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那些为动画技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012025-04

#1.2 偶,从拟生到表演

偶——泛指所有模拟某种生物,可用于象征或表演的人造物,其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开始创造可移动的便携艺术品之时。关于偶的历史十分漫长,本节主要讲述那些可动的、可被操控用于表演的各种“可动偶”和基于机械原理可自动运作的“自动偶”。

它们是人造的、通过拟动而拟生的,象征有生命甚至被尝试赋予灵魂的艺术,而这一切,都符合动画的核心特质。不仅如此,它们还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都从工艺发明走向娱乐表演,成为可观赏、可复制、可传播、可交易的新艺术商品。在电影动画诞生之前,可动偶和自动偶早已成为众多机械动画中的一员,在屏幕之外演绎着它们的动画。

#1.2.1 传说中的可动偶或自动偶

和很多先进科技产物一样,可动偶和自动偶的起源也始于幻想,始于人类对于创造生命,甚至掌控生命的渴望。它们在许多地区的古老传说中都有出现,很可能是在不同地方分别起源的,毕竟“拟生”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第一个可移动的偶大概率来自原始时代,古人从不可移动的岩刻艺术,发展到制作可移动艺术品之时,至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些可移动的偶表演偶戏,可能难以考究。因此,这里有很多传说……

  • 犹太传说提及所罗门王(约前10世纪)设计了一个有自动机械动物的宝座,当他登上宝座时,动物会欢呼,金牛和金狮会各伸出一只脚让他扶着,坐下后,鹰会把皇冠戴在他的头上,鸽子会给他带来卷轴。
  • 《列子·汤问》(前5-4世纪)提到,周穆王出游之时(约前10世纪)见到了能歌善舞的机器人偶,五脏俱全和真的一样,拆解后可再组装,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自动偶的传说
  • 古希腊神话中有也有一些关于自动偶的内容,其中多数与火神赫菲斯托斯有关,包括会喷火的马、青铜巨鹰、会唱歌的黄金少女、金银看门狗、巨型青铜机器人等。在代达罗斯的故事里,他制作了会飞的翅膀、会移动的雕像和会发声的雕像等。约前9-8世纪,术语“自动机”(αυτόματα)多次出现在荷马的作品中,用来描述机器像生物一样依靠内部能量自行运动,该术语在欧洲一直被使用。

前5世纪

约前3世纪:

  • 中国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有说起源于皮影戏,有说来自春秋之后木俑的演变,也有记载说始于汉末,具体难考。
    • 平成木偶一说:传说在汉高祖与匈奴的平成之战(前201年-前200年)中,丞相陈平获知统军将领阏氏善妒,命人制作了一个会跳舞的人偶,刺激阏氏退兵解围。但《史书》记载的只有“其计秘,世莫得闻”。事实如何如今已无从考究。
    • 汉末嘉会一说:《通典》(杜佑,801)中记载:“窟〈石壘〉子,亦曰魁〈石壘〉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於嘉会。北齐后主高纬尤所好。高丽之国亦有之。今闾市盛行焉。”(东汉末年,大概是在184年-220年期间)
    • 汉墓出土木偶:出土过全身机关为卯榫接合、高193厘米的大型木偶,和一些仅手部可动的木俑。
      • 参考文献:
        • 杨琪琪. (2018). 走出汉墓的莱西大木偶. 青岛日报琴岛周刊2018年12月24日第10版.
  • 印度一种被称为“凯斯普特丽”(Kathputli)的提线木偶相传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多数由一根线控制,头部由木头制作,身体用鲜艳的布片和衣服覆盖,它们一直流传至今,是如今拉贾斯坦邦的旅游特色。
  • 活跃于古希腊亚历山大著名工程师和发明家克特西比乌斯(Κτησίβιος,约前3世纪中叶)建造了很多水力自动机,还被认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布谷鸟钟”。而木偶在古希腊已被用于戏剧表演,希腊语中“偶”一词的原意是“用绳子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描述过用绳子拉偶的头、手等部位,由此判断应是一种提线偶。

1世纪:

  • 活跃于亚历山大港的数学家和工程师海伦也被指擅长设计自动机,使用机械或气动等方式。
  • 东汉的张衡(78-139)发明的地动仪也体现了以偶拟生的意图,设备周边由8条金龙和8只蟾蜍装饰,在受到震动影响时将激活相关机构,使金龙“吐珠”落入蟾蜍口中。

#1.2.2 古代木偶戏和自动偶

  • 三国时期诸葛亮(181-234)的“木牛流马”一直被相信是一种可以运输的、可能模拟了牛、马外形的工具,但没有留下任何图样资料,仅能从有限记载中得知木牛和流马是两款不同的自动偶。
  • 曹魏发明家马均(约3世纪中叶),被认为制造了一台指南车,上面有一个可能是利用轮差保持方向的指路小木人,以及其著名的“水转百戏图”,利用水力驱动木偶表演乐舞。
  • 记里鼓车”(也称大章车或记里车)是中国古代帝王出行必备的仪车之一,相传由东汉的张衡发明,但真实性目前无考。约3世纪后期晋惠帝太傅崔豹撰写的《古今注》提供了已知最早关于记里鼓车上负责击鼓记里的小木人文献资料:“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
  • 《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南北朝时期机械大师祖冲之(429-500)也造出过木牛流马

7-8世纪:

  • 唐朝张骛(7-8世纪)的《朝野佥载》有一些关于自动偶的记载,涵盖私人服务、公开表演和生产辅助3个方面。有说洛州殷文亮“性巧好酒,刻木为人,衣以缯彩,酌酒行觞,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应节” 。又说杭州大匠杨务廉制作了“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的机器人,“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矣” 。这可能是第一个通过戏剧表演赚钱的自动偶。如今,类似功能的自动偶在印度一些集会上还可看到,但无法确定两者之间有否关联。再说柳州史王据,研制过一个可“沉于水中,取鱼引首而出”的机器人,它可能类似于现在的诱捕笼,通过鱼咬诱饵触发后续机制,是一款用于生产辅助的自动偶。

9世纪:

  • 有趣的是,唐末段安节《乐府杂录·傀儡子》(约894年)又提及了关于汉高祖平城之战传说,解困的美女明确描述为“木偶人”,且指明“后乐家翻为戏”。虽然这段记载尚不能作为陈平利用过自动偶的证据,但它确实证明了木偶戏在唐代已经流行。

8-10世纪:

  • 相传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蒙和穆克塔迪尔一世的宫殿中各有一棵金银树,树枝上有会唱歌的机械小鸟
  • 据克雷莫纳主教刘特普兰描述,他在拜占庭皇帝狄奥斐卢斯的宫殿看到一种机械狮子,用尾巴敲打地面,张开嘴,舌头颤抖地咆哮;也有一棵镀金青铜树,树枝上满是会鸣叫的青铜鸟
    • 参考文献:Linda S. 人间天堂:拜占庭的艺术与教会[M]. 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30.

宋代(10-13世纪):

  • 木偶戏在宋代(960-1279)仍称“傀儡戏”,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1235)介绍了当时主要木偶类型:
    • 悬丝傀儡”是一种提线木偶,自汉唐有之;
    • 杖头傀儡”依靠木杖支撑和操控;
    • 水傀儡”也被称为水饰,在水上表演,会使用到机关,同时也由人手操纵;
    • 肉傀儡”仅“以小儿后生辈为之”为描述,可能是指由小孩直接扮演傀儡。
  • 中国木偶戏可能于宋代传往邻近地区:
    • 韩国木偶戏可追溯至约10世纪,从词源上看与傀儡有关;
    • 越南水木偶戏可追溯至11世纪越南北部;
    • 日本木偶戏可追溯至12世纪,当时其木偶表演者也称“傀儡师”,以挂在脖子上的盒子为舞台,一边讲故事(或唱歌)一边操纵木偶。(见下图)

10世纪后期:

  • 张思训(947-1017)发明的“太平浑仪”(980年制成)安装了报时木偶。太平浑仪也被誉为世界第一台自动天象仪。
    • 《宋史·天文志》(1346)记载:“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

约11世纪

  • 帕拉玛拉国王博亚在其关于古典印度建筑的著作《人类住宅建筑师》(约11世纪)中讲述了一些机械蜜蜂、机械鸟、人形喷泉、可执行简单工作或表演的人偶等自动机。

11世纪末:

