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每一位推动着动画技术发展的人,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

#重要的人
本文于 2025-08-01 00:50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已出版部分的文字内容已搬运完毕,正在进行因版面限制未收录内容的增补,期间内容更新日期比较频繁,请通过导航的专题导航进入,避免迷路~

动物特效动画大师

雷蒙德·弗雷德里克·哈里豪森​(Raymond Frederick Harryhausen)
出生​:1920年6月2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逝世​:2013年5月7日,英国伦敦,享年92岁。

雷蒙德·弗雷德里克·哈里豪森​(Raymond Frederick Harryhausen),通常以昵称 ​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为人所知。

早年启蒙与职业起点

  • 1933年:
    • 电影《金刚》激发了他对定格动画的兴趣,青少年时期开始自制木偶模型并拍摄短片。
  • 1940年代:
    • 加入乔治·帕尔(George Pal)的动画团队,参与制作木偶短片《捷足先登》(Tulips Shall Grow,1942)

技术突破与成名作

  • 1949年:《巨猿乔扬》Mighty Joe Young,1949)​特效师
    • 大猩猩的特效动画由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彼得·彼得森(Pete Peterson)和马塞尔·德尔加多(Marcel Delgado)负责,威利斯·奥布莱恩担任特效监制。
    • 哈里豪森首次独立担任特效师,影片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奠定其行业地位。
    • 大猩猩的定格动画比1933年的《金刚》具有更丰富的动作和表情细节,甚至带有喜剧效果,使用了6-7个不同尺寸和内部结构的大猩猩定格动画偶
  • 1953年:《原子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主特效师
    • 首部以怪兽为主题的特效片,开创“怪兽电影”类型,影响后世如《哥斯拉》等作品

 黄金创作期(1950-1980年代)​

  • 1958年:《辛巴达七航妖岛》(The 7th Voyage of Sinbad,1958)导演/特效师
    • 首次使用全彩定格动画技术,创造骷髅战士等经典形象。
  • 1963:《杰森王子战群妖》(Jason and the Argonauts,1963)导演/特效师
    • 哈里豪森使用他们新开发的一种真人+定格动画特效技术 “动态动画 ”(Dynamation) ,利用背投把真人镜头和定格动画组合在一起,
    • 其打斗镜头成为首次真人演员定格动画偶如此紧密地“交互”
    • 被视为定格动画巅峰。
  • 1960年代起:
    定居伦敦,与导演泰瑞·吉列姆等合作,推动欧洲特效电影发展。
  • 1977:《辛巴达穿破猛虎眼》(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1977)
    • 哈里豪森制作了一系列神奇的生物,但与同年上映的、引入了新兴的CG特效动画技术的电影相比,这让哈里豪森的动画魔法显得有点“过时”。
  • 1981:《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1981)导演/特效师
    • 融合希腊神话与创新特效,成为奇幻电影标杆

后期与遗产

  • 1992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戈登·索耶奖)
  • 2003年:获好莱坞星光大道荣誉星
  • 托尼·道尔顿(Tony Dalton)合著自传《动画人生》(The Making of the Myth,并成立基金会保存其艺术遗产

 行业影响

  • 乔治·卢卡斯称其“为《星球大战》铺路”,
  • 詹姆斯·卡梅隆称其“用双手创造数码时代前的奇迹
  • 尽管未涉足CGI,但其定格动画理念深刻影响现代特效
  • 主张“适度真实”,认为“过度写实会削弱幻想魅力”,通过夸张与想象力构建奇幻世界
  • 坚持手工制作模型,认为“触感与细节是CGI无法替代的”

和他有关的故事

本站内容支持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SA(即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署名样式:
文章名称:《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
文章链接:anianima.com,遵循CC BY-NC-SA协议。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anianima.com

一个执着关注和记录动画技术发展史的网站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