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 2025-04-28 01:50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正在搬运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稍后补更,搬运完成后将启动新内容增补,期间内容变动可能频繁,请谅解并耐心等待!
20世纪70年代,电影正式迈进彩色时代,大屏幕和宽屏幕越来越受欢迎,廉价电视动画成为主流,影院动画短片正走进历史。传统手绘动画技术的边界和局限性越发明显,基础技术开发已经完成,动画好坏更多是艺术的问题。而定格动画虽仍有较多发展,但无非是尝试更多不同材料,引入更多传统艺术风格、开发更复杂的可动偶结构。这个年代也见证了很多特效大片的诞生,但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创新,反而是一些早期的计算机动画已经尝试走进电影特效领域。
1970:
- 瓦尔·杰斯特执导的《当恐龙统治地球》使用了一种简单、有效,但耗时的“运动模糊”技术,摄影师对镜头玻璃板涂抹石油果冻(凡士林之类),每次拍摄后都需要清理再重新涂抹,可在恐龙模型的周围造成模糊效果,它一直被使用直到被运动控制和数字动画技术取代。
- 唐纳德·布里泰因执导的首部IMAX电影《虎之子》在日本世博会上首映,观众在一个被称为空气穹顶的临时展馆中,坐在巨大的移动旋转平台上观看这部被称为“奇观”的电影。
- 第一套正式的IMAX设备于次年安装在多伦多的安大略圆形剧场。
- 以喜欢尝试不同材料和技术制作定格动画而闻名的冈本忠诚制作了一部折纸+剪纸定格动画短片《冈本的家,我的家》,他在20世纪后期制作了数十部风格各异的动画短片,多次获大藤信郎奖。
- 查克·琼斯等执导了米高梅动画发行的最后一部真人+动画长片《幻象天堂》。
- 1970年代初,美国电影行业在经济上进入了一个衰退期,许多制片厂关闭了内部的特效、动画部门,相关技术人员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建立自己的制作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后的行业结构。
- 1970年代,莱昂·毛雷尔(Leon Maurer)以顾问身份参与纽约理工学院计算机图形实验室(NYIT)项目,主要贡献包括:
- 将Artiscope的同步控制逻辑转化为数字信号处理方案,优化了实验室早期动画渲染流程;
- 设计低延迟反馈系统,解决机械式动画设备与电子计算机间的兼容性问题。
1971:
- 罗伯特·怀斯执导的电影长片《天外来菌》中涉及一些模拟计算机生成动画的片段,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不能完成这样的画面,特效导演道格拉斯·特鲁姆布和其团队使用传统动画技术完成了这一挑战。
- 它展示了当时人们对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期待,也预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 冈本忠诚制作了一部松散油彩厚涂+蜡笔画的手绘动画短片《我的妻子奇科坦》,结合多平面景深、镜头运动、光效、万花筒背景等技术,再次为动画片的视觉创新带来惊喜。
- 日本东映动画开始把补帧和着色等比较简单的工作实行外包并计件支付,尽管动画工会反对但无补于事。
- 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画生产被计件外包,传统动画制作彻底成为一种廉价流水线,普通动画师的工资被压制到极低,这事实上掏空了动画人才的培养基础,但出于经济原因,它逐渐成为了传统动画行业的国际惯例。