  • 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苏颂(1020-1101)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1086-1092),在5层报时平台上安装了162个报时木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评价其控制仪象台运转的擒纵系统是现代机械钟表的先驱,早于欧洲百年。
    • 参考资料:
      • 苏颂《新仪象法要》(约1094-1096)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四、五卷
      • 李约瑟《中国的天文钟》(Chinese Astronomical Clocks)

约12世纪:

  • 宋代画家苏汉臣(1094-1172)的《侲童傀儡图》,以及另一幅宋代佚名的《婴戏图》,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宋代儿童玩傀儡戏的场景。

13世纪初:

  • 阿拉伯博学家、发明家伊斯梅尔·阿尔-加扎利在其《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描述了很多台自动机,大部分都兼具戏剧性表演功能,且对其机械结构有较清楚的描绘。(见下图)

1276:

  •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制作了一台著名的漏水计时器“大明殿灯漏”,并安装于元大都大明殿,其中包括通过多级漏壶调节水流速度,驱动齿轮与凸轮机构,实现复杂动作的木制自动偶进行报时表演。
    • 第二层:东南西北四方位布置龙、虎、鸟、龟四兽木雕,每刻(15分钟)跳跃鸣铙报刻。
    • 第三层:外环刻百刻(古代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内环排列十二时辰木人,执时辰牌报时;另有木人手指刻数,精确指示时间。
    • 底层:四角设钟、鼓、钲、铙四种乐器木人,按刻数鸣响(一刻钟、二刻鼓、三刻钲、四刻铙),初正时辰亦鸣乐报时。
    • 可惜原物已失传
  • 阿图瓦伯爵罗伯特二世在赫斯丁建造了以自动偶闻名的公园,后来被英国士兵摧毁。

1343:

  • 《宋史·舆服志》(1343)详细记载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的构造。

14世纪中:

  • 欧洲的大型时钟也开始出现自动偶表演,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钟(三王钟)可能是最早的案例,整高约18米,最初包括一组表演的三位国王向圣母和基督鞠躬的自动偶装置,和一只可以拍打翅膀、张嘴鸣叫的公鸡自动偶,它成为现存最古老的自动机械偶(见下图)。

约1360:

  • 明初书法家詹希元的“五轮沙漏”上也包括两个报时小木人,一个可击鼓,另一可鸣钲,其具体结构无图样资料,但可推测该设备至少利用了沙漏作动力,通过多组齿轮和杠杆等机械结构驱动时刻盘和小木人运动,在当时来说十分复杂。
    • 动力方面首次以沙代水,突破季节限制,解决水漏冬季冻结问题。

15世纪初:

  • 意大利工程师约翰内斯·丰塔纳在他的《战争器械之书》中描绘了骆驼木偶、火巫女、发条骷颅、机械鬼神等多个自动偶,但只是粗略地描绘了外观和功能(见后图)。
  • 很多教堂都出现了自动偶,贵族们的宴会中也以自动偶为乐。
    • 博克斯利修道院的基督像自动偶“恩典十字架”,其手脚和眼球都可动,能做出点头、翻白眼、开心或不开心的表情。
    • 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举办的“野鸡盛宴”相传展示了多台表演型的自动机。

15世纪末:

  • 达·芬奇的手稿中也涉及不少自动偶,其中最著名的是1495年在米兰宫廷庆典中展示的机械骑士,和1515年赠送给国王的机械狮子

#1.2.3 可动偶的个性化和戏剧化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可动偶表演?
因为大家都知道它们不是真的,却又似真的。

更多证据确凿甚至幸存至今的自动偶出现了,中欧地区金匠制造的自动偶多由发条驱动,人们对这些新奇玩意十分着迷,尤其在皇宫贵族和富豪圈子中。

  • 史密森学会收藏了一个至今仍可运作的僧侣自动偶,高约38厘米,可以行走、点头、翻眼、嘴巴开合、祈祷,甚至亲吻十字架,据说由著名钟表师胡安娜·都灵在1560年左右制作。
  •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德国著名自动偶制造者汉斯·斯洛特海姆制作的一艘自动机械船,船上的自动偶根据各自的角色运动,表演一个小型会议和庆典情景,还有配音和烟雾效果。
  • 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个托里亚诺的弹奏者自动偶
  • 日本出现一种被称为“人形净琉璃”的木偶戏,其特色之一是木偶操纵者会和木偶一起同台表演,且主角木偶会由3位木偶师协同操纵,以表现更丰富的动作。
  • 印度尼西亚的“哇扬木偶剧”据说也始于17世纪,其木偶十分精致,多带有精灵般神秘色彩,人类角色的木偶表情夸张,流传至今。
  • 欧洲的钟表匠成为制作自动偶的主力,自动偶开始成为常见商品
  • 法国工程师萨洛蒙·高斯(Caus S)制作了一系列由水力驱动的自动偶,包括各种动物甚至复杂场景。
    • Caus S. 运动力的原因 [M/OL]. 法兰克福: 简·诺顿,1615. [2022-6-30]. https://doi.org/10.5479/sil.375615.39088008194136.
  • 德国博学者阿塔纳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在其《世界博物馆》上发表了带有自动偶的液压风琴插图,通过机械控制自动与音乐匹配进行表演。(见下图)
    • Kircher A. 世界博物馆[M]. 罗马:科尔贝莱蒂,1650:343-347.
  • 日本匠人也开始使用发条、齿轮和凸轮等技术制作机械偶,最初是贵胄们的豪华玩具,后来逐渐普及至民间节日庙会。
    • 约1620s,出现了安装在祭祀花车上的自动偶人偶并流行至今。
    • 1662年,日本武田家族在大阪开设了自动偶剧院,持续经营约百年。

18世纪,一些技艺超凡的钟表匠开始关注更复杂的自动偶仿生技术。

1737:

  • 法国发明家雅克·沃康松创造了他的第一个自动偶“横笛演奏者”,其比例和真人相近,能模仿人类吹笛子是所有必要的动作,嘴部能模拟吹气,还可更换其他笛子吹奏。
  • 随后他创造了由镀金铜制成,能吃、能喝、能叫、能涉水,还能“消化”的机器鸭,鸭子的腹部是开放式设计的,观众可以看到里面的机械结构和运作。
  • 沃康松的作品显然比同期其他自动机更复杂和精密,值得注意的是,他差一点便在1745年为世界带来第一台基于打孔卡编程的自动纺织机,但因受到纺织工的反对而未能实践。

1766:

  • 比利时钟表商约翰·梅林和英国珠宝商、金匠詹姆斯·考克斯制造了一台幸存至今的银天鹅自动偶,约32秒的觅食表演在音乐伴奏中运作,现藏于英国鲍斯博物馆。

1768-1774年间:

  • 瑞士著名钟表匠德罗兹父子和其员工创造了3款著名的自动偶产品,会在纸上写字的“作家”,能演奏音乐的“音乐家”和能画画的“绘图师”,这些自动偶不仅手部能进行精细动作,眼睛和头还有配套表情,它们合共生产了近万件,其中一些历经岁月幸存至今。

1769:

  • 匈牙利发明家沃尔夫冈·肯佩伦创造了一个能对弈的自动机“土耳其机器人”(Mechanical Turk),虽然对弈这一行为事实上是由一位躲在棋盘桌子里个字矮小的真人操作的,但这体现了人类对自动机拟生能力的期待。

1780年代初:

  • 法国神职人员兼发明家阿贝·米可制作了一对“对话”自动偶头像,声音是通过机械模拟的,虽不完美,但却是重要的进步。

约1784:

  • 德国钟表匠皮埃尔·金青和木匠大卫·伦琴制造了一个幸存至今的精美自动偶“扬琴演奏者”,在演奏时头部和眼睛也有动作。

1791:

  • 匈牙利工程师沃尔夫冈·肯佩兰在其《说话的机制》中详细描绘了他设计的发声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见下图)

1796:

  • 相传日本发明家饭冢伊贺七制作了能去指定地点购物和可在桌面为客人运送茶杯的自动偶,但没有实物留存。1796年细川半藏撰写的《机巧图汇》也涉及多款自动偶,包括运茶童子、品玉人形、鼓笛儿童等。
  • 印度的提普苏丹为表达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仇恨,命人制作了后来被称为“提普的老虎”(Tipu's Tiger)自动偶,一只老虎在攻击一个欧洲士兵,配有模拟老虎和人哀嚎的发声装置,还有一台小型管风琴,但它在1799年被掳走,成为英国博物馆的展品。

18世纪后期:

  • 缅甸出现一种复杂的提线木偶表演,每个木偶有18-19根控制线,由一个木偶师操。
  • 而随着木偶剧的流行,欧洲一些原创的木偶“角色”开始拥有“粉丝”,成为后来卡通明星的雏形。
    • 参考文献:René H. 玩具的故事[M]. 巴黎: 阿歇特书店, 1902: 219.

