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每一位推动着动画技术发展的人,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4.2.3 传统动画技术进入瓶颈期(1970s)

#动画技术发展史
本文于 2025-08-01 02:09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已出版部分的文字内容已搬运完毕,正在进行因版面限制未收录内容的增补,期间内容更新日期比较频繁,请通过导航的专题导航进入,避免迷路~

4.2.3 传统动画技术进入瓶颈期(1970s)

→ 4.2 电影动画和电视动画的技术分野
–→ 4 电影与电视时代的传统动画技术发展

封面图:《迷雾中的小刺猬》
© Soyuzmultfilm, 1975

电影正式迈进彩色时代,大屏幕和宽屏幕越来越受欢迎,廉价电视动画成为主流,影院动画短片正走进历史。

传统手绘动画技术的边界和局限性越发明显,基础技术开发已经完成,动画好坏更多是艺术的问题。

定格动画虽仍有较多发展,但无非是尝试更多不同材料,引入更多传统艺术风格、开发更复杂的可动偶结构。

这个年代也见证了很多特效大片的诞生,但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创新,反而是一些早期的计算机动画已经尝试走进电影特效领域。

  • 瓦尔·杰斯特(Val Guest)执导的《当恐龙统治地球》(When Dinosaurs Ruled the Earth,1970)
    • 使用了一种简单、有效,但耗时的“运动模糊”技术,摄影师对镜头玻璃板涂抹石油果冻凡士林之类),每次拍摄后都需要清理再重新涂抹,可在恐龙模型的周围造成模糊效果。
    • 它一直被使用直到被运动控制数字特效动画技术取代。
  • 唐纳德·布里泰因(Donald Brittain)执导的《虎之子》(Tiger Child,1970)在日本世博会上首映,
    • 首部“IMAX”电影
    • 观众在一个被称为“空气穹顶”的临时展馆中,坐在巨大的移动旋转平台上观看这部被称为“奇观”的电影。
    • 第一套正式的IMAX设备次年(1971)安装在多伦多的安大略圆形剧场
  • 以喜欢尝试不同材料和技术制作定格动画而闻名的岡本忠成(岡本忠成)制作了一部折纸+剪纸定格动画短片《冈本的家,我的家》(ホーム・マイホーム,1970),他在20世纪后期制作了数十部风格各异的动画短片,多次获大藤信郎奖
  • 米高梅动画发行了最后一部真人+动画电影长片《幻象天堂》(The Phantom Tollbooth,1970)。
    • 导演:查克·琼斯(Chuck Jones),亚伯·莱维托(Abe Levitow)和 戴夫·莫纳汉​(Dave Monahan (live action))
  • 美国电影行业在经济上进入了一个衰退期,许多制片厂关闭了内部的特效、动画部门,相关技术人员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建立自己的制作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后的行业结构。
  • 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执导的电影长片《天外来菌》(The Andromeda Strain,1971)
    • 涉及一段模拟计算机生成动画(下简称CG动画)的片段,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不能完成这样的画面,特效导演道格拉斯·特鲁姆布(Douglas Trumbull)和其团队使用传统动画技术完成了这一挑战。
    • 它展示了当时人们对CG动画的期待,也预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 岡本忠成(岡本忠成)制作了一部松散油彩厚涂+蜡笔画的手绘动画短片《我的妻子奇科坦》(チコタンぼくのお嫁さん,1971)
    • 结合多平面景深镜头运动光效万花筒背景等技术,再次为动画片的视觉创新带来惊喜。
  • 日本东映动画开始把补帧着色等比较简单的工作实行外包计件支付,尽管动画工会反对但无补于事。
    • 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画生产被计件外包,传统动画制作彻底成为一种廉价流水线,普通动画师的工资被压制到极低,这事实上掏空了动画人才的培养基础,但出于经济原因,它逐渐成为了传统动画行业的国际惯例
  • 两家著名的美国传统动画工作室沃尔特·兰茨制作特里卡通相继关闭。
  • 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NFB)购买了一台有24万个针眼的针屏,邀请阿雷克塞耶夫帕克举行研讨会并演示针屏的使用,以支持新一代动画师继续探索针屏动画,但依然只是偶尔被使用。
  • 川本喜八郎制作了他的首部木偶动画《鬼》
