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氏兄弟
Wan Brothers
成员:万古蟾(1900–1997)、万超尘(1903–1992)、万籁鸣(1900–1997)、万涤寰(1906–1998)
出生地:上海|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动画导演、技术革新者、中国动画奠基人
| 技术创新与理论贡献
-
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系统开展动画创作与技术实验的团队。
- 他们在1930年代引入并改良了赛璐璐绘制与摄影系统,建立了适应中国工艺条件的“国画式动画流程”。
- 他们自行研制摄影台与分层拍摄装置,解决了墨线与水彩颜料在赛璐璐片材上的附着与透光问题,并探索音画同步录制与多层景深透视的镜头技术。
- 万籁鸣在1940年代提出“用笔墨精神表现动画”的思想,主张以水墨与线条动态为动画的造型基础,这一理念直接启发了后来的“水墨动画技术”。
| 职业生涯
- 1920年代:万氏兄弟在上海从事广告动画与短片创作,为“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公司”制作广告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2-1924),为中国最早有据可考的动画影片(广告片)。影片采用手绘逐格与摄影机直接拍摄方式,尚未使用赛璐璐。
- 1930–1934 年:持续制作广告与短片,逐步引入赛璐璐绘制工艺、分层摄影及音画同步技术,为工业化制作积累经验。
- 1935 年:制作短片《骆驼献舞》,首次系统采用赛璐璐绘制与多平面摄影台,成为中国首部工业化制作的动画短片。
- 1939–1941 年:组织大型团队制作《铁扇公主》(1941 ),为亚洲首部长篇动画电影。影片采用透明赛璐璐、多层摄影与配音合成技术,确立了中国动画的工业化流程。
- 1942–1948 年:战乱期间继续从事广告与教育短片制作,部分实验影片散佚。此阶段积累了后期复兴动画工业的技术经验。
- 1950 年代初–1957 年:应邀参与新中国动画体系建设,主持动画教学与技术标准制定。1957 年参与组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确立赛璐璐分工、多层摄影与音画同步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 1960 年代以后:以技术顾问身份参与培训与研究,推动“民族风格”与“水墨动画”探索,对中国动画教育与产业规范产生长期影响。
实践与产业影响
- 万氏兄弟通过《铁扇公主》使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史上首次形成独立的技术体系。他们确立的“绘制—摄影—配音—洗印”流程成为上美影长期沿用的标准模式。
- 他们的技术路线将西方赛璐璐动画体系与中国工笔、水墨美学相结合,为后来的“水墨动画”(1950s–1980s)提供了工艺基础。
- 《铁扇公主》的拷贝曾于 1942 年传入日本,对东映动画早期人物造型和镜头布局产生直接影响。万氏兄弟由此在国际动画史上确立了东方技术路线的地位。
代表成果
-
技术与制作体系
- 赛璐璐绘制与摄影系统本土化:改良颜料、分层台设计及灯光布光系统。
- 多层摄影系统:1935 年《骆驼献舞》中首次实现景深与视差效果。
- 音画同步实验:在《铁扇公主》中采用对白、音乐、动作的多轨录制。
- 教学与培训体系: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动画技术标准。
- 代表影片
- 《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约1922-1924)——中国首部广告动画(含声音)。
- 《骆驼献舞》(1935)——首部采用多层摄影与赛璐璐技术的国产动画短片。
- 《铁扇公主》(1941)——亚洲首部长篇动画电影。
他们的关键词
赛璐璐动画|多层摄影|音画同步|民族风格|水墨动画先导|上美影体系|东方技术体系|动画工业化
参考资料
- 胡斌 (1988). 《中国美术电影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pp.12–15.
- 中国电影家协会 (1980). 《中国电影发展史(1905–1949)》. 中国电影出版社, p.253.
- 陈光林 (主编) (2002). 《中国动画艺术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p.42.
- 万籁鸣 (1985). 《中国动画的起步与探索》.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内部资料.
- 上海电影博物馆 (2019). 《百年中国动画展》展览资料.
- Bendazzi, G. (2016). Animation: A World History, Vol. 1. CRC Press, pp.160–162.
- 中国电影资料馆 (2011). 《中国动画百年史料集》. 中国电影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