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14年,VFX届还在卷动捕、卷PBR渲染。
迪士尼和梦工厂一起卷照片真实感卡通渲染,而风格化开始从渲染蔓延到其他环节。
还有就是,短视频即将要拉开一个新的动画舞台了!

🎞 CG+实拍电影长片《沉睡魔咒》(2014)

  • 导演:罗伯特·斯特罗姆伯格
  • 数字角色逼真的脸部表情动画高水平的照片真实感渲染质感,甚至让人怀疑那就是一个长相有趣的真人。
  • 该片首次使用了迪士尼研究工作室开发的脸部表情捕捉系统“美杜莎”
    • 可在没有标记或化妆的情况下捕捉高密度动画网格,后来还新增了按帧捕获外观的功能(也称运动扫描、四维扫描),极大地拉近了真人演员和数字角色在面部表情演绎上的距离。
    • 该系统也被引入工业光魔的人物动画管线,主要开发者泰波·彼勒等获 🏆 91届奥斯卡技术成就奖(2019)

🎞 混合电影长片《忍者神龟:变种时代》(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2014)

  • 导演:乔纳森·里贝斯曼
  • 首部使用工业光魔新开发的运动捕捉系统“缪斯”的混合电影长片。

    • 每个表演者都有独特标记,以识别不同角色,
    • 此前动捕服的标签带印有三角形图案的动捕服结合成一套整体服装,
    • 并增强了艺术家控制功能。
《忍者神龟:变种时代》剧照
© 2014

🎞 混合电影长片《银河护卫队》(2014)

  • 导演:詹姆斯·冈
  • 亮度图像工作室为该片“灭霸”一角创建了一个新的面部动画系统
    • 力求在保持角色脸部厚重感的同时,可以体现细致的表情表现。

🎞 混合电影长片《机械姬》(2014)

  • 导演:亚历克斯·嘉兰
  • 机械人主角使用了一种特别的转描技术
    • 让真人演员穿上一套特制的、有网格和参考线条的紧身套装,在实景中直接拍摄,然后在后期制作中替换成机械身体,由双重否定公司制作。
  • 同年,双重否定开设动画部门 🎉​,进军动画片制作行业
🎞 混合电影长片《霍比特人:五军之战》(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2014)
  • 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
  • 该片涉及2000多个视效镜头。
  • 首部全完使用维塔数码新开发的PBR渲染器 “Manuka” 渲染的电影长片,
    • 在大规模战斗场景中有着出色的性能。
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剧照
© 2014 Warner Bros. Pictures

🎞 CG视效:电影长片《约翰·威克》(John Wick,2014)

  • 导演:查德·斯塔赫斯基(Chad Stahelski), 大卫・雷奇(David Leitch)(未署名);制作公司:Summit Entertainment,Thunder Road Pictures,87Eleven Productions等;首映时间:2014-10 – 24。
  • 在一个几乎没有必要的镜头中使用了CG视效技术
    • 花费5000美元制作了一坨CG狗粪,放置在偌大的草坪上,
    • 这正是电影制作动画化的缩影之一。
  • 长镜头叙事功能拓展:
    • 采用单镜头拍摄完整动作段落,如红圈俱乐部场景通过 7 分钟一镜到底,将空间纵深(地下停车场 – 夜店大厅 – 顶层 VIP 室)与战斗层次(偷袭 – 遭遇战 – 突围)有机结合,被《电影摄影杂志》(Cinematography Journal)称为 “动态空间叙事的教科书”。
    • 长镜头并非单纯炫技,而是通过镜头运动暗示角色心理变化。例如,雨中码头决战中,镜头从低角度跟拍威克蹒跚前行,逐渐升高至俯拍,隐喻其从复仇机器向人性回归的转变。

🎞 数字人:德芙巧克力的广告片

  • 帧商店制作了首个用于广告动画已故演员数字替身——CG奥黛丽·赫本。

  • 身体仍由真人替身演员扮演,赫本的脸部由3DCG技术制作。
John Wick 电影截图
© 2014 Summit Entertainment, LLC.,Lionsgate
德芙广告剧照
© 2014 德芙

🎞 CG动画长片《超能陆战队》(2014)

  • 导演:唐·霍尔,克里斯·威廉姆斯
  • 首部使用迪士尼新开发的专有渲染系统“Hyperion”的动画长片。

    • 基于路径追踪渲染,可批量跟踪光线并对其进行着色,最终生成更干净、更详细的场景。
    • 机器人“大白”半透明乙烯基覆盖物超大型复杂场景渲染均获益于此。
  • 迪士尼重新组建一个由2300多台高性能工作站组成的超级计算机集群,以满足该渲染系统的运算需求。
  • 角色技术总监约翰·卡瓦蒂和其团队开发了大型背景角色创建软件“Denizen”
    • 创建该片中700多位活生生的、能说会走的“市民”

🎞 CG动画长片《驯龙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2014)

  • 导演:迪恩·德布洛斯(Dean DeBlois)
  • 首部使用梦工厂动画系统“Premo”的动画长片,
    • 高性能引擎使动画师能够在典型的拍摄环境中摆出全分辨率角色的姿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并带来了更细腻的表情和软体动画表现,
    • 获 🏆 90届奥斯卡科学技术奖(2018)
  • “可扩展多核处理”系统允许动画师通过多个镜头实时浏览和工作,并访问整个序列
  • 照明系统“火炬”旨在处理更复杂的电影场景。

🎗️ 《超能陆战队》《驯龙高手2》进一步确立了所谓“照片真实感卡通角色”的概念。

🎞 CG动画短片《盛宴》(Feast,2014)