    • 日本传统木偶戏搬进了电影动画,立体木偶结合平面手绘风格背景,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空间感。
  • 岡本忠成(岡本忠成)使用日本和纸制作了一部纸偶动画短片《魔奇魔奇树》(モチモチの木,1972)
    • 类似技术几十年前也使用过,但更先进的彩色电影技术让这类拥有精细质感的传统手工艺术更好地展示。
  • 墨西哥首部电视动画片《泰利莫家族》(La familia Telemiau,1972)开播
    • 但由于无法与来自美国的电视动画抗衡,墨西哥动画行业在70-80年代主要为美国动画代工。
  • 埃里克·波特(Eric Porter)执导的澳大利亚首部动画长片《小马可·波罗对红龙》(Marco Polo Junior Versus the Red Dragon,1972)上映
    • 一部典型的赛璐璐传统手绘动画
  • 丹麦的亨里克·哈辛(Henrik Hassing)和拉尔斯·哈辛(Lars Hassing)制作了《月球之旅》En rejse til månen
    • 世界上第一部“砖块动画”短片
    • 当时是出于私人目的制作的,直到2013年才被公开发布到网络。
  • 岡本忠成制作了一部复杂的、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定格动画短片《南无一病息灾》(南無一病息災,1973)
    • 一种被称为“苏吉”、常见于寺庙和神社的日本传统木材,被用于绘制动画的角色和布景,
    • 除了创造一种特别的外观,也传递了一种特别的文化连接。
  • 巴西首部彩色动画长片《皮孔泽》(Piconzé,1973)上映
    • 导演:伊佩·中岛(Ype Nakashima);制作公司:Telstar Filmes;发行:Distar Filmes;时长:80分钟;上映时间:1973-1-24
  • 由匈牙利政府委托制作的纪念沙尓多·裴多菲(Sándor Petőfi)诞辰150周年的《勇士约翰》(János Vitéz,1973)上映,
    • 导演:马塞尔·扬科维奇斯(Marcell Jankovics),时长:74分钟,制作公司:潘诺尼亚电影制片厂(Pannonia Film Studio);上映时间:1973-5-1
    • 匈牙利首部动画长片
    • 是一部视觉风格类似于《黄色潜水艇》的传统动画。
  • 高桥茂人高畑勋执导的动画长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1974)
    • 宫崎骏为该片制作了完整的“布局”(LAYOUT)
    • 这是加在分镜原画(关键帧动画)之间的工序,包括明确的构图镜头运动角色具体的动作表情较详细的背景以及图层分割等所有用于指引后续动画制作的内容。
    • 1970年代,使用布局工序的动画并不多,但到1990年代布局已经成为动画片制作的标准流程
  • 川本喜八郎创作了一部铅笔画风格的剪切动画《诗人的生涯》(詩人の生涯,1974)
    • 这是使用传统赛璐璐动画技术难以实现的细腻风格,
    • 川本巧妙地利用了叠化过渡,让不合适剪切动画偶表现的动作(如翻转身体等),表现得自然且写意。
  • 鲍勃·加德纳(Bob Gardiner)和威尔·文顿(Will Vinton)执导的《星期一闭馆》(Closed Mondays,1974)
    • 首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定格动画片,主要使用粘土制作。
    • 文顿在几年后创造了术语“克雷美逊”(Claymation),尽管其最初目的是用于区分自己的粘土动画他人的粘土动画,但该术语后来经常被用来形容所有粘土动画
  • 尤里·诺尔斯金(Yuri Norstein)执导的《迷雾中的小刺猬》(Hedgehog in the Fog,1975)
    • 制作公司:前苏联联盟动画电影(Soyuzmultfilm),1936年于苏联创立,由当时在莫斯科的两个动画组织合并而成,截止2020已制作超过1500部动画片。
    • 首部表现出立体雾效的剪切动画短片
    • 使用特制的多平面相机,把很薄的纸覆盖在画面上,当它逐渐抬高时,画面看起来便会变白和变模糊,结合巧妙的分层,创造出一种逼真的深度感和立体感。
  • 岡本忠成冲绳世博会展出了一部由多台电影投影仪和幻灯机(包括计算机控制的小型幻灯机)合作,投影在圆顶屏幕上的剪纸+手绘动画《水的种子》(水のたね,1975)
    • 但现存版本是后来重新调整的单机版,当时效果已无法知晓。
    • 此外,该片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红型”的琉球传统布料制作背景,以建立与冲绳文化的内在连接。
  • 定格木偶动画《品契克利夫大奖赛》(låklypa Grand Prix,1975)上映,
    • 导演:伊佛·卡普里诺(Flåklypa Grand Prix);制作公司:Caprino Filmcenter a/s;时长:88分钟;上映时间:1975-8-28