在启蒙时代的影响下,意大利提线木偶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复杂的木偶剧在贵族圈子里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威尼斯。一种被称为“西西里木偶剧”的木偶戏在意大利兴起,以强烈的表现力而闻名,舞台多数布置成剧院效果,20世纪后期逐渐被别的娱乐取代。

自动偶技术更加成熟,这使它们看起来更具生命力和戏剧性。

1808-1840年间:

  • 瑞士机械师亨利·梅拉德特和其兄弟在1808-1840年间创造了一系列带有小型舞台场景,会“回答”问题的魔术师自动偶装置。

约1845:

  • 法国魔术师让·罗伯特-胡丁开始创造为舞台表演而生的自动偶,通过踏板的“开关”,让它们与真人演员一起进行“交互式”表演。胡丁的表演为自动偶赋予更多的“人性”,且成功迷惑了很多观众。
  • 胡丁的剧院后来卖给了特效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成为其电影魔法的重要基础。

1879:

  • 另一位法国魔术师皮埃尔·史蒂文纳德制作了一些更微型,但复杂自动偶,其代表作“魔术师”在187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表演,可执行杯子盖小球、金蛋孵小鸟、拳击等时长约10分钟的表演,据说其小型自动偶的技艺是当代最出色的。
    • 参考文献:Fleischer H, Thurow K. 分析测量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概念和应用[M]. 霍博肯: 约翰威立出版社, 2017: 10.

19世纪中后期:

自动偶和新生的、基于似动效应的序列帧动画玩具分享着“赋予生命”的概念,还与皮影偶、机械剧院等机械动画技术结合,带来了“机械自动画”。

各种“偶”本身,也成为电影动画技术中的一分子,定格动画把所有可动偶纳入旗下,成为“定格动画偶”,电影特效动画催生了现代的“电子动画偶”(animatronics),数字动画技术创造了“数字偶”,不仅把各种各样的传统偶搬上动画的舞台,甚至尝试创造足以乱真的人造生命。

总之,从石器时代至今,各种关于创造偶、操控偶的技术,始终占据着动画技术的重心。

192025-03

#1.3.4 可动书里的直接动画

可动书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它们不仅是可动的画,也是一种早期的交互式动画。

13世纪

翻盖、多层、转盘书(Volvelle, wheel chart

约1240-1259,英国僧侣马修·帕里斯(Matthew Paris,约1200-1259)制作了他的《马略编年史》(Chronica Majora),从现存于剑桥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图书馆的版本看,该书有翻盖、折页等可动结构,也有多层重同心圆结构,但不确定它是否可以转动。

马略卡王国数学家、哲学家雷蒙·卢尔(Ramon Llull,约1232-1316)也被认为在14世纪早期制作过转盘可动书的早期案例,但未发现实物证据。

1540年,欧洲天文学家、数学家彼得鲁斯·阿皮亚努斯(Petrus Apianus,1495-1552)出版了带转盘结构的《凯撒天文学》(Astronomicum Caesareum),成为转盘可动书的早期例子。

1564年,彼得·阿皮安(Apian, Peter, 1495-1552)的《皮氏宇宙图》(Cosmographia Petri Apiani)的占星书籍出版,使用了多个转盘结构。

在18世纪之前,可动书多数应用在自然、医学等学术主题,通过翻盖、分层和转盘等可动结构,以展示复杂的内部组织或事物关系,以提高认知效率。

  • 参考资料:
  • Gill Partington. The earliest movable book?[OL]. https://www.gillpartington.net/post/manage-your-blog-from-your-live-site

18-19世纪

欧洲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图书有机会成为更常见的商品,可动书才迎来了更多元的发展。与此同时,儿童书籍市场也开始形成,刺激了以“玩具”为目的的可动书开发,各种有趣的纸上动画不断面世。

翻翻书,变形书 since 1765

翻翻书(flap-book,turn-up book),变形书(metamorphosis)相传由英国伦敦书商罗伯特·塞耶(Robert Sayer ,1725–1794)在1765年左右开发,可以理解为“翻盖”可动书的一种变体,最早的版本是黑白的,因价格适宜大受欢迎,立刻引来了很多模仿版本。一些表现角色变装、变形或相同场景不同时期变化的版本成为后来手翻书动画的雏形。

  • 参考资料
  • Sands, Benjamin. 《变形》Metamorphosis, oder, eine Verwandlung von Bildern mit poetischen Erklärungen zur Unterhaltung der Jungend [M]. ca. 1793
  • Sands, Benjamin. 《变形》Metamorphosis, or, A transformation of pictures[M]. 1802
  • Sands, Benjamin; Poupard, James; Samuel Wood & Sons. 《变形》Metamorphosis, or, A transformation of pictures with poet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amusement of young persons[M]. 纽约 : Samuel Wood and Sons. 1816.
  • 《怪诞喜剧的历史》Flügel, Karl Friedrich.  Flögels Geschichte des Grotesk-Komischen, bearbeitet, erweitert und bis auf die neueste Zeit fortgef�hrt. 莱比锡: H. Barsdorf, 1888

可动纸偶书

可动纸偶书”于1790年代开始在欧洲流行,最初是一些可换装的纸偶书,后来逐渐出现类似皮影,利用可动关节摆出各种动作,用于讲述故事的纸偶书,这类可动书在当时售价很高,售价约5-8先令,普通市民消费不起,通常用于讲述所谓的“道德”故事。

约19世纪中,可动纸偶书出现了有趣的摇摆纸偶变体,多数有可替换的摇摆素材,纸偶利用惯性“自动表演”。可动纸偶书还有很多变体,其结构和设计后来也成为定格动画和数字动画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 参考资料:
  • 《小芬妮的历史》The History of Little Fanny: Exemplified in a Series of Figures. 伦敦: Printed for S. and J. Fuller, 1811.
  • 《弗兰克·费格威尔在<第十二夜>中逗朋友们开心的尝试》Frank Feignwell's Attempts to Amuse His Friends on Twelfth-Night: Exhibited in a Series of Characters. 伦敦: Printed for S. and J. Fuller, 1811.

隧道书(Tunnel Book),窥视书(paper peepshow),全景图书

隧道书显然继承自稀有秀(西洋镜)的“透视图(perspective views)”原理,增加了可折叠功能便于收藏。这类书籍通过折叠式结构把窥视盒中的多平面景片纸片化,读者通过封面的窥视孔(部分版本有透镜)呈现三维场景。复杂的隧道书包括可动的场景部件以及一些可移动的小角色,以增进动画表演功能。

史上首部隧道书及其创始者已无从考证,现存文献显示1820年代的英国伦敦已出现类似装置,当时被称为“窥视书(peepshow book)”,早期主要用于巡回表演或纪念活动。

德国恩格尔布雷希特兄弟(Martin Engelbrecht & Christian Engelbrecht)把西洋镜里的多平面景片转化成纸片,被认为是隧道书的原型。

1843年,伦敦泰晤士河隧道贯通后,为纪念这一工程而制作的偷窥书因展开后形似隧道,遂被正式命名为“隧道书”,并开始流行。这一命名不仅源于物理形态的相似,更与当时隧道作为工业革命象征的文化意义相关——泰晤士河隧道是首条成功建造的河底隧道,其建造过程历时20年,期间隧道本身即成为热门旅游景点,相关纪念品(包括隧道书)的流行反映了公众对技术奇迹的狂热。

  • 参考资料:
  • 杨清贵.立体书不可思议[M].2018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Paper peepshows [OL]. https://www.vam.ac.uk/articles/paper-peepshows
    • 《凡尔赛公园》(Promenade de Longchamp,1830s),大日本绘画复刻版
    • 《伦敦泰晤士河隧道》(约1851,德国)
    • 《巴黎之夜》(Paris La Nuit,约1860, 巴黎)

迷你影院玩具书

迷你影院玩具书”,也称“家庭哑剧玩具书籍”(Home Pantomime Toy Books)开始流行,一般包括一个立体舞台,配有各种用于模拟某些剧院表演的角色、场景和道具,所有东西可收纳在一个大纸盒里,因此也被称为盒式剧院。

