋转。
  • 一种卷轴式移动的全景图剧院开始流行。全景画(或长卷画)由隐藏在幕后的转轴牵引,观众从“屏幕”前只会看到移动的画面,通常还会有演讲者配以旁白。美国萨科博物馆展出过一幅来自1850年代巨型全景图,高约2.5米,长达270多米,放映时长可达2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为“电影摄影之父”的路易斯·普林斯,在1880年代也加入过全景图行业,在不断改善动态视觉效果的同时,开始琢磨制作一台新的机器,以给人“生命感”。

  • 参考文献:Aulas J,Pfend J. 路易斯·普林斯,发明家、艺术家和电影先驱[J/OL]. 1895. 一千八百九十五, 2000,32:9-74. (2007)[2022-8-10]. https://doi.org/10.4000/1895.110.

机械剧院和全景图剧院随着电影院的流行而逐渐走进历史,但其大部分技术被电影特效动画吸收,融合成长为更复杂的动画技术,直到现在。

本站内容支持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SA(即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署名样式:
文章名称:《#2.3.03 机械剧院和全景画剧院》
文章链接:anianima.com,遵循CC BY-NC-SA协议。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anianima.com

做动画的·马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