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
🎥 电影《失落世界》(The Lost World,1925)
导演:哈里·霍伊特(Harry O. Hoyt)
-
威利斯·奥布莱恩(Willis H. O’Brien)开创了复杂的动物定格动画技术。
- 使用特制的恐龙动画偶,拥有逼真外观和内骨骼,可执行较复杂的动作、表情和反映受伤表面。
- 恐龙和真人实拍画面最初是通过分屏方式组合的,但随着拍摄的推进,奥布莱恩引入移动遮罩等技术,把两者直接合成在同一画面。
🪄《两个人和一只狗》(Vizte vše, co tropí dnes kluci dva a jeden pes ,1925)
-
现存捷克斯洛伐克首部动画短片。
1926年:
🪄 剪影动画《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Prince Achmed,1926)
导演:洛特·赖尼格(Lotte Reiniger)
-
🥇现存世界上首部动画长片,也是🥇德国首部动画长片。
-
赖尼格在拍摄动画时使用了🥇已知最早的“多平面相机”。
- 一套包括多层可平移玻璃架和顶挂相机的设备,不仅可让平面图像通过分层拍摄模拟视差滚动和深度效果,也有利于处理复杂场景,成为传统动画片拍摄环节中的重要技术,直到被数字动画合成软件取代。
- 赖尼格在其专著《影子木偶、影子戏和影子电影》(1975)中分享了自己的技术,并介绍了一些传统皮影和机械皮影发展史。
-
Reiniger L. (1975). Shadow Puppets, Shadow Theatres, and Shadow Films. Boston : Plays, Inc.
-
🪄 动画短片《马具田城的盗贼》(馬具田城の盗賊,1926)和《切纸细工西游记孙悟空物语》(切紙細工西遊記孫悟空物語,1926)
导演:大藤信郎;制作:自由映画研究所。
-
日本“千代纸动画”的最早案例。
- 从技术上也可归类为剪切动画,但千代纸的视觉效果使其具有明显的日本风格。
- 尽管使用了色彩华丽的千代纸,但战前时期的日本彩色电影技术尚未成熟,大藤的动画片仍为黑白画面。
- 在20世纪前期常被使用,随着赛璐璐动画的普及而逐渐消失,直到被后来的计算机动画技术重新引入。
- 1927年,大藤信郎将这种千代纸技法作为自己的标志,创立了“千代纸映画社”(千代紙映画社)🎊
- 1929年在东京涩谷区上原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作为自己动画制作的基础。
- 大藤的作品最初是由配给“中央电影社”(中央映画社)负责上映的,与一流的外国电影一起在影院公映,后来他还开始制作文部省的教育电影和军队的委托作品。
🪄 动画短片《我肯塔基州的老家》(My Old Kentucky Home,1926)
导演:大卫·弗莱舍(Dave Fleischer);制作:弗莱舍工作室
-
可能是最早尝试“唇型同步”的动画。
🎥 电影长片《光荣何价》(What Price Glory?,1926)
导演:拉乌尔·沃尔什(Raoul Walsh)
-
已知首部正式在字幕上使用术语“特效”(Special Effects)的电影长片,
- 当时泛指电影拍摄时所有制作特殊效果的技术。
1927年:
🎥 电影长片《大都会》(Metropolis,1927)
导演:弗里兹·朗(Fritz Lang)
- 使用了德国摄影师尤金·舒夫坦(Eugen Schüfftan)开发的一种背投合成技术,后来被称为“舒夫坦过程”,
- 使用一块特制的镜子来把真人演员“合成”到微缩布景中。
- 该技术可被理解为此前佩珀幻象、微缩模型和接景画的融合升级版,后来被很多电影使用,直到21世纪被数字合成技术继任。
🎥 电影长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1927)
导演:艾伦·克罗斯兰(Alan Crosland)
-
首部引入同步对白的电影,
- 使用“维塔声音” (Vitaphone)系统,它成功引起观众的兴奋,并对促进有声电影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 “技术色彩”升级到3代,被称为“Technicolor III”
- 该技术基于双色减法,沿用第二代的相机系统,将红绿两路画幅分别记录在黑白底片的同一画框中。
- 与二代不同的是,这两种画幅通过染料转印或浸染工艺被合并到正片的同一画面上,取代粘合胶片。
- 罗伊·尼尔(Roy William Neill)执导的《维京人》(The Viking,1928)是首部采用该技术的电影。
- 在商业上很受欢迎,促进了彩色有声电影的短暂繁荣,但该公司的产量难以应对巨大需求。主要活跃年份为1927-1932年。
🛠️ 伊尔·赫德(Earl Hurd)获得了一种针对使用长卷背景画的赛璐璐动画拍摄台的专利,
- 通过自动推进系统提供更流畅的背景平移运动。
-
Hurd E. APPARATUS POR PRODUCING ANIMATED DRAWINGS: US1633547[P]. 1926-3-9申请,1927-06-21获得.