  • 参考资料:
  •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伦敦:Dean & Son,ca.1873)

拉标签可动书

拉标签可动书”("pull-out" books)涉及复杂的结构,需要根据每个画面设计内部结构,读者拉动指定的标签或拉环,可让画中角色表演一些动作。19世纪60年代,伦敦出版商迪安和儿子(Dean and Son)被认为发明了一种通过拉动拉环来移动或激活的机械装置。迪安称之为“活的图片(living pictures)”,《潘趣&朱迪》是这些带有标签的早期出版物之一,标签位于每页的底部。德国著名可动书设计大师洛萨·梅根多夫(Lothar Meggendorfer,1847-1925)是这一流派的早期代表人物。

  • 参考资料:
  • 《潘趣&朱迪》(Dean & Son's Moveable Book of the Royal Punch & Judy as Played before the Queen at Windsor Castle & the Crystal Palace). 伦敦: Dean & Son, (ca. 1861)
  • 《小红帽》(Le Chaperon rouge). Librairie enfantine illustre. 巴黎: A. Capendu, Editeur, (ca.1890)

弹起书

弹起书”(Pop-ups),也称立体书,大概出现在19世纪中期,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可动书,它需要用到立体几何学,根据具体场景设计纸模结构。

早期的弹起书需由读者手动操作,1775年,托马斯·马尔顿(Thomas Malton,1726–1801)的《透视论》(Treatise on Perspective)成为已知最早的商业制作的立体书,它包含了三维纸质机制。通过拉动线来激活弹出窗口,并形成用于帮助读者理解透视概念的几何形状。

翻页即可自动弹起的改进版据说是由德国出版商欧内斯特·尼斯特(Ernest Nister,1841–1906)在1890年代发明的。

  • 参考资料:
  • Fenn, George Manville. 《野生动物故事》(Wild Animal Stories: A Panorama Picture Book). 伦敦: E. Nister;纽约: Dutton, 1897
  • 《我们的窥视秀》(Our Peepshow)伦敦: E. Nister;纽约: E.P. Dutton,1898?
    • 虽然在伦敦和纽约出版,但印刷是在德国纽伦堡的工厂完成的。
  • C. Carey Cloud and Harold B. Lentz 插图.《穿靴子的猫》(Puss in Boots). 纽约:Blue Ribbon Press New York,1934

百叶窗可动书

19世纪末,尼斯特还出版过一种类似万花筒效果的换图可动书,从一张图像变换到另一张图像,类似于现代动画“擦除转场效果”的“可动书”。

  • 参考资料:
  • 《魔法窗口》(Magic Windowss: An Antique Revolving Picture Book,纽约:Philomel Books, 1980;原版:In Wonderland,伦敦: Nister, 1895?6?)
  • 《Bubenstreiche: Ein Verwandlungs-Bilderbuch》首次出版于1899年,图片来自埃斯林根(Esslingen): J.F. Schreiber的1997版。

可动明信片

可动明信片”是可动书的一种变体,一些早期案例来自19世纪机械幻灯片的广告。

立体模型可动书

  • 参考资料:
  • 《The City Park》(1981), 纽约: Viking, 首次出版名为《Im Stadtpark》(1886)慕尼黑。
    • 洛萨·梅根多夫将这本书建成了一个立体模型,使用了双手风琴式折叠装订和剪纸,他提供了如何以各种方式安排和展示场景的说明。

1938年,美国的朱利安·韦尔(Julian Wehr)申请了一种“动画书”专利,事实上也是拉标签可动书,但据称比早期的结构更加灵活,可以提供更多形式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韦尔在其动画书上明确署名为“动画:朱利安·韦尔”(Animated by Julian Wehr)

  • 参考资料:
  • Wehr, Julian.《小提琴手芬尼的激动人心的冒险》(The Exciting Adventures of Finnie the Fiddler). 纽约: Cupples & Leon, 1942.
    • 韦尔的第一本动画书,也是唯一一本由他创作、插图和设计的书。在某些页面上,激活一个控制杆会出现多达五种不同的动画。受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影响,这本书在材料使用上与半个世纪前德国可动书相比有着一种“廉价”感,但也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性和机械性。
  • Baum, L. Frank.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俄亥俄州阿克伦: The Saal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44. Animated by Julian Wehr.

可动书、尤其是可动纸偶的相关技术,在电影动画时代经常被使用,再后来,数字动画技术直接把可动书的技术和艺术都搬进了数字世界。

  • 参考资料:
  • Bowdoin College Library. Pop-Ups[OL]. https://library.bowdoin.edu/arch/exhibits/popup/prelude.shtml
  •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Library. A Brief History of Early Movable Books [OL]. https://library.unt.edu/rarebooks/exhibits/popup2/introduction.htm#scope

#1.3.3 稀有秀,小盒子里的动画

稀有秀(Raree show),也称窥视秀(peep show),是一种通过一个小孔或放大镜观看图片或物体(或两者结合),通常由流动表演者提供的街头流行娱乐形式。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和工程师菲利波·伯鲁涅列斯基在15世纪初开发了一种被称为“透视镜”的早期窥视秀,通过其观看平面图片会可产生立体错觉。

约1437年,意大利艺术家莱昂·阿尔贝提成为已知最早使用“透视盒”(peep box)的窥视秀表演者,据说人们可以在他的盒子里看到日夜变化。

获益于透镜技术的发展,多数透视盒使用了透镜增加场景的深度感。窥视秀表演者带着他们的设备在不同城镇之间巡回表演,因而也被称为“微型剧院”。复杂的透视盒可插入多张使用纸或玻璃等材料制作的场景卡片,角色包括纸偶或立体人偶,搭配灯光和简单的小烟火特效,随着表演者的讲述和操作,观众可通过“窥视孔”观看到一场奇妙的“动画”。

约1730年,德国艺术家马丁·恩格尔布雷希特开始为窥视秀制作多层的场景卡片,其《意大利剧院系列》被认为是第一个制作出正确透视的窥视秀场景

这种由“多平面”构成景深效果的伪三维技术,后来被引入到电影动画和数字动画制作中,至今仍经常被使用。

窥视秀随国际贸易流出,18世纪中开始在中国流行,多数由我国工匠自行制作,被称为“西洋镜”或“拉洋片”,但西洋镜也泛指各种从西方传入的,可用于观看各种动画的设备。

在20世纪之前,窥视秀是人们最喜欢的大众娱乐之一。20世纪之后,它有一部分走进了电影动画,有一部分变成了历史。

182025-03

#1.3.2 皮影、手影、人影戏

皮影戏
可能是人类最早在“屏幕”上看到的“会动的画”。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它在多个古老的文化中都有记录,但基本集中在亚洲。需要说明的是,皮影戏因符合可动关节、可被操控、可用于角色扮演表演等特征,也被归类为木偶的一种。

皮影戏还有影子戏、灯影戏、活灯影、阳窗纸影、沙窗影、驴皮影、牛皮影、皮猴戏、皮腔影、老皮影、皮囝囝、道情影、福影、蒲团影、老腔影、流口影等不同种类的称呼。

手影戏人影戏的原理相似,都是由真人直接操作,实时“投影”的动画,只是操作对象从人造可动偶变成自己的身体。前者利用双手和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拟各种事物,在任何有合适光源和较平坦投影区域的地方都可以表演,后者多指真人演员在灯幕后表演真人影戏,轮廓化后的影像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便于使用一些“戏法”。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前202年-220年)的传说

《汉书·外戚传》记载:“上(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直接指出“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

另有说法认为影戏起源于唐代(618年-907年)佛教活动,孙楷第指出佛教俗讲有配图像,初为平面,后改纸人、皮人,以线牵引,成为影戏。此外民间亦有许多关于影戏源于佛教的传说,学者康保成认为剪纸和皮影是源于巫术的一对兄弟,影戏在佛教的催化下,到中唐时期成熟为一种艺术,并举例《太平广记》《灯影》《两头纤纤》等唐宋文学作品作证。

“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太平广记》(李昉、扈蒙、李穆等,978年)

“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灯影》(元稹,779年-831年)

“两头纤纤八字眉,半白半黑灯影帷。膈膈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两头纤纤》(王建,唐)

  • 参考文献:
  • 孙楷第. 傀儡戏考原[M].上海: 上杂出版社,1952:62-64.
  • 康保成.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2-3.

