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那些为动画技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192025-03

#1.3.4 可动书里的直接动画

可动书的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它们不仅是可动的画,也是一种早期的交互式动画。

13世纪

翻盖、多层、转盘书(Volvelle, wheel chart

约1240-1259,英国僧侣马修·帕里斯(Matthew Paris,约1200-1259)制作了他的《马略编年史》(Chronica Majora),从现存于剑桥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图书馆的版本看,该书有翻盖、折页等可动结构,也有多层重同心圆结构,但不确定它是否可以转动。

马略卡王国数学家、哲学家雷蒙·卢尔(Ramon Llull,约1232-1316)也被认为在14世纪早期制作过转盘可动书的早期案例,但未发现实物证据。

1540年,欧洲天文学家、数学家彼得鲁斯·阿皮亚努斯(Petrus Apianus,1495-1552)出版了带转盘结构的《凯撒天文学》(Astronomicum Caesareum),成为转盘可动书的早期例子。

1564年,彼得·阿皮安(Apian, Peter, 1495-1552)的《皮氏宇宙图》(Cosmographia Petri Apiani)的占星书籍出版,使用了多个转盘结构。

在18世纪之前,可动书多数应用在自然、医学等学术主题,通过翻盖、分层和转盘等可动结构,以展示复杂的内部组织或事物关系,以提高认知效率。

  • 参考资料:
  • Gill Partington. The earliest movable book?[OL]. https://www.gillpartington.net/post/manage-your-blog-from-your-live-site

18-19世纪

欧洲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图书有机会成为更常见的商品,可动书才迎来了更多元的发展。与此同时,儿童书籍市场也开始形成,刺激了以“玩具”为目的的可动书开发,各种有趣的纸上动画不断面世。

翻翻书,变形书 since 1765

翻翻书(flap-book,turn-up book),变形书(metamorphosis)相传由英国伦敦书商罗伯特·塞耶(Robert Sayer ,1725–1794)在1765年左右开发,可以理解为“翻盖”可动书的一种变体,最早的版本是黑白的,因价格适宜大受欢迎,立刻引来了很多模仿版本。一些表现角色变装、变形或相同场景不同时期变化的版本成为后来手翻书动画的雏形。

  • 参考资料
  • Sands, Benjamin. 《变形》Metamorphosis, oder, eine Verwandlung von Bildern mit poetischen Erklärungen zur Unterhaltung der Jungend [M]. ca. 1793
  • Sands, Benjamin. 《变形》Metamorphosis, or, A transformation of pictures[M]. 1802
  • Sands, Benjamin; Poupard, James; Samuel Wood & Sons. 《变形》Metamorphosis, or, A transformation of pictures with poet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amusement of young persons[M]. 纽约 : Samuel Wood and Sons. 1816.
  • 《怪诞喜剧的历史》Flügel, Karl Friedrich.  Flögels Geschichte des Grotesk-Komischen, bearbeitet, erweitert und bis auf die neueste Zeit fortgef�hrt. 莱比锡: H. Barsdorf, 1888

可动纸偶书

可动纸偶书”于1790年代开始在欧洲流行,最初是一些可换装的纸偶书,后来逐渐出现类似皮影,利用可动关节摆出各种动作,用于讲述故事的纸偶书,这类可动书在当时售价很高,售价约5-8先令,普通市民消费不起,通常用于讲述所谓的“道德”故事。

约19世纪中,可动纸偶书出现了有趣的摇摆纸偶变体,多数有可替换的摇摆素材,纸偶利用惯性“自动表演”。可动纸偶书还有很多变体,其结构和设计后来也成为定格动画和数字动画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 参考资料:
  • 《小芬妮的历史》The History of Little Fanny: Exemplified in a Series of Figures. 伦敦: Printed for S. and J. Fuller, 1811.
  • 《弗兰克·费格威尔在<第十二夜>中逗朋友们开心的尝试》Frank Feignwell's Attempts to Amuse His Friends on Twelfth-Night: Exhibited in a Series of Characters. 伦敦: Printed for S. and J. Fuller, 1811.

