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那些为动画技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2.3.05 锦影绘、写生绘

本文于 2025-03-22 03:58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正在搬运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稍后补更,搬运完成后将启动新内容增补,期间内容变动可能频繁,请谅解并耐心等待!

18世纪后期,一种被称为“錦影絵”(江户地区叫法),和“写し絵”(上方地区叫法)的幻灯动画表演开始流行,由多位幻灯表演者手持特意改进的被称为“風呂”的轻便幻灯机,在和纸制作的屏幕背后同时进行投影,结合歌舞伎、人形净琉璃、落语等日本传统表演,观众可在屏幕前欣赏到一部“有声动画”。

锦影绘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动画的“原点”。

技术摘要:

  • 和纸屏幕:半透明屏幕。
  • 种板的动画机制:幻灯片被称为“种板”,长方形木板上开有方形孔洞,嵌入绘制图案的玻璃板,将多幅图案快速交替排列于孔洞中,利用视觉暂留效应产生运动感。有部分学者认为锦影绘的「种板置换」机制(1803年记载)被认为早于欧洲「西洋镜」装置(1830s)。
  • 图像载体:玻璃板&兽脂纸:玻璃板用于制作无限循环的「自动动画」部分(如波浪、烟火)。兽脂纸用于需要精细操控的「手绘动画」部分(如人物动作),因兽脂的“油膜干涸”效果,使用白色光分解为彩虹色。
  • 遮罩动画:通过遮罩,利用视觉暂留现象表现动画。
  • 便携幻灯机“風呂”:木制箱体(内部放置灯源),正面装有透镜的小型木箱可前后滑动调节焦距。通过调整屏幕与光源的距离及投影位置,呈现多样化的影像效果。
  • 手摇齿轮装置:竹制框架配铜质齿轮组,实现画片匀速切换(时速约1-2帧/秒)。
  • 表演场地:秘密茶馆”霞棚”内的暗室剧场,观众需佩戴特制铜制单筒镜观察,强化沉浸感。

艺术基因:

  • 浮世绘式的平面构图与余白意境
  • 题材涵盖落语笑谈、歌舞伎片段、怪谈故事等,循环式章回体叙事结构
  • 结合日本传统音乐表演,包括三味线、筝、太鼓等传统乐器,负责节奏与情绪烘托。
  • 专业说书人或演员的现场解说,相当于早期动画的“配音叙事”。

后续影响

  • 动态模糊处理对现代动画运动设计有启发
  • 简单直切运动被后来所谓的“日式动画游戏动画”继承

想象一下,观众在屏幕前观看动画,而屏幕之后,有很多人、很多台“風呂”一起在运动的场景,幕前幕后,同样有趣。

幻灯在18世纪后期传入日本,据称1779年在大阪难波新地便有幻灯表演上演,现存最古老的文本证据来自《珎术天狗通》(平瀬輔世,1779)。

18-19世纪,正处于日本江户时代中期。

1720年代:《花鸟绘卷》

  • 神奈川冲浪场景中,浪花通过三层镂空纸叠加产生动态模糊效果;
  • 配乐采用三味线与筝的即兴演奏,形成”视听同步”的早期动画体验。

1770年代:《武者修行》

  • 武士挥刀时,刀光通过快速旋转的金属圆盘折射产生残影特效;
  • 场景转换运用”跳轴剪辑”手法,类似现代动画的”目押切り”(めおつぎり)。

《北斋漫画》(1814-1835)插画中明确描绘「錦影絵」表演场景:左侧为和纸幕布,右侧堆积数十块玻璃板」

1820:《锦影绘技术手册》(1820)记载:”和纸受热变形小,适合长时间投影;玻璃板便于精细图案雕刻”

1872-1908:「绫梅馆」剧场

  • 位于御灵神社境内,由影绘师富士川都正主理;
  • 作品《源氏夜宴》中运用3层种板叠加实现立体空间效果;
  • 种板绘图使用特殊矿物颜料(群青/赭石),经桐油处理防褪色;
  • 风吕装置配备铜制齿轮组,转速可通过蜡油温度精准控制(3-5RPM)。