印度皮影戏:也相传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内容多数为宗教故事,但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半透明的皮质皮影是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典型,而不透明皮影是喀拉拉邦和奥里萨邦的典型。

印度尼西亚“哇扬皮影,相传可追溯至1世纪,更可信记录来自8世纪,其皮影造型和使用材料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

  • 参考文献:
  • 邦纳福伊(Bonnefoy Y). 亚洲神话[M].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3:162.

南宋僧人释惠明(?-约954-960间)的《手影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中国皮影戏在宋代出现明确记录,南宋《都城纪胜·瓦舍众艺伎》(耐得翁,1235)记载:“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魏力群、薛海平等学者指出,北宋都城是我国皮影戏最早的繁盛之地,也是后来各地皮影戏的发端之地。

  • 参考文献:
  • 魏力群. 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3):120-125.
  • 薛海萍. 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1):169-170.

中国手影戏的明确记录也源于《都城纪胜·瓦舍众艺伎》,被归类为“杂手艺”中的一种。

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约1290)提及“大影戏”被认为是真人影戏的最早记录,但也有学者认为描述的是大型皮影戏。

地处亚欧交界的土耳其,大概在14世纪也出现了皮影表演。

17世纪末,据说有几位意大利表演者在德国、法国和英国演出过皮影戏,但无实证。

1770年代,法国艺人弗朗索瓦·塞拉芬可能是最早将皮影戏带入法国的人,他在凡尔赛创建了一个皮影剧院,很快便大受欢迎并进入宫廷。虽然他把自己的表演称为“中国皮影”,但他没有使用中国皮影的长杆操控方式,而是引入机械装置来让皮影进行半自动表演,为隐藏机械结构,皮影改用不透明的材料制作,观众会从屏幕中看到类似于“剪影动画”的效果。塞拉芬的“机械皮影”技术,在后来出现的“机械剧院”“幻影秀”和“木偶幻灯片”中都有使用。

手影戏人影戏可能都是从中国传往世界的,具体时间难考,19世纪,手影戏和人影戏在欧洲成为一种流行娱乐,法国艺人费利西安·特雷维是当时手影戏表演的代表人物。

1842:日本浮世绘艺术家歌川広重(1797 – 12 October 1858)发表过一些关于人影戏和手影戏的作品,至少说明这类表演在19世纪已在日本流行。

1880年代:亨利·里维埃开始在巴黎著名的黑猫夜总会表演皮影戏,他搭建了一种三层式的皮影舞台,皮影由玻璃板支撑,使不同距离的皮影呈现从黑到灰的渐变,配合大小比例上的变化,创造了一种透视的错觉,后陆续开发出更复杂的颜色、声音和运动效果。但随着电影的发展,皮影戏逐渐被取代了。

与皮影戏命途相近,手影戏人影戏也被电影挤出了大众视野。

20世纪末,手影戏又重新兴起,配合口技、相声、脱口秀或配乐等一起表演。此外,一种结合手影、皮影、各种纸偶和立体木偶的“影偶戏”如今也活跃于艺术舞台。

皮影一直被认为与动画近缘,虽然在我看来它根本就是一种动画。
它们都是一种通过拟动而拟生的技术,只是后者可以表现更复杂的内容;皮影戏艺人和动画师在幕后的需要进行的工作几乎如出一辙,只是前者需要现场表演,后者可以通过录制、编辑,然后重复播放;都擅长表现奇幻内容,也可用于讲述时事。
而认为皮影不是动画的人,无非是认为皮影是实际上的移动,而不是基于序列图的幻动,但幻动真的是动画的核心吗?

况且,
实际的运动和幻觉的运动,
事实上都被大脑理解成“运动”。

#1.3.1 走马灯

走马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利用烛火的热气带动叶轮旋转的灯笼,而烛光同时把灯笼内部的纸偶、绘画或任何合适的小物件,投影在外部的薄纸,或室内墙壁上,便投影出了“动画”,成为

最古老的,
便携式蒸汽动力机械动画投影设备。

汉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这经常被引用为走马灯的起源,但此灯已失传,就目前传世的秦汉时期“多支灯”的案例中,并未发现旋转机关。已知秦汉多支灯是由多个小灯盏围绕主灯座组成,体积较大,多数配有珍禽异兽等精美的装饰雕件,造型错落有致,当摇曳的烛火同时在多个灯座上点然之时,确实可能在墙壁帷帐上投射出晃动的光影效果。

《西京杂记》还载:“长安巧工丁缓者,为常蒲灯,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垆,一名被中香垆,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垆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又作九层博山香垆,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一段也多次被认为可能是汉代走马灯的描述。

有趣的是,英国学者约瑟夫·尼达姆(Needham J.)在其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著作《中国科学与文明》中,提到丁缓因其“活动转轮灯”而闻名,也提到利用热气驱动叶轮旋转的技术极有可能源于中国汉唐时代,后有学者(Rojas C, Chow E.)在引用中表达成丁缓发明了利用热气驱动旋转的光学装置,丁缓作为走马灯发明者说法开始流传。

至于丁缓事实上发明了什么,文中所指有三,前者是装有平衡仪的不倒香炉,后者是一种利用轮轴机关的古代风扇,而中间的“九层博山香垆”最为暧昧。由于没有留下图样,古语“博山”指仙山,汉代确有雕刻仙山灵兽的镂空香炉出土,但未见转动机关,“自然运动”可能是指类似于走马灯的转动,也可能指烟雾缭绕下产生的运动错觉。

参考文献:

  • Needham J. 中国科学与文明第4卷, 物理与物理技术第2部分, 机械工业[M]. 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1965: 125, 233.
  • Rojas C, Chow E. 牛津华语电影手册[M].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 5.

唐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内容被认为是关于走马灯的描述。

  • 崔液(?~714年)《上元夜》:“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 孙逖(696年~761年)《正月十五夜应制》:“舞成仓颉字,灯作法王轮。”
  • 冯贽(唐,约10世纪前后)《云仙杂记》:“正月十五夜,玄宗于常春殿张临光宴。白鹭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洛阳人家,上元以影灯多者为上。其相胜之辞,曰:‘千影万影’。”

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图样资料和详细结构描述,难以确定这些描述就是走马灯或基于其它原理运动的灯。

宋代终于明确出现关于走马灯的记录。陶谷的《清异录·仙音烛》:“其状如高层露台,杂宝为之,花鸟皆玲珑。台上安烛,既燃点,则玲珑者皆动,丁当清妙。烛尽绝响,莫测其理。” 这应该是一种带有挂饰的走马灯,转动碰撞发声,但作者不知其理,因此走马灯在宋初可能还是新奇物。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夜市》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走马灯……等物。”因此,走马灯的诞生不会晚于12世纪,且已经成为南宋杭城大街上的普通商品。

尽管走马灯于何时开始流传至海外难以查证,但目前各方研究均认可走马灯源自中国一说,而杭城作为宋代四大对外贸易商港之一,亦为走马灯的外销提供可能。

1584年,让·普雷斯特(Prevost J)在其著作《妙趣横生的发明》中描述了走马灯[1]

1634年,约翰·巴特(Bate J)在其著作《自然与艺术的奥秘》中介绍了两种走马灯并提供插图,指出“这样你就会认为这些图像是活生生的生物”[2]

约18世纪初,走马灯作为夏季季语出现在日本的“俳谐”中。

参考文献:

  • Prevost J. 妙趣横生的发明(上篇) [M]. 里昂: 安托万巴斯蒂德,1584: 51-54.
  • Bate J. 自然与艺术的奥秘[M]. 伦敦: 拉尔夫麦布, 约翰艾克森和弗朗西斯丘奇, 1634: 27-28.