隧道书(Tunnel Book),窥视书(paper peepshow),全景图书

隧道书显然继承自稀有秀(西洋镜)的“透视图(perspective views)”原理,增加了可折叠功能便于收藏。这类书籍通过折叠式结构把窥视盒中的多平面景片纸片化,读者通过封面的窥视孔(部分版本有透镜)呈现三维场景。复杂的隧道书包括可动的场景部件以及一些可移动的小角色,以增进动画表演功能。

史上首部隧道书及其创始者已无从考证,现存文献显示1820年代的英国伦敦已出现类似装置,当时被称为“窥视书(peepshow book)”,早期主要用于巡回表演或纪念活动。

德国恩格尔布雷希特兄弟(Martin Engelbrecht & Christian Engelbrecht)把西洋镜里的多平面景片转化成纸片,被认为是隧道书的原型。

1843年,伦敦泰晤士河隧道贯通后,为纪念这一工程而制作的偷窥书因展开后形似隧道,遂被正式命名为“隧道书”,并开始流行。这一命名不仅源于物理形态的相似,更与当时隧道作为工业革命象征的文化意义相关——泰晤士河隧道是首条成功建造的河底隧道,其建造过程历时20年,期间隧道本身即成为热门旅游景点,相关纪念品(包括隧道书)的流行反映了公众对技术奇迹的狂热。

  • 参考资料:
  • 杨清贵.立体书不可思议[M].2018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Paper peepshows [OL]. https://www.vam.ac.uk/articles/paper-peepshows
    • 《凡尔赛公园》(Promenade de Longchamp,1830s),大日本绘画复刻版
    • 《伦敦泰晤士河隧道》(约1851,德国)
    • 《巴黎之夜》(Paris La Nuit,约1860, 巴黎)

迷你影院玩具书

迷你影院玩具书”,也称“家庭哑剧玩具书籍”(Home Pantomime Toy Books)开始流行,一般包括一个立体舞台,配有各种用于模拟某些剧院表演的角色、场景和道具,所有东西可收纳在一个大纸盒里,因此也被称为盒式剧院。

  • 参考资料:
  •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伦敦:Dean & Son,ca.1873)

拉标签可动书

拉标签可动书”("pull-out" books)涉及复杂的结构,需要根据每个画面设计内部结构,读者拉动指定的标签或拉环,可让画中角色表演一些动作。19世纪60年代,伦敦出版商迪安和儿子(Dean and Son)被认为发明了一种通过拉动拉环来移动或激活的机械装置。迪安称之为“活的图片(living pictures)”,《潘趣&朱迪》是这些带有标签的早期出版物之一,标签位于每页的底部。德国著名可动书设计大师洛萨·梅根多夫(Lothar Meggendorfer,1847-1925)是这一流派的早期代表人物。

  • 参考资料:
  • 《潘趣&朱迪》(Dean & Son's Moveable Book of the Royal Punch & Judy as Played before the Queen at Windsor Castle & the Crystal Palace). 伦敦: Dean & Son, (ca. 1861)
  • 《小红帽》(Le Chaperon rouge). Librairie enfantine illustre. 巴黎: A. Capendu, Editeur, (ca.1890)

弹起书

弹起书”(Pop-ups),也称立体书,大概出现在19世纪中期,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可动书,它需要用到立体几何学,根据具体场景设计纸模结构。

早期的弹起书需由读者手动操作,1775年,托马斯·马尔顿(Thomas Malton,1726–1801)的《透视论》(Treatise on Perspective)成为已知最早的商业制作的立体书,它包含了三维纸质机制。通过拉动线来激活弹出窗口,并形成用于帮助读者理解透视概念的几何形状。

翻页即可自动弹起的改进版据说是由德国出版商欧内斯特·尼斯特(Ernest Nister,1841–1906)在1890年代发明的。

  • 参考资料:
  • Fenn, George Manville. 《野生动物故事》(Wild Animal Stories: A Panorama Picture Book). 伦敦: E. Nister;纽约: Dutton, 1897
  • 《我们的窥视秀》(Our Peepshow)伦敦: E. Nister;纽约: E.P. Dutton,1898?
    • 虽然在伦敦和纽约出版,但印刷是在德国纽伦堡的工厂完成的。
  • C. Carey Cloud and Harold B. Lentz 插图.《穿靴子的猫》(Puss in Boots). 纽约:Blue Ribbon Press New York,1934

百叶窗可动书

19世纪末,尼斯特还出版过一种类似万花筒效果的换图可动书,从一张图像变换到另一张图像,类似于现代动画“擦除转场效果”的“可动书”。

  • 参考资料:
  • 《魔法窗口》(Magic Windowss: An Antique Revolving Picture Book,纽约:Philomel Books, 1980;原版:In Wonderland,伦敦: Nister, 1895?6?)
  • 《Bubenstreiche: Ein Verwandlungs-Bilderbuch》首次出版于1899年,图片来自埃斯林根(Esslingen): J.F. Schreiber的1997版。