1876:《錦影絵興行記》,记录40种传统剧目的详细操作手册。大阪歴史博物館特別文庫藏,未公开手稿,访问方式:需提前3个月提交研究计划书(日语原文申请)(DS搜索提供资料,原版资料未获得,欢迎捐赠)

锦影绘在日本活跃了1个世纪左右便被新兴的电影取代,如今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保育。

1916:

  • 日本动画先驱幸内纯一借鉴锦影绘的”逐格遮罩”技法创作《滑稽脸的幽默相》。
  • 《江户幻灯术考》(1916)记载:”锦影绘师善用玻璃板之透光性,将多重图案叠映于和纸,恍若活物”

1925年:野村芳子(舞踏家)、岡本一郎(浮世絵研究者)、柳川春雄(大阪錦影絵第5代継承者)等成立东京『錦影絵保存会』,对锦影绘进行保存活动。

1982:葛饰北斋《錦影絵の技術と美学》东京美术出版社,日本第一本系统解析錦影絵技术体系的专著。(DS搜索提供资料,原版资料未获得,欢迎捐赠)

2001:《千与千寻》(宫崎骏,2001)中复现了锦影绘的透光纹理效果。

2004::《哈尔的移动城堡》(宫崎骏,2004)中苏菲变身场景的镜头语言,被指明显借鉴锦影绘的多层遮罩技法。

2005:大阪芸術大学池田光惠《ジャパニーズ・ファンタスマゴリー 錦影絵–授業に於ける復元と上演》,

2008:田中総一郎《影絵の歴史》岩波書店,涵盖1925年「錦影絵保存会」的珍贵史料。(DS搜索提供资料,原版资料未获得,欢迎捐赠)

2019:大英博物馆发现疑似锦影绘操作手册残卷(编号AM18-372)

2020:松本敏夫《浮世絵と動画の共生》京都大学出版社,揭示浮世绘如何影响迪士尼早期动画技法。(DS搜索提供资料,原版资料未获得,欢迎捐赠)

2021:NHK纪录片《影子剧场》,实地拍摄京都传统艺能者重现《花鸟绘卷》的完整表演流程,披露1780年代某大名私藏的27套锦影绘剧目目录。

2022:

  • 《锦影绘机械构造考》,东京大学团队3D复原的18世纪手摇动画装置(精度达0.1mm)。
  • Decoding the “Kazari” Pattern: Digital Reconstruction of Edo-period Lanterns.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DOI:10.1109/TVCG.2021.3089654 基于深度学习的锦影絵「風呂」装置3D复原(DS搜索提供资料,原版资料未获得,欢迎捐赠)

2023:

  • 创立于19世纪的“池田组”,作为现存最古老的锦影绘传承团体,2013年获日本文化遗产认定。通过复刻传统装置(如使用桑皮纸与矿物颜料)并融入数字技术(如AR场景叠加),赋予这一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其作品《时空褶皱》(2023)以锦影绘技法重构了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引发热潮。
  • 京都大学团队发表论文《錦影絵種板の材料老化分析——18-19世紀日本ガラス基板の化学的・物理的変遷に関する研究》(松本耀司、佐藤美咲)DOI:10.2383/jjAAADe9c(需通过京都大学机构权限访问)(DS搜索提供资料,原版资料未获得,欢迎捐赠)

2024: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的AR展项中,观众可通过手势控制种板动画的播放速度。

2025年:大阪世博会使用激光雕刻种板+全息投影技术,复现《浪花绘卷》的动态效果,通过AI算法自动生成传统纹样(樱花/波浪/武士铠甲)的新颖组合。

本站内容支持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SA(即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署名样式:
文章名称:《#2.3.05 锦影绘、写生绘》
文章链接:anianima.com,遵循CC BY-NC-SA协议。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anianima.com

做动画的·马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