图1-25:《观灯图》中的走马灯(李嵩,1166-1243);图1-26:走马灯插图(巴特,1634)

把走马灯视为动画起源的理由有很多:它们都能让人直接在类似“屏幕”的介质上可以看到的会动的画,都利用会运动的偶作为拟生手段,都是人类对呈现动态影像的探索成果之一,都用到光源和投影技术,都和当时的精密机械技术有关。而质疑者的理由则比较统一,认为它基于实际的机械运动而非序列图的“似动”,也不像皮影戏般具有戏剧表演功能、在屏幕中表演。但为什么要把实际运动排除出动画呢?为什么要使用电影的特征判断动画呢?尽管动画比电影更早诞生,但电影史研究却比动画史研究更早启动,最初的动画史学者都是电影史学者,动画史在美国和法国的电影史学家争夺电影起源和早期贡献的过程中被拖进了电影的框架,直到数字动画已经蓬勃发展,动画技术显然不再从属于电影之后,学界才开始出现关于动画概念的反思。

总之,
走马灯不仅是一种动画,
还是第一代面向大众、可自动放映、可复制、可交易和可传播的动画产品。

152025-03

前5世纪的机械鸟?鸟的拟生or飞行梦

约公元前5世纪,中国和希腊智者都对“机械鸟”产生了兴趣。

相传墨子和鲁班都制作过会飞的鸟,但鉴于古人也称风筝为“鸢”,他们所做的也可能是某种鸟形风筝。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墨子·鲁问》

而古希腊数学家阿契塔也被指用木头制作了可在空中飞行的鸟,同样没有任何实物或图像留存,有说它可能是某种蒸汽动力的自动偶,也有说是某种力学研究模型,被钢丝之类的悬挂飞行。

#1.1.5 被当作动画子集的漫画

漫画和动画本来不存在从属关系,但现代漫画却经常被当作动画片的子集。“动漫”“二次元”“宅文化”“ACG”等概念把动画和漫画牢牢地捆绑在一起,甚至以“国漫”来统称中国漫画和动画。事实上,漫画早已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圈中独立地发展着,在技术和风格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直至20世纪才逐渐“同化”,而动画片,也恰逢此时进入发展期。虽说现代动画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大量科学家和工匠大师的好奇之心,但漫画家也一直参与其中。在整个传统动画时代,绝大部分著名动画师都有漫画背景,这种情况在数字动画时代有所改变,但总体上依然有不少动画师,同时也是漫画师。随着娱乐产业生态圈进入所谓的“IP”时代,电影、动画、漫画、游戏和小说等协同组成庞大的产业链,漫画和动画的关系更加亲密。

可能所有历史悠久的东西,都有一种相似的特质,漫画和动画一样,它也善于与各种当代艺术结合。

从艺术的角度看,漫画,也行是最古老的绘画艺术,它比任何其他绘画类型都更接近被称为人类艺术起源的“洞穴画”,世界各地的洞穴画看起来都很符合漫画特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漫画在不同的人类文明圈中独立地发展,而各国的漫画研究学者都会把那些具备漫画造型美学,夸张、简练、写意的绘画,以及具有叙事功能的壁画、长卷画、插图、连环画等案例,全部纳入漫画的起源,直到过渡成所谓的现代漫画。

约7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可印刷图像的雕版印刷术,插图本成为漫画最早的可复制、可传播媒介。中国的雕版印刷术通常使用密度高的木材,因此也称为木刻板画,这项技术很快便随着唐朝的丝绸之路传往世界。但雕版印刷术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漫画的表现形式。

尽管很多唐代人物画也十分适合被称为漫画,但中文“漫画”一词在最早见于北宋,当时指的是一种形态潇洒、动作如画的水鸟。宋代画家石恪梁楷等狂放、夸张又饶有生趣的写意人物画,经常被引用为中国古代漫画的经典案例。《列女传》(约1063)是已知最早的连环画式插图书拓印版本。

日本漫画的起源通常追溯至12世纪,经常被认为是动画起源之一的《鸟兽人物戏画》也经常被介绍为日本漫画的起源。

14世纪末,日本兴起一种面向大众娱乐的插图小说本,被称为“御伽草子”或“奈良绘本”,它结合了绘卷和普通散文小说,至20世纪逐渐失去流行地位。

欧洲中世纪的插图与动画也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需要经过设计、 描线、上色、再按顺序排列以便观众阅读,色彩风格与早期赛璐璐动画差不 多,都使用简单且生动的图像,而面向大众、用于教育或娱乐,是两种艺术的共同目的。约1470年,亨夫林作坊出品的德国中世纪诗歌《西格诺》插图手抄本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大约201幅小插图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画面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同一场景中角色的大小和位置都基本一致,看起来确实有点像动画的序列帧。

而欧洲壁画大师的夸张、滑稽的速写草稿也被认为是起源之一,具体时间无考。印刷术依然是漫画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传入的雕版印刷术,最初只被用于布料印刷,直到15世纪末,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在欧洲普及,造纸业也开始兴旺,印刷的书本才有机会成为大众消费品,但有图像印刷的书本依然很贵。15-16世纪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一些手稿也被认为描绘了动画的序列。

明代是中国插画本的黄金时代,插图行业开始形成,题材广泛,“饾版”技术使彩色印刷更加便捷,“拱花”凹凸印刷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李时珍的《草本纲目》(1578)、文俶的《金石昆虫草木状》(约1620)、吴发祥的《萝轩变古笺谱》(1626)、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1644)等都是当代精品。

明末清初书画家朱耷《孔雀竹石图》(约1626-1705)是古代讽刺漫画的经典代表。

清康熙年间,聂璜《海错图》(约1698年)描绘了各种造型别致的海洋生物,夸张的眼睛和表情,赋予了一种特别的“人性”,与现代漫画几乎没有差异。

18世纪后期,日本也开启了他们的现代漫画史。1770年代出现的“黄表纸”被认为是早期的漫画本之一,而从12世纪鸟羽僧正的画风发展出来的,被称为“鸟羽绘”或“江户漫画”的浮世绘漫画风格也逐渐兴起。18世纪末,术语“漫画”开始被经常使用。

撇开起源之争,约18世纪,欧洲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接连驱动下,普罗大众逐步形成一个庞大的大众娱乐消费群体,为现代漫画行业的形成提供了基础。1734年,英国著名画家威廉·霍加斯的刻版印刷画《现代道德学科》,经常被介绍为欧洲现代漫画史的起点。

1814年,葛饰北斋开始出版《北斋漫画》,成为19世纪前期日本漫画代表人物。当时的日本漫画一般带有禅画、浮世绘等日本传统画气息,而又使用简练、夸张、写意的手法描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幽默感。但漫画多被认为是平民之间的消遣方式之一,漫画师收入也不高。

1825年,英国出版的《格拉斯哥窥镜》成为欧洲最早的漫画杂志。1837年瑞士画家罗道夫·托普佛出版的《欧德巴克历险记》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本“漫画书”。

1841年创刊的英国讽刺漫画杂志《潘趣》,其名字可能与18世纪后期开始在英国流行的滑稽木偶角色“潘趣”有关。随着《潘趣》的流行,“卡通”一词重新定义为“幽默的插图”,卡通自此成为现代幽默漫画的代名词。

大约在这个时候,新兴的光学动画玩具开始邀请漫画家来绘制动画,由于也是以幽默主题为主,于是卡通又成为了动画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动画和漫画,都只是可以用来表达幽默,而不等于幽默。

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漫画杂志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据点传播,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印度等地也陆续创办了类似《潘趣》的漫画杂志。
加拿大:《加大拿潘趣》(1849-?);
澳大利亚:《墨尔本潘趣》(1855-1925)、《阿德雷德潘趣》(1878-1884);
日本:《日本潘趣》(1862-1887)、《團團珍聞》(1877-1907)、《TOBAE》(1887-1889);
中国:《中国潘趣》(1867-1876)、《上海潑克》(1918-1918)、《上海漫画》(1928-1930);
印度:《阿瓦德潘趣》(1877-1937)。

至1890年代,美国漫画也开始向世界输出。

20世纪是漫画和动画最亲密的时期,相似的产业生态圈让它们主动靠近,并分享着相似的受众,受欢迎的漫画经常被改编成动画。漫画家们开始在电影里画“会动的漫画”,他们在把漫画带进电影动画的同时,也把电影的一些概念带进了漫画。于是,漫画逐渐被当成动画的子集,但这一情况随着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总之,无论漫画是不是动画的子集,漫画确实是动画的起源之一,也和动画手牵手走过一段重要时光。漫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动画的一个重要伙伴。

事实上,动画确实和所有传统艺术都有渊源,因为它本质上就是把各种静止的艺术作品变成“生动的”“有生命力的”样子。

参考文献:

Bendazzi G. 动画: 一部世界历史, 第1卷: 基础-黄金时代[M]. 博卡拉顿:CRC出版社, 2015:7-8.