可动明信片

可动明信片”是可动书的一种变体,一些早期案例来自19世纪机械幻灯片的广告。

立体模型可动书

  • 参考资料:
  • 《The City Park》(1981), 纽约: Viking, 首次出版名为《Im Stadtpark》(1886)慕尼黑。
    • 洛萨·梅根多夫将这本书建成了一个立体模型,使用了双手风琴式折叠装订和剪纸,他提供了如何以各种方式安排和展示场景的说明。

1938年,美国的朱利安·韦尔(Julian Wehr)申请了一种“动画书”专利,事实上也是拉标签可动书,但据称比早期的结构更加灵活,可以提供更多形式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韦尔在其动画书上明确署名为“动画:朱利安·韦尔”(Animated by Julian Wehr)

  • 参考资料:
  • Wehr, Julian.《小提琴手芬尼的激动人心的冒险》(The Exciting Adventures of Finnie the Fiddler). 纽约: Cupples & Leon, 1942.
    • 韦尔的第一本动画书,也是唯一一本由他创作、插图和设计的书。在某些页面上,激活一个控制杆会出现多达五种不同的动画。受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影响,这本书在材料使用上与半个世纪前德国可动书相比有着一种“廉价”感,但也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性和机械性。
  • Baum, L. Frank. 《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俄亥俄州阿克伦: The Saal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44. Animated by Julian Wehr.

可动书、尤其是可动纸偶的相关技术,在电影动画时代经常被使用,再后来,数字动画技术直接把可动书的技术和艺术都搬进了数字世界。

  • 参考资料:
  • Bowdoin College Library. Pop-Ups[OL]. https://library.bowdoin.edu/arch/exhibits/popup/prelude.shtml
  •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Library. A Brief History of Early Movable Books [OL]. https://library.unt.edu/rarebooks/exhibits/popup2/introduction.htm#scope

#1.3.3 稀有秀,小盒子里的动画

稀有秀(Raree show),也称窥视秀(peep show),是一种通过一个小孔或放大镜观看图片或物体(或两者结合),通常由流动表演者提供的街头流行娱乐形式。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和工程师菲利波·伯鲁涅列斯基在15世纪初开发了一种被称为“透视镜”的早期窥视秀,通过其观看平面图片会可产生立体错觉。

约1437年,意大利艺术家莱昂·阿尔贝提成为已知最早使用“透视盒”(peep box)的窥视秀表演者,据说人们可以在他的盒子里看到日夜变化。

获益于透镜技术的发展,多数透视盒使用了透镜增加场景的深度感。窥视秀表演者带着他们的设备在不同城镇之间巡回表演,因而也被称为“微型剧院”。复杂的透视盒可插入多张使用纸或玻璃等材料制作的场景卡片,角色包括纸偶或立体人偶,搭配灯光和简单的小烟火特效,随着表演者的讲述和操作,观众可通过“窥视孔”观看到一场奇妙的“动画”。

约1730年,德国艺术家马丁·恩格尔布雷希特开始为窥视秀制作多层的场景卡片,其《意大利剧院系列》被认为是第一个制作出正确透视的窥视秀场景

这种由“多平面”构成景深效果的伪三维技术,后来被引入到电影动画和数字动画制作中,至今仍经常被使用。

窥视秀随国际贸易流出,18世纪中开始在中国流行,多数由我国工匠自行制作,被称为“西洋镜”或“拉洋片”,但西洋镜也泛指各种从西方传入的,可用于观看各种动画的设备。

在20世纪之前,窥视秀是人们最喜欢的大众娱乐之一。20世纪之后,它有一部分走进了电影动画,有一部分变成了历史。

182025-03

#1.3.2 皮影、手影、人影戏

皮影戏
可能是人类最早在“屏幕”上看到的“会动的画”。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它在多个古老的文化中都有记录,但基本集中在亚洲。需要说明的是,皮影戏因符合可动关节、可被操控、可用于角色扮演表演等特征,也被归类为木偶的一种。

皮影戏还有影子戏、灯影戏、活灯影、阳窗纸影、沙窗影、驴皮影、牛皮影、皮猴戏、皮腔影、老皮影、皮囝囝、道情影、福影、蒲团影、老腔影、流口影等不同种类的称呼。

手影戏人影戏的原理相似,都是由真人直接操作,实时“投影”的动画,只是操作对象从人造可动偶变成自己的身体。前者利用双手和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拟各种事物,在任何有合适光源和较平坦投影区域的地方都可以表演,后者多指真人演员在灯幕后表演真人影戏,轮廓化后的影像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便于使用一些“戏法”。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前202年-220年)的传说

《汉书·外戚传》记载:“上(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直接指出“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