    • 挪威首部动画长片
    • 由一个大约5人团队历时3.5年制作。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执导的电影长片《大白鲨》(Jaws,1975)
    • 使用了3条全尺寸气动鲨鱼机械动画偶,并勇敢地选择在真实海面上拍摄。
    • 虽然拍摄过程困难重重且严重超资,但这部电影的成功,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分水岭。激烈、惊险、刺激的动作片开始成为主要题材,这类电影的爆发在一定上推动了基于计算机的特效动画技术的发展。毕竟传统特效技术在应对这类电影时,其局限性和安全问题都摆在眼前。
  • 胡进庆周克勤执导,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长在屋里的竹笋》(1976)
    • 首部水墨剪纸动画
    • 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定格动画技术,
    • 纸偶使用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桑皮纸”,有一定韧性和厚度,纤维细长,通过“拉毛”处理后可用于模仿水墨画的晕染效果。
    • 尽管角色动作没有《小蝌蚪找妈妈》那种逐帧“绘”制的水墨动画灵动流畅,但在表现更复杂的场景和内容方面有其优势。
    • 而随着动画大师胡进庆的不断钻研,这些水墨剪纸动画偶的结构愈发复杂,动作越发流畅,他还将带来多部震撼世界的水墨剪纸动画
  • 英国 BBCFilmFair 公司联合制作的电视动画《帕丁顿》(Paddington,1976-1980)
    • 导演:艾弗·伍德(Ivor Wood)和巴里·利斯(Barry Leith),共56集,每集约5分钟。
    • 一部特别的3D+2D定格动画,主角帕丁顿是一只立体的毛绒熊动画偶,而其他人类、动物和大部分场景则使用二维的剪切动画偶表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营造出一种有趣的反差。
  • 卡洛琳·丽芙(Caroline Leaf)制作的玻璃绘动画短片《街区》(The Street,1976)
    • 使用混合了阻燃剂的颜料,这样颜料便不容易变干,以便玻璃上的画面在拍摄完之后,可以局部抹除,再修改成下一帧,创造一种更独特的涂抹感,后来多数的玻璃绘动画都沿用了这一形式。
  • 岡本忠成定格动画短片《那是谁?》(あれはだれ?,1976)
    • 岡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定格动画制作形式,用彩色毛线作画,结合玻璃绘背景
  • 墨西哥首部动画长片《三王》(Los tres Reyes Magos,1976)上映
    • 导演:费尔南多·鲁伊斯(Fernando Ruiz),阿道夫·托雷斯·波蒂略(Adolfo Torres Portillo)
    • 传统手绘动画,制作于1974年。
  • 阿德曼动画公司(Aardman Animations)创作了一个自由式粘土动画角色“莫夫”Morph),并开始制作同名系列动画
    • 最早用作电视系列动画的自由式粘土角色
    • 《莫夫》最初是为英国电视儿童节目《Take Hart创作的,其系里动画从1977年陆续制作至今。
    • 阿德曼动画早期以制作电视动画短片为主,如今以定格动画闻名。
    • 1972年,还是学生的彼得·洛德(Peter Lord)和大卫·斯普劳顿​(David Sproxton)注册了“阿德曼动画(Aardman Animations)这个名字并开始制作动画。1976年,毕业后搬到布里斯托尔后制作了首部专业作品,因此关于该公司的创立时间也有1972年1976年两种说法。
  • 考·浩德曼(导演:Co Hoedeman)执导的定格动画短片《沙堡》(The Sand Castle,1977)
    • 结合了沙动画木偶动画的技术,使用一系列由沙子覆盖的定格动画偶,在一个沙盘上制作,控制沙子拍摄有立体造型的定格动画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
    • 该片获奥斯卡等多个动画奖项。
  • 迪士尼动画长片《救难小英雄》(The Rescuers,1977)
    • 导演:沃夫冈·赖瑟曼(Wolfgang Reitherman),​约翰·朗斯伯里​(John Lounsbery),艾特·史蒂文斯(Art Stevens)。
    • 迪士尼动画改进了他们的静电复印术,摆脱只能产生黑色轮廓的问题,艺术家使用中灰色调创造更柔和的线条。《救难小英雄》是首部使用该技术的动画长片。
  • 拉尔夫·巴克希(Ralph Bakshi)执导的两部动画长片《魔界传奇》(Wizards,1977)《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1978)
    • 大量使用转描技术经典案例
