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 2025-04-10 23:31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正在搬运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稍后补更,搬运完成后将启动新内容增补,期间内容变动可能频繁,请谅解并耐心等待!
在18世纪流行的“光学视图”中,有一种表现日夜变换动画的特殊类型,通过镂空需要透光的部分,在后面贴上一种可在光照下反光的特殊材料,是后来透景画剧院和类似变色画玩具的前身。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1822:
- 达盖尔在发明银版摄影之前,也接触过建筑、剧院设计和全景画。他与查尔斯·布顿在巴黎开设了第一家透景画剧院“迪奥拉玛”(Diorama)。展览的主体是巨幅全景画,包括类似透视盒的分层布景设计和实物模型搭配,剧院利用百叶窗、镜子等引入和控制自然光,从正面或背面不同角度投射,呈现日夜、四季变换或不同色彩光影气氛的戏剧画面,画面的半透区域允许灯光从后面透出,部分画面可能通过绳索控制移动。由于画面尺寸很大(约14×22米)难以移动,达盖尔建造了一个可容纳300多人的旋转观众席,观众从墙体上唯一的开口观看一场约15分钟的“动画”表演,然后旋转到另一个场景继续观看。据说剧院的效果让人感到震撼,观众以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自然的场景。透景画剧院在当时很受欢迎,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类似版本。后来的透景画剧院不断升级,出现更加精致的立体效果,画面被细心分层,加入模型、音效,甚至真人表演。
- 阿罗史密斯(Arrowsmith J). 阿罗史密斯先生提出的一种改进的公开展览方式[M//]艺术、制造业和农业的储备第46卷. 伦敦: 约翰·尼科尔斯和森. 1825: 257-264.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 Look and Learn
1839:
- 在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即将面世的时候,他的迪奥拉玛剧院遭遇火灾,火灾是偶然的,但迪奥拉玛的没落却是必然的。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各地的透景画剧院逐渐退出市场,它最初的名字“迪奥拉玛”如今成为立体模型的代名词。
虽然透景画大剧院不再流行,但一些类似功能的变色画便携玩具在19世纪后期仍有市场。
1849:
- 皮埃尔·勒福特发明了一种形似单目望远镜、可更换透景画插片的光学玩具“如画镜”(Lorgnette Pittoresque),当打开顶部小窗,关闭背窗时,观众可以看到图像的白天效果,反之可在背光环境下看到夜景效果。
1860年代初:
- 活跃于威尼斯的眼镜商卡洛·庞蒂发明了“大阿莱索镜”(Megalethoscope),木质外壳配有精美的图案或雕刻装饰,设备包括多块可开合铰链门,玻璃,配套的图片插卡是经过特殊处理的蛋白打印照片或画作,每张图片上都有不易察觉的微孔,不同的部分被裁切以便光线穿透,从而获得日夜变化或发光燃烧等特殊效果,并利用透镜创造立体错觉。也有简单版的“阿莱索镜”,也称“瓜佛镜”(Graphoscope),除外观装饰外,两者技术结构没有什么区别。
- 前文提及的可动书,也出现了不少类似功能的迷你纸剧院。
- 透景画剧院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依然流行,但很快便被电影、电视和电子游戏彻底淹没。
图2-38:迪奥拉玛剧院横截面图(约翰·阿罗史密斯,1825);
图2-39:如画镜(赵楠乐子,2022);
图2-40:大阿莱索镜广告图(佚名,186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