另有说法认为影戏起源于唐代(618年-907年)佛教活动,孙楷第指出佛教俗讲有配图像,初为平面,后改纸人、皮人,以线牵引,成为影戏。此外民间亦有许多关于影戏源于佛教的传说,学者康保成认为剪纸和皮影是源于巫术的一对兄弟,影戏在佛教的催化下,到中唐时期成熟为一种艺术,并举例《太平广记》《灯影》《两头纤纤》等唐宋文学作品作证。

“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太平广记》(李昉、扈蒙、李穆等,978年)

“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灯影》(元稹,779年-831年)

“两头纤纤八字眉,半白半黑灯影帷。膈膈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两头纤纤》(王建,唐)

  • 参考文献:
  • 孙楷第. 傀儡戏考原[M].上海: 上杂出版社,1952:62-64.
  • 康保成.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2-3.

印度皮影戏:也相传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内容多数为宗教故事,但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半透明的皮质皮影是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典型,而不透明皮影是喀拉拉邦和奥里萨邦的典型。

印度尼西亚“哇扬皮影,相传可追溯至1世纪,更可信记录来自8世纪,其皮影造型和使用材料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

  • 参考文献:
  • 邦纳福伊(Bonnefoy Y). 亚洲神话[M].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3:162.

南宋僧人释惠明(?-约954-960间)的《手影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中国皮影戏在宋代出现明确记录,南宋《都城纪胜·瓦舍众艺伎》(耐得翁,1235)记载:“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魏力群、薛海平等学者指出,北宋都城是我国皮影戏最早的繁盛之地,也是后来各地皮影戏的发端之地。

  • 参考文献:
  • 魏力群. 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3):120-125.
  • 薛海萍. 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1):169-170.

中国手影戏的明确记录也源于《都城纪胜·瓦舍众艺伎》,被归类为“杂手艺”中的一种。

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约1290)提及“大影戏”被认为是真人影戏的最早记录,但也有学者认为描述的是大型皮影戏。

地处亚欧交界的土耳其,大概在14世纪也出现了皮影表演。

17世纪末,据说有几位意大利表演者在德国、法国和英国演出过皮影戏,但无实证。

1770年代,法国艺人弗朗索瓦·塞拉芬可能是最早将皮影戏带入法国的人,他在凡尔赛创建了一个皮影剧院,很快便大受欢迎并进入宫廷。虽然他把自己的表演称为“中国皮影”,但他没有使用中国皮影的长杆操控方式,而是引入机械装置来让皮影进行半自动表演,为隐藏机械结构,皮影改用不透明的材料制作,观众会从屏幕中看到类似于“剪影动画”的效果。塞拉芬的“机械皮影”技术,在后来出现的“机械剧院”“幻影秀”和“木偶幻灯片”中都有使用。

手影戏人影戏可能都是从中国传往世界的,具体时间难考,19世纪,手影戏和人影戏在欧洲成为一种流行娱乐,法国艺人费利西安·特雷维是当时手影戏表演的代表人物。

1842:日本浮世绘艺术家歌川広重(1797 – 12 October 1858)发表过一些关于人影戏和手影戏的作品,至少说明这类表演在19世纪已在日本流行。

1880年代:亨利·里维埃开始在巴黎著名的黑猫夜总会表演皮影戏,他搭建了一种三层式的皮影舞台,皮影由玻璃板支撑,使不同距离的皮影呈现从黑到灰的渐变,配合大小比例上的变化,创造了一种透视的错觉,后陆续开发出更复杂的颜色、声音和运动效果。但随着电影的发展,皮影戏逐渐被取代了。

与皮影戏命途相近,手影戏人影戏也被电影挤出了大众视野。

20世纪末,手影戏又重新兴起,配合口技、相声、脱口秀或配乐等一起表演。此外,一种结合手影、皮影、各种纸偶和立体木偶的“影偶戏”如今也活跃于艺术舞台。

皮影一直被认为与动画近缘,虽然在我看来它根本就是一种动画。
它们都是一种通过拟动而拟生的技术,只是后者可以表现更复杂的内容;皮影戏艺人和动画师在幕后的需要进行的工作几乎如出一辙,只是前者需要现场表演,后者可以通过录制、编辑,然后重复播放;都擅长表现奇幻内容,也可用于讲述时事。
而认为皮影不是动画的人,无非是认为皮影是实际上的移动,而不是基于序列图的幻动,但幻动真的是动画的核心吗?