    • 《魔界传奇》的战斗场面是从“影片库”中拼接的,《指环王》拍摄了几乎完整的真人版,然后再转描成动画。
    • 两部动画展示了传统动画制作中很少出现的,如宏伟的多人战斗场面、复杂的镜头运动、大量逼真的次级运动等。
    • 虽然整体动画效果时而十分流畅,时而又十分怪异,但它确凿地显示了动画和电影边界的模糊。
  • 波兰首部动画长片《博莱克和洛莱克之旅》(Wielka podróż Bolka i Lolka,1977)上映
    • 导演:斯坦尼斯拉夫·德尔茨(Stanislaw Dulz)和弗拉迪斯拉夫·内赫雷比茨基(Wladyslaw Nehrebecki)。
    • 传统手绘动画
  • 萨姆·沃納梅克(Sam Wanamaker)执导的电影长片《辛巴达穿破猛虎眼》(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1977)
    • 动物特效大师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制作了一系列神奇的生物,但与同年上映的、引入了新兴的CG特效动画技术的电影相比,这让哈里豪森的动画魔法显得有点“过时”。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视动画连续剧《邋遢大王历险记》(1978)开播,
    • 导演:钱运达、阎善春
    • 使用传统手绘动画技术。
    • 中国首部电视动画连续剧
  • 彩色传统手绘动画短片《小鹿历险记》(Hikayat Sang Kancil,1983)首映。
    • 动画导演:哈桑·穆塔尔布​(Hassan Muthalib),真人表演导演:拉赫曼·B(Rahman B);首映时间:1978年,但直到1983年才发行。
    • 马来西亚首部动画短片
  • ITC娱乐亨森公司(Henson Associates)制作的动画长片《布偶大电影》(The Muppet Movie,1979)
    • 导演:詹姆斯·弗劳利(James Frawley);制作公司:Incorporated Television Company (ITC) [英国],Henson Associates (HA) [美国];上映时间:1979年6月22日。
    • 展示了另人惊讶的、复杂的、精致的木偶动画技术,首次完整呈现布偶角色的全身动画
    • 布偶基本上使用真人木偶师控制表演,因此当镜头中要同时出现很多个布偶的时候,镜头的下面便挤满了木偶师。
    • 可能是首部真人演员与布偶角色直接互动的电影长片
    • 被称为70年代最成功的木偶动画电影长片,但传统木偶动画技术的瓶颈也开始显现。
  • 芬兰首部动画长片《七兄弟》(Seitsemän veljestä,1979)上映
    • 导演:丽塔·内利马克卡(Riitta Nelimarkka)和亚科·西克(Jaakko Seeck),上映时间:1979-10-20芬兰
    • 是一部模拟水彩画风格的动画,角色通过纸偶+剪切动画的方式制作,尽管在视觉艺术上是少见的且令人期待的,但在1970年代末,传统剪切动画技术已经难以让观众维持一个多小时的兴趣。
    • 新修复版于2011年在法国首映。导演内利马克卡克洛德 – 路易·米歇尔(Claude-Louis Michel)将影片缩短了20多分钟(新版时长为63分钟)。增加了新的音乐和音效,并将宽高比改为1.85:1。法国演员Thierry Hancisse为修复版提供了旁白。
  • 古巴首部动画长片《埃尔皮迪奥·巴尔德斯》(Elpidio Valdés,1979)
    • 导演:胡安·帕德龙(Juan Padrón)。
  • 泰国首部动画长片《苏萨科恩历险记》(สุดสาคร,1979)上映。
    • 该片的导演派鲁·纳奥克拉昌(Payut Ngaokrachang)也被称为“泰国动画之父

从19世纪末到1970年代,电影时代和电视时代相继而来,而基于电影技术框架的动画技术,在这大半个世纪中,从懵懂的摸索到形成行业,从个人艺术创作到流水线生产,它已构建完所有必要的基础,也逐渐看到了传统动画技术的边界。

但人类的文明仍在演进,动画技术也早已在人类的科技发明中发现了新伙伴,并在电影动画和电视动画产业互相竞争的时候,悄悄地架起了全新的舞台——“计算机动画”,它将逐渐接替电影动画,成为动画技术发展史的新时代。

本站内容支持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SA(即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署名样式:
文章名称:《#4.2.3 传统动画技术进入瓶颈期(1970s)》
文章链接:anianima.com,遵循CC BY-NC-SA协议。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anianima.com

一个执着关注和记录动画技术发展史的网站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