  • 导演:Patrick Osborne
  • 迪士尼混合动画系统“Meander”第一次用于处理彩色动画
  • 展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眼前一亮的风格化3D动画美学,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 动画截图
© 2014 DreamWorks Animation, 20th Century Fox
Feast 剧照
© 2014 Disney

🎞 CG动画短片《熊的故事》(2014)

导演:加布里埃尔·巴尔加斯(Gabriel Osorio Vargas)
  • 讲述一只毛茸茸的、使用照片真实感渲染但拥有卡通造型感CG熊爸爸,制作了几只铁皮自动机熊,在一个神奇的便携机械剧院里上演“熊的故事”。
  • 该片还出现了照片真实感手工布偶熊、模拟剪切动画纸偶熊、模拟剪影动画剪影熊
  • 直观地展示了3D数字技术艺术风格表现上的多样性,也把过去的多种动画技术一起带进了CG动画的舞台。
Bear Story 动画截图
© 2014 Punkrobot Studio

🎞 CG+定格动画《乐高大电影》(2014)

  • 导演:菲尔·罗德和克里斯托弗·米勒
  • 动物逻辑公司尝试使用3D数字技术重现定格动画砖块动画“不完美”美学
    • 制作团队把模型的绑定严格限制于乐高积木本身的体块结构和有限的可动性,蓄意添加了一系积木模具线、表面划痕、定格拍摄的抖动和动作卡顿等处理。
  • 有趣的是,同年上映的另一部真正的定格动画《盒子怪》却因太过“完美”,就像数字动画一样而受到一些评论家批评。

🎞 CG动画《希德尼娅的骑士》(2014)

  • 导演:静野孔文
  • 再次展示了日本电视动画行业对“省钱”的执着,利用3D数字模型和贴图可分离的特点,多个角色使用同一模型,仅通过修改纹理贴图区分。
  • 甚至利用3D摄像机可以在动画制作后再改变机位的特色,推出和电视版不同镜头角度的“包装版”吸引粉丝购买。

恐怖冒险视频游戏《伊森卡特的消失》(The Vanishing of Ethan Carter,2014)

  • 开发:The Astronauts
  • 首款基于照片测量技术打造逼真场景的3D视频游戏

  • The Astronauts:波兰独立游戏开发商,由Adrian Chmielarz、Michał Kosieradzki 和 Andrzej Poznańskii 于2012年10月组建,总部位于华沙,
  • 随着游戏图像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游戏引入基于照片和基于激光的3D扫描技术制作模型,前者能获取更高精细度的贴图和模型,后者速度快但无法处理复杂对象和获取高质量贴图。

手机游戏《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2014)

  • 开发:英国Ustwo Games
  • 带来了一种特别的低多边形3D图形视觉风格,也被称为“极简3D”“扁平3D”
  • 这类在视觉和操作上都更简单,被称为益智、休闲类的游戏,不仅拓展了一批本来不玩游戏的手机用户,也改变大众对电子游戏的视觉印象。
The Vanishing of Ethan Carter 游戏截图
© 2014 The Astronauts
Monument Valley 游戏截图
© 2014 Ustwo Games
软件开发:

Redshift

  • Redshift渲染技术公司开发的基于图形处理器(GPU)的同名3D渲染器。
  • 最初为建筑师定制,后被影视动画行业采用,
  • 2019年被德国麦克森软件收购。
软件开发:

Substance Painter

  • Substance 公司开发了3D纹理贴图制作软件,包括风格化绘制和基于物理生成,被奥多比收购后更名“Adobe Substance 3D Painter”,被行业广泛采用。
软件开发:

Plotagon Story

  • Plotagon 公司发布了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面向大众用户的娱乐型3D动画创作应用。
软件开发:

Stopmotion Studio

  • 卡特莱特公司推出的定格动画应用程序
  • 也可在照片序列上添加简单的手绘动画。
软件开发:

Natron

  • 亚历山大·戈蒂埃和弗雷德里克·德弗奈开发了免费开源、基于节点的视频合成软件,用户可以在免费的情况下使用到很多以往高级商业软件才拥有的功能,并已有200多个插件支持。
软件开发:

彩视

  • 迅捷联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短视频制作、视频社区和社交平台应用程序。

💡 随着4G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和分享平台新动画类型正待爆发,后被称为“短视频”

  • 其发展推动了影视动画技术的大众化
  • 从最初仅提供简单的拍摄、编辑、特效功能,到基于脸部识别的动态美颜、AI变脸、美型、预设特效、动态贴纸等功能层出不穷。
  • 数字动画技术从一种专业生产工具变成了一种娱乐道具,尽管也催生了新的短视频产业链
  • 2010年代末,大量简单易学、傻瓜式甚至半专业式的短视频创作应用已经遍布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创作并发布自己的视频作品。
软件开发:

Mizuchi

  • 硅工作室开发的跨平台实时渲染引擎,
  • 旨在为游戏、虚拟现实、影视动画、产品建筑可视化等各种不同领域的数字动画渲染提供服务,基于物理渲染。
软件开发:

Stride

  • 硅工作室开发的免费开源的2D和3D跨平台游戏引擎
软件开发:

Godot

  • 胡安·莱恩斯基和艾莉儿·曼苏尔开发的免费开源的2D和3D跨平台游戏引擎
软件开发:

PlayCanvas

  • 威尔·伊斯特科特等开发了2D、3D、交互式应用程序引擎。
软件开发:

Buildbox

  • 8单元公司开发了面向无编程背景用户的无代码游戏开发平台,2019年被板上应用公司收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