132025-03

#1.1.2 马格德琳的双面动画转盘

顺着石器时代可能存在原始动画这一想法,一些来自马格德琳文化的小物件也引起了动画考古学者的注意,这些物件的双面刻着有关联性的图像,似乎能组成一个简单的“两帧动画”。

其中一个著名案例来自法国西南部旧石器时代遗址,伊斯图里兹洞穴的一块砂岩物件,大小约15.7×9.5厘米,顶部看起来像一块小牌匾,一面刻画了一只受伤的驯鹿,其侧面有一个箭头标记,后半躯体僵硬,看起来马上要倒下了,另外一面是同一只动物的躺姿,看起来已经死亡。如果用手握住底部快速翻转,便可看到一个简单的两帧动画,当然,这需要准确控制旋转角度,并不容易。

而更有力的案例来自比利牛斯山脉的马格德琳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一些直径约2-9厘米、从牛或鹿肩胛骨上切下来的圆形小骨盘,通常在中央有一个穿孔(也有没穿孔或在边缘穿孔的),一些骨盘的双面刻着有“前后”关联具象图像或几何图形。尽管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纽扣或吊坠,但考虑到它们的大小、穿孔位置,以及双面图刻,却引起了动画考古学者们的另一种猜测,这可能是石器时代的某种光学玩具,甚至就是原始的“奇迹轮”(Thaumatrope)。

艾兹马和里维尔团队对其中一块在法国洛日里-巴塞洞穴(Laugerie-Basse)发现的,直径约3.1厘米、双面绘画着一只看起来像岩羚羊不同姿势的马格德琳骨盘骨盘进行了复刻实验,用细绳或藤蔓之类的工具穿过骨盘,便可以控制其来回翻转,并成功看到了“动画”。

位于法国西南部的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马斯达济勒洞(Mas d'Azil Cave)中也发现了一块一面刻着一只成年野牛,另一面刻着一只年轻的小野牛的马格德琳骨盘,可产生简单的变形动画。而那些自由几何图形的骨盘,也可以产生有趣的,后来被称为“运动图形”的动画。从有动感的画到或者真的会动的画,或许,在那遥远的时代,真的有人在探索“动画”。

当然,我们也不能绝对排除这些骨盘具有其他功能的可能性,或是单孔纽扣和装饰吊坠。此外,它们也可能是连环画的前身。上万年的历史侵蚀了太多脆弱的事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从技术上来说,部分马克德林骨盘可以是一种奇迹轮,但在19世纪之前,尚未发现其它类似于奇迹轮的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马格德琳骨盘与前文提及的洞穴画,从地理位置和年代来看,他们可能是有关联的。因此,如果我们相信某些洞穴画的艺术家确实具有动画意识并尝试创造动画,那马格德琳骨盘是一种双面动画转盘这个假设便更为可信,反之则可能一起推翻。毕竟下一组被发现的动画探索历史碎片,与它们确实有很大的时空距离,但不能排除这期间的证据已被历史侵蚀或仍在等待发掘。


参考文献:

  • Langley M C. 马格德琳儿童:投射点、便携艺术和玩具[J]. 牛津考古学杂志, 2018, 37: 3-24.
  • Azéma M, Rivère F. 旧石器时代艺术中的动画: 电影的前回声[J]. 古代, 2012, 86: 316-324.
  • Marc Azéma, « Animation and Graphic Narration in the Aurignacian », Palethnologie [En ligne], 7 | 2015, mis en ligne le 12 décembre 2015, consulté le 12 mars 2025.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palethnologie/861 ; DOI : https://doi.org/10.4000/palethnologie.861

#1.1.1 石器时代的洞穴画

从定格时间的剪影到释放想象的羽翼,
人类对动态造物的执念,早已镌刻在文明基因深处。
自视觉艺术的伊始,在坚硬岩石上探索,在跳动的火光下幻想,
用原始工艺咏叹坚强跳动的生命脉搏,这不仅是视觉魔法的起源,
更是人类用创造力对抗时间熵增的永恒仪式。

位于法国南部肖维岩洞(Chauvet-Pont d’Arc Cave)的洞穴画,是目前动画考古溯源中发现的最古老的案例。关于肖维岩洞的年代测定,学界至今仍有争议,有趣的是,基于放射性碳测试等科学测算研究的多位学者均倾向于更早的年代,而根据艺术造型和风格作比对研究的学者们则更倾向于更晚的年代。纳特·福克在其《如何制作卡通动画》一书中指出,原始人类尝试在绘画中获得运动感,是已知最早公开发表的相关观点的著作

肖维岩洞终端石室“大面板”上宽达10米的巨型洞穴画,是最常出现在动画起源介绍中的案例。画面由8组图像组成了一场狩猎故事,包含洞狮、马、野牛、猛犸象和羊毛犀牛等动物。画面中几乎所有动物都朝同一方向前进,这种构图在旧石器时代绘画中是很少见的,呈现出一种磅礴的运动感。在右边的画面中,画师似乎有意识地以两个不同的镜头来描绘故事:一个是十几只狮子在咆哮着捕猎,狮子的姿态看起来就像后来逐帧手绘动画序列图的叠加效果;而另一个镜头是被狮子捕猎的野牛奋力逃跑的画面。中间凹槽旁边有一只朝向相反的犀牛似乎是爬在岩石上观看右边的战况,也可能是在看凹槽中出现的马。最左边的几只洞狮动态自下而上似乎在延续,盯着后面凹陷岩石里落单的小犀牛。该石室的其他地方还有一些与洞狮有关的洞穴画,它们组成了一个关于洞狮生命循环的故事。

肖维岩洞中另一幅被称为“马板”的洞穴画,在惊讶于画家对马匹结构和明暗刻画之细致之时,关于画家是想表达4匹马,还是1匹马的4个姿势也引起了讨论。兰德尔·怀特认为是1匹马在不同位置或者不同时期的表现,理由是很少在大自然中看到4匹马如此紧密地并列。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组原始的“快速时间”和“变形”动画,艺术家可能自下而上描绘了一匹马的成长过程,它们逐渐上扬的头部姿态,传达出一种时光的推进,岁月匆匆,抬首间已然老去,这难道不是现代动画中常见的片段吗?

肖维岩洞穴画并非个例,在附近地区其他旧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很多表现动物瞬间动态或连续动态的案例。

如上述案例仍难以推论艺术家是否具有对明显的动画意识,以下这些利用残影,造成一种运动模糊效果,和分解动作逐个排列的案可能更有说服力。任何一位动画师看到这些洞穴画,都会联想到动画的序列帧。

在肖维岩洞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Cueva de Altamira)均发现了“多足”野牛的洞穴画,画家似乎尝试通过残影让野牛看起来就像在走动。而位于法国西部拉马什洞穴(La Marche)发现了一个石刻马图,全身的重影让人感觉这匹嘛在进食。

学者阿泽马(Marc Azéma)和里维尔(Rivère F)指出,在其研究的12个旧石器时代洞穴中,有53个案例使用到类似的残影手法来描绘动物的运动,其中表现31例腿部走动,22例头部晃动,8例尾部摆动,并极力证明这些洞穴画具有“明显的叙事意图”和“运动的表现”,认为它们就是石器时代的动画。或许旧石器时代的画家们已经注意到动物在快速运动之时会产生重影,并试图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出来,这种原始的拟动技术事实上一直流传于各种静态艺术中,直到今天。除了重影图像,也有发现连续排列的几乎等比例的序列式图像。

结合石器时代照明的特质,还有一种大胆的猜测是,当时的艺术家利用火把模拟动态照明效果,使洞穴画产生幻动的错觉。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一些洞穴艺术中,艺术家尝试通过静态图像表现出“电影般”的动态效果,通过笔刷、吹箭、岩石的不规则表面和火光共同创造了作品的观看条件;甚至指出其中一些覆盖着多条平衡凹槽的动物壁画,不是刻意破坏,而是一种原始的“光栅变形画”;更有趣的是,他尝试把这些电影般的图像解析为原始时代对年轻人的“狩猎教育”,利用火把的局部照明特点引导叙事(Wachtel E,1993)。

虽然如今已经难以证明当时的艺术家是想要表现一群动物还是一只动物的几个不同动态,但这些洞穴画是目前已知的人类艺术遗产中,最早的,对动态的记录和表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石器时代的动画剧院