1928年:
🪄 动画短片《晚餐时间》(Dinner Time,1928)
导演:保罗·特里(Paul Terry),约翰·福斯特(John Foster)
-
🥇世界上首部同声动画短片 🎧
- 保罗·特里(Paul Terry)在其合作伙伴阿梅迪·范博伦(Amadee J.Van Beuren)的“敦促”下制作,但并没有引起广泛影响。
- 范博伦意识到有声电影的潜力,但特里和当时不少业内人士一样,对有声电影不以为然。
🪄 迪士尼动画制作的米奇老鼠首部动画短片《疯狂飞机》(Plane Crazy,1929)试映,
- 由迪士尼和乌布·伊沃克斯(Ub Iwerks)执导,但试映后未能找到发行商。
- 首席动画师伊沃克斯为其绘制的原始故事草图,后逐步演变成迪士尼动画的故事板流程。
🪄 他们继续制作了同声动画片《汽船威利》(Steamboat Willie,1928),
-
🥇 首部具有完全后期配乐的动画片🎧
- 采用的是美国商人帕特·鲍尔斯(Pat Power)的声音系统“辛尼风”(Cinephone),是李·福里斯特“风诺电影”声音系统的克隆版。
- 当迪士尼第一次尝试将录音与电影同步是,节奏完全对不上,后来他也使用了“弹跳球”引导演奏的节拍,让动画获得更好的声影同步效果。
- 该片让米奇迅速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之一。
随着有声动画的发展,尽管沙利文后来仓促地为菲力克斯猫加入声音,米老鼠很快便取代了它的地位。
🎊 沃尔特·兰茨(Walter Lantz)在美国创立沃尔特·兰茨制作(Walter Lantz Productions)
- 实际运作至1972年,是环球影业的主要动画供应商,如今作为环球旗下子公司负责处理该工作室的角色和电影版权。
🎥 电影长片《诺亚方舟》(Noah’s Ark,1928)
导演:迈克尔·柯蒂兹(Michael Curtiz)
- 一场洪水特效镜头造成了3名临时演员溺水身亡,另有十几人不同程度受伤,
- “特技安全条例”随即被编写并在美国实施。
- 这促使了电影行业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旅程,而动画技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电影长片《火烧红莲寺》(1928)
导演:张石川
- 万事兄弟参与了制作,以传统手绘动画技术制作了一些“施法”“气功”“御剑”等各种被“白光”环绕的特效动画。
- 随着该片的热播,类似的武侠神怪片在中国风行一时,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表现了中国人的奇幻武侠片。
- 杨小仲执导的《大侠甘凤池》(1928)等也涉及类似的“御剑”特效。
1929年:
🪄 动画短片《稳定波》(Permanent Wave,1929)
导演:沃尔特·兰茨(Walter Lantz)
- 比尔·诺兰(Bill Nolan)在该片中展示了精彩的“橡胶软管动画”技术,他被认为是该技术的引入者。
-
这是美式动画的第一个标准化风格,
- 最开始是动画师为寻找一种在既能减少绘画难度和耗时,又能表现足够生动有趣的动作运动而摸索出来的一种方法。
- 菲力克斯猫的动画是最早的例子之一,其他制片厂很快便开始模仿和改进这种技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
- 但随着迪士尼现实主义动作表现风格的成功,好莱坞的发行商开始要求其他制片厂跟随,橡胶软管动画在 1940年代后退出主流舞台,偶尔作为一种复古或怀旧风格出现。
🪄 迪士尼(Walt Disney)开始了一个被称为“愚蠢交响曲”的动画短片计划,
- 他执导的《骷髅舞》(The Skeleton Dance,1929)是该系列的第一个短片,
- 迪士尼动画在接下来的10年间一共制作75部短片,以试验不同的技术流程、工具、设备、技巧、角色和叙事等,并把这些经验用于其动画长片。
🪄 20世纪前期实验动画代表人物之一的莱伊(Len Lye)制作了他的首部电影动画《图萨拉瓦》(Tusalava,1929)
- 使用手绘动画技术绘制了一部“非主流”动画片。
🪄 动画短片《丑猴子漂亮猴子》(Macaco Feio… Macaco Bonito,1929)
导演:路易斯·西尔(Luis Seel)和若昂·斯塔马托(João Stamato)
-
巴西现存最古老的动画短片。
- 赛璐璐黑白无声动画。
🏆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开启了第一届奥斯卡奖
- 最初名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1939年之后才开始正式使用“奥斯卡”一名,
- 威廉·韦尔曼(William A. Wellman)执导的电影长片《翼》(Wings,1927)获“最佳工程效果奖”,
- 以表彰特效技术对电影的贡献。但直到1938年,该奖项从未再次颁发。
- 《翼》同时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