图片来源:《天外来菌》©环球影业,1971

1972:
- 两家著名的美国传统动画工作室,沃尔特·兰茨制作和特里卡通相继关闭。
- 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购买了一台有24万个针眼的针屏,邀请阿雷克塞耶夫和帕克举行研讨会并演示针屏的使用,以支持新一代动画师继续探索针屏动画,但依然只是偶尔被使用。
- 川本喜八郎制作了他的首部木偶动画《鬼》,把日本传统木偶戏搬进了电影动画,立体木偶结合平面手绘风格的接景画布景,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空间感。
- 冈本忠诚使用日本特有的和纸制作了一部纸偶动画短片《魔奇魔奇树》,类似技术几十年前也使用过,但更先进的色彩电影技术让这类拥有精细质感的传统手工艺术更好地展示。
- 墨西哥首部电视动画片《泰利莫家族》开播,但由于无法与来自美国的电视动画抗衡,墨西哥动画行业在70-80年代主要为美国动画代工。
- 埃里克·波特执导的澳大利亚首部动画长片《小马可·波罗对红龙》上映,是一部典型的赛璐璐传统手绘动画。
图4-57:《魔奇魔奇树》(岡本忠成,1972);

1973:
- 丹麦的亨里克·哈辛和拉尔斯·哈辛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砖块动画”短片《月球之旅》,当时是出于私人目的制作的,直到2013年才被公开发布到网络。
- 冈本忠诚制作了一部复杂的、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定格动画短片《南无一病息灾》,一种被称为“苏吉”、常见于寺庙和神社的日本传统木材,被用于绘制动画的角色和布景,除了创造一种特别的外观,也有内在的文化连接。
- 马塞尔·扬科维奇斯执导的匈牙利首部动画长片《勇士约翰》(Johnny Corncob)上映,是一部视觉风格类似于《黄色潜水艇》的传统动画。


1974:
- 宫崎骏为高桥茂人和高畑勋执导的动画长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制作了完整的“布局”(LAYOUT)。
- 这是加在分镜与原画(关键帧动画)之间的工序,包括明确的构图和镜头运动,角色具体的动作表情,较详细的背景以及图层分割等所有用于指引后续动画制作的内容。
- 在1970年代,使用布局工序的动画并不多,但到1990年代,布局已经成为动画片制作的标准流程。
- 川本喜八郎创作了一部铅笔画风格的剪切动画《诗人的生涯》,使用传统赛璐璐动画技术难以实现的细腻风格,川本巧妙地利用了叠化过渡,让不合适剪切动画偶表现的动作(如翻转身体等),表现得自然且写意。
- 鲍勃·加德纳和威尔·文顿执导的《星期一闭馆》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定格动画片,主要使用粘土制作。
- 文顿在几年后创造了术语“克雷美逊”(Claymation),尽管其最初目的是用于区分自己的粘土动画和他人的粘土动画,但该术语后来经常被用来形容所有粘土动画。

图片来源:宮崎駿

© 川本喜八郎,1974

© 鲍勃·加德纳,威尔·文顿,1974
1975:
- 尤里·诺尔斯金执导的《迷雾中的小刺猬》(Hedgehog in the Fog)是首部表现出立体雾效的剪切动画短片,使用特制的多平面相机,把很薄的纸覆盖在画面上,当它逐渐抬高时,画面看起来便会变白和变模糊,结合巧妙的分层,创造出一种逼真的深度感和立体感。
- 伊佛·卡普里诺执导的挪威首部动画长片《品契克利夫大奖赛》上映,这部定格木偶动画由一个大约5人的团队历史3.5年制作。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长片《大白鲨》(Jaws)使用了3条全尺寸气动鲨鱼机器偶,并勇敢地选择在真实海面上拍摄。
- 虽然拍摄过程困难重重且严重超资,但这部电影的成功,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分水岭。激烈、惊险、刺激的动作片开始成为主要题材,这类电影的爆发在一定上推动了基于计算机的动画技术的发展。毕竟传统特效技术在应对这类电影时,其局限性和安全问题都摆在眼前。