其他古老岩画

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洞穴画作为动画起源的观点已经被各大百科网站、动画教材等录入。动画考古学者们在世界各地的洞穴画、岩画遗迹中陆续翻找到更多不同地区人类对再现生物运动的努力,如中国内蒙古的阴山岩画(新石器-近代)、云南的沧源岩画(距今约3千年),埃及的游泳者洞(Cave of Swimmer,距今约1万年)、野兽洞窟(Cave of Beasts,距今约7千年)等。

有趣的是,尽管相距遥远,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似乎都选择了类似的方式再现运动——
即比例相近的,运动分解图堆叠,或排列。

当然,原始时代人类依赖狩猎生存,自然会关心和学习其他猎食动物的生活行为,我们不能排除这些洞穴画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因对猛兽的崇拜或认同,在大量描绘中偶然巧合的可能性。

在这些洞穴画中重复出现的,
对生物运动瞬间的关注,对动感和变化的表达,组图中的原始分镜和叙事等特征
它们至少体现了原始人类动画意识的萌芽,
理应被划入动画的起源。


参考文献:

  • Quiles A, Valladas H, Bocherens H, 等. 法国阿尔代什省肖维岩洞旧石器时代晚期装饰洞穴的高精度年代模型[J].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2016, 113 (17): 4670-4675
  • Clottes J. 肖维特洞穴:最早时代的艺术[M]. 盐湖城: 犹他大学出版社, 2003: 214. 
  • Pettitt P, Bahn P.  确定旧石器时代洞穴艺术年代的当前问题: 坎达莫和肖维[J]. 古代, 2003,  77(295): 134-141.
  • Petzinger G,Nowell A. 时间中的一个地方: 将肖维特置于象征性行为发展的漫长年代中[J]. 人类进化杂志, 2014, 74: 37–54. 
  • Falk N. 如何制作卡通动画[M]. 纽约: 基础书籍, 1941: 9
  • White R. 世界上的史前艺术[M]. 巴黎: 马丁尼尔出版社, 2003: 240.
  • Azéma M, Rivère F. 旧石器时代艺术中的动画: 电影的前回声[J]. 古代, 2012, 86: 316-324.
  • Marc Azéma, « Animation and Graphic Narration in the Aurignacian », Palethnologie [En ligne], 7 | 2015, mis en ligne le 12 décembre 2015, consulté le 12 mars 2025.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palethnologie/861 ; DOI : https://doi.org/10.4000/palethnologie.861
  • Wachtel E. 第一场图片展: 洞穴艺术的电影方向[J]. 莱昂纳多, 1993, 26(2): 135-140.
122025-03

传说中的可动偶或自动偶

和很多先进科技产物一样,可动偶和自动偶的起源也始于幻想,始于人类对于创造生命,甚至掌控生命的渴望。它们在许多地区的古老传说中都有出现,很可能是在不同地方分别起源的,毕竟“拟生”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1.1.4 长卷画中的动画叙事

中国“长卷画”的起源可能与中国古代竹简的阅读习惯有关,多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在宣纸或绢布长卷上绘画,以全景图、连环图或图文结合的方式,描绘大型风景、历史纪录、生活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在观看的时候,通过人手控制两端卷轴的收展,画面便会在双手之中移动,配合转轴和画卷的边缘,长卷画因此成为最早的画面在“镜头”中平移的手动动画放映设备。4世纪顾恺之的《洛神赋图》、10世纪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11-12世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15-16世纪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均为历代经典。

《洛神赋图第一卷》(宋摹本)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宋摹本)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类似的长卷画在日本被称为“绘卷”,可追溯至8世纪的奈良时期的《绘因果经》。而明显用于讲述故事的绘卷成型于平安时代(794-1185)。

约10世纪,欧洲经济复苏,纺织业尤为见长,绣有叙事画的挂毯在欧洲王侯贵族中开始兴起,这种挂毯多数用来挂在走廊或房间的墙壁上,既装饰也保温,有的由多块小挂毯组成一个故事,也有像长卷画般用连续图像叙事的,至于它的出现与中国长卷画和日本绘卷有无关联,则无从考证。11世纪后期的“贝叶挂毯”是其中经典,长达70米的刺绣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描绘了一段关于诺曼底的历史故事,包含58个情节画面。

大概在镰仓时期(1185-1333),日本出现一种使用绘卷讲故事的活动“绘解”,随着故事的讲述,画面在两个卷轴之间被缓慢平移。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艺术品上出现多个连续图像,看起来似乎有点像动画序列的案例越来越多。动画考古不需要再从那些稀碎的文明痕迹中翻寻动画的意识,而是把某些艺术种类直接归入动画的起源。

#1.1.3 带状的连续图像

1970年,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了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高脚陶杯,上面的装饰图案似乎有意通过重复的图案划分出5个画框,描绘了一只山羊跳跃的连续图像。由于这5幅图看起来符合动画序列的基准,陶杯造型又和后来被称为“活力转轮”(zoetrope1的动画光学玩具相似,它自然被列入关于动画起源的研究中。

最初用于宣传片的模拟动画使用了9帧序列图制作出山羊跳跃的动画,背景中的树状画框还是静止的,说明这个动画是把山羊和树的图像分别提取出来,再利用现代动画技术制作的,一些学者因此对实验的严谨性提出质疑, 并引起关于动画概念的辩论,但无论如何,我们至少不应该用电影动画的标准,去审判这些古老的动画探索。艺术家汤姆·穆迪在2008年重新截取了陶杯上的5个画面,在一个4:3的镜头中制作了一个等速的动画,背景树木的抖动反而造成了一种山羊在往前奔跑的错觉,山羊的动作也似乎变得更加活泼。

以现在的技术来看,确实可以给这个陶杯一个支点再制作一个对应的夹缝挡板,让它成为一个光学玩具,但要在5000年前制作这样的设备确实难以说服所有人。这组图案可能只是刚好可以制作成动画,而它显然也可以被理解为原始的漫画。虽然我们还难以确定这个陶杯的创造者是否具有动画意识,但关于它的讨论,对动画本体的界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值得、也应该作为动画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毕竟,动画考古需要寻找动画的起源,既然是起源,那么它们当然还不是真正的动画。

无独有偶,1973年,中国也发现了距今约5千多年的连续图案圆形陶器“舞蹈纹彩陶盆”,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类型墓葬中出土,盆内围边缘上绘有3组跳舞图,每组都是等比例的5个小人手拉手在跳舞,人物上方绘有黑色边缘,下方绘有4条平衡环形装饰纹,两边绘有竖条装饰纹,起到“画框”的效果,如果再挖几个小洞,它和19世纪的活力转轮就真的挺像了。舞蹈纹彩陶盆并非个例,类似的跳舞纹陶器后来还发现了一些,盆型器具一般绘画在内围,瓶型器具则画在外围。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约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的一个被称为“乌尔皇家旗”(Standard of Ur)的木箱,其上面的镶嵌画也描绘了等比例的人物的连续动作。

埃及贝尼哈桑的15号墓室中发现了一组约公元前2000年的壁画,描绘了两个人摔跤和一些狩猎场景等连续动作。由于画面中的动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且人物比例一直维持在相等的范围,被认为是动态艺术的早期探索,类似形式的埃及壁画案例还有不少,它们多次出现在动画起源的文献中。

贝尼哈桑的15号墓室局部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前438年落成)上的浮雕装饰带(Parthenon Frieze)也因类似的序列图被考虑为动画起源,长达160米的浮雕被划分成几个有明显时间顺序的区域,描绘了一场游行活动2。动画学者詹纳尔贝托·本达齐(Bendazzi G)指出该雕带的多个局部体现出创造者有意识地进行运动分析,并把动作的各个阶段雕刻成几个连续雕像;他认为这些连续的动物浮雕如果叠加可得到实际的动画,某些连续动作尽管不是同一个人,但如果抹掉人物细节后,它们就是一组动画序列。类似的浮雕装饰还有很多,如图拉真柱、马可奥里略圆柱、圣托菲姆教堂、圣劳伦斯教堂等。

这类连续图像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手绘动画和电影的序列帧或分镜,尽管动作的连贯性并不高,难以确定是否同一主体,没有等距帧宽,其规格和位置也难以相信可以通过其他辅助工具来观看到动画,但它们显然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连续动态表现的探索。


参考文献:

  • 张朋川. 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纹饰另解[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8(2):5.
  • Bendazzi G. 动画:一部世界历史,  第1卷:基础-黄金时代[M]. 博卡拉顿: CRC出版社, 2015: 7-9.

anianima.com

做动画的·马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