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那些为动画技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1964/08:迪士尼电影长片《玛丽·波平斯》首部大量使用“钠屏”抠像技术,和首部使用电子动画偶的电影长片。

本文于 2025-04-16 18:31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正在搬运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稍后补更,搬运完成后将启动新内容增补,期间内容变动可能频繁,请谅解并耐心等待!

8月,罗伯特·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1905–1986)执导的迪士尼电影长片《玛丽·波平斯》Mary Poppins)上映,是首部大量使用“钠屏”(也称黄幕)抠像技术,和首部使用电子动画偶的电影长片

钠屏(也称黄屏)抠像

  • 类似于现代的绿幕抠像,但使用不同的工具,演员在一个用钠蒸汽灯照亮的屏幕前表演,一台专门设计的特艺色彩(Technicolor)摄影机执行拍摄,该设备带有两组胶片,一个特制棱镜使一组黑白胶片自动获得遮罩,另一组常规的三色胶片捕捉剩余的内容,从而获得几乎完美的抠像。
  • 其主要发明者,佩特罗·弗拉霍斯(Petro Vlahos)、乌布·伊沃克斯(Ub Iwerks)和沃兹沃斯·波尔因此获奥斯卡科学技术奖
  • 有趣的是,特艺色彩公司无法再次复制该棱镜,而米高梅非常想和迪士尼竞争该项技术,他们雇佣了弗拉霍斯,创造了另外一种更为复杂,但质量更高的解决方案诞生。
  • 有报道说此前《父母陷阱》也测试过该技术,但由于直接使用移动遮罩的效果也很好而没有被大量使用。
  • Vlahos Petro, Composite photography utilizing sodium vapor illumination: US3095304A[P]. 1963-06-25

技术对比:钠屏 vs 现代抠像

项目钠屏(1964)现代绿幕/蓝幕(2020s)
原理钠蒸气光过滤色度键控(Chroma Key)
设备特制棱镜摄像机 + 钠灯数码摄像机 + 色度分离软件
精度边缘较粗糙,依赖物理布光高精度,支持复杂透明度与运动模糊
应用范围仅限固定场景全动态追踪,实时合成

电子动画偶:

  • 该片的电子动画偶角色是一只小鸟,此外一些道具如开场“空中洒糖”、片尾“星空舞”等也使用了机械装置控制运动。
  • 迪士尼同年在纽约世博会还推出了第一个人类电子动画偶“林肯先生”,用于舞台剧表演,后变为迪士尼乐园的一个景点。
  • 电子动画偶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特效动画技术,尽管后来计算机动画接管了大部分工作,但它依然有自己的价值。
本站内容支持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SA(即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署名样式:
文章名称:《1964/08:迪士尼电影长片《玛丽·波平斯》首部大量使用“钠屏”抠像技术,和首部使用电子动画偶的电影长片。》
文章链接:anianima.com,遵循CC BY-NC-SA协议。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anianima.com

做动画的·马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