© 扎努克/布朗制作公司
1976:
- 胡进庆和周克勤执导,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长在屋里的竹笋》成为首部水墨剪纸动画,把定格动画的纸偶制作成水墨画人物效果,纸偶使用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桑皮纸”,有一定韧性和厚度,纤维细长,通过“拉毛”处理后可用于模仿水墨画的晕染效果,尽管角色动作没有《小蝌蚪找妈妈》那种逐帧“绘”制的水墨动画流畅,但能表现更复杂的场景和内容。
- 随着动画大师胡进庆的不断钻研,这些水墨剪纸动画偶的结构愈发复杂,动作越发流畅,他还将带来多部震撼世界的剪纸动画。
- 艾弗·伍德和巴里·利斯执导的电视动画《帕丁顿》(1976-1980)是一部特别的3D+2D定格动画,主角帕丁顿是一只立体的毛绒熊动画偶,而其他人类、动物和大部分场景则使用二维的剪切动画偶表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营造出一种有趣的反差。
- 卡洛琳·丽芙制作的玻璃绘动画短片《街区》使用混合了阻燃剂的颜料,这样颜料便不容易变干,以便玻璃上的画面在拍摄完之后,可以局部抹除,再修改成下一帧,创造一种更独特的涂抹感,后来多数的玻璃绘动画都沿用了这一形式。
- 冈本忠诚又发明了一种用彩色毛线作画,结合玻璃绘背景制作动画的方法,带来了可爱的定格动画短片《那是谁?》。


1977:
- 动物特效大师哈里豪森为萨姆·沃納梅克执导的《辛巴达穿破猛虎眼》制作了一系列神奇的生物,但与同年上映的、引入了新兴的计算机动画的电影相比,这让哈里豪森的动画魔法显得有点“过时”。
- 考·浩德曼执导的动画短片《沙堡》结合了沙动画和木偶动画的技术,使用一系列由沙子覆盖的定格动画偶,在一个沙盘上制作,控制沙子拍摄有立体造型的定格动画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
- 阿德曼动画创作了一个自由式粘土动画角色“莫夫”并开始制作其同名动画系列,是最早用作电视系列动画的自由式粘土角色。
- 迪士尼动画改进了他们的静电复印术,摆脱只能产生黑色轮廓的问题,艺术家使用中灰色调创造更柔和的线条。沃夫冈·赖瑟曼等执导的《救难小英雄》是首部使用该技术的动画长片。
- 拉尔夫·巴克希执导的两部动画长片《魔界传奇》(1977)和《指环王》(1978)都大量使用了转描技术,前者的战斗场面是从“影片库”中拼接的,后者拍摄了几乎完整的真人版,然后再转描成动画。两部动画展示了传统动画制作中很少出现的,如宏伟的多人战斗场面、复杂的镜头运动、大量逼真的次级运动等。虽然整体动画效果时而十分流畅,时而又十分怪异,但它确凿地显示了动画和电影边界的模糊。

1978:
- 上美影制作的中国首部电视动画连续剧《邋遢大王历险记》开播,由钱运达和阎善春执导,是一部典型的传统手绘动画。
1979:
- 詹姆斯·弗劳利执导的《大青蛙布偶电影》、展示了另人惊讶的、复杂的、精致的木偶动画技术,它被称为70年代最成功的木偶动画电影长片,但传统木偶动画技术的边界也越发明显。
- 丽塔·内利马克卡和亚科·西克执导的芬兰首部动画长片《七兄弟》(Seitsemän veljestä)上映,是一部极具水彩画风格的动画,角色通过纸偶+剪切动画的方式制作,尽管在视觉艺术上是少见的且令人期待的,但在1970年代末,传统剪切动画技术已经难以让观众维持一个多小时的兴趣。

从19世纪末到1970年代,电影时代和电视时代相继而来,而基于电影技术框架的动画技术,在这大半个世纪中,从懵懂的摸索到形成行业,从个人艺术创作到流水线生产,它已构建完所有必要的基础,也逐渐看到了传统动画技术的边界。
但人类的文明仍在演进,动画技术也早已在人类的科技发明中发现了新伙伴,并在电影动画和电视动画产业互相竞争的时候,悄悄地架起了全新的舞台——“计算机动画”,它将逐渐接替电影动画,成为动画技术发展史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