况且,
实际的运动和幻觉的运动,
事实上都被大脑理解成“运动”。

#1.3.1 走马灯

走马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利用烛火的热气带动叶轮旋转的灯笼,而烛光同时把灯笼内部的纸偶、绘画或任何合适的小物件,投影在外部的薄纸,或室内墙壁上,便投影出了“动画”,成为

最古老的,
便携式蒸汽动力机械动画投影设备。

汉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这经常被引用为走马灯的起源,但此灯已失传,就目前传世的秦汉时期“多支灯”的案例中,并未发现旋转机关。已知秦汉多支灯是由多个小灯盏围绕主灯座组成,体积较大,多数配有珍禽异兽等精美的装饰雕件,造型错落有致,当摇曳的烛火同时在多个灯座上点然之时,确实可能在墙壁帷帐上投射出晃动的光影效果。

《西京杂记》还载:“长安巧工丁缓者,为常蒲灯,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又作卧褥香垆,一名被中香垆,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垆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又作九层博山香垆,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一段也多次被认为可能是汉代走马灯的描述。

有趣的是,英国学者约瑟夫·尼达姆(Needham J.)在其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著作《中国科学与文明》中,提到丁缓因其“活动转轮灯”而闻名,也提到利用热气驱动叶轮旋转的技术极有可能源于中国汉唐时代,后有学者(Rojas C, Chow E.)在引用中表达成丁缓发明了利用热气驱动旋转的光学装置,丁缓作为走马灯发明者说法开始流传。

至于丁缓事实上发明了什么,文中所指有三,前者是装有平衡仪的不倒香炉,后者是一种利用轮轴机关的古代风扇,而中间的“九层博山香垆”最为暧昧。由于没有留下图样,古语“博山”指仙山,汉代确有雕刻仙山灵兽的镂空香炉出土,但未见转动机关,“自然运动”可能是指类似于走马灯的转动,也可能指烟雾缭绕下产生的运动错觉。

参考文献:

  • Needham J. 中国科学与文明第4卷, 物理与物理技术第2部分, 机械工业[M]. 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1965: 125, 233.
  • Rojas C, Chow E. 牛津华语电影手册[M].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 5.

唐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内容被认为是关于走马灯的描述。

  • 崔液(?~714年)《上元夜》:“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
  • 孙逖(696年~761年)《正月十五夜应制》:“舞成仓颉字,灯作法王轮。”
  • 冯贽(唐,约10世纪前后)《云仙杂记》:“正月十五夜,玄宗于常春殿张临光宴。白鹭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洛阳人家,上元以影灯多者为上。其相胜之辞,曰:‘千影万影’。”

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图样资料和详细结构描述,难以确定这些描述就是走马灯或基于其它原理运动的灯。

宋代终于明确出现关于走马灯的记录。陶谷的《清异录·仙音烛》:“其状如高层露台,杂宝为之,花鸟皆玲珑。台上安烛,既燃点,则玲珑者皆动,丁当清妙。烛尽绝响,莫测其理。” 这应该是一种带有挂饰的走马灯,转动碰撞发声,但作者不知其理,因此走马灯在宋初可能还是新奇物。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夜市》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走马灯……等物。”因此,走马灯的诞生不会晚于12世纪,且已经成为南宋杭城大街上的普通商品。

尽管走马灯于何时开始流传至海外难以查证,但目前各方研究均认可走马灯源自中国一说,而杭城作为宋代四大对外贸易商港之一,亦为走马灯的外销提供可能。

1584年,让·普雷斯特(Prevost J)在其著作《妙趣横生的发明》中描述了走马灯[1]

1634年,约翰·巴特(Bate J)在其著作《自然与艺术的奥秘》中介绍了两种走马灯并提供插图,指出“这样你就会认为这些图像是活生生的生物”[2]

约18世纪初,走马灯作为夏季季语出现在日本的“俳谐”中。

参考文献:

  • Prevost J. 妙趣横生的发明(上篇) [M]. 里昂: 安托万巴斯蒂德,1584: 51-54.
  • Bate J. 自然与艺术的奥秘[M]. 伦敦: 拉尔夫麦布, 约翰艾克森和弗朗西斯丘奇, 1634: 27-28.

图1-25:《观灯图》中的走马灯(李嵩,1166-1243);图1-26:走马灯插图(巴特,1634)

把走马灯视为动画起源的理由有很多:它们都能让人直接在类似“屏幕”的介质上可以看到的会动的画,都利用会运动的偶作为拟生手段,都是人类对呈现动态影像的探索成果之一,都用到光源和投影技术,都和当时的精密机械技术有关。而质疑者的理由则比较统一,认为它基于实际的机械运动而非序列图的“似动”,也不像皮影戏般具有戏剧表演功能、在屏幕中表演。但为什么要把实际运动排除出动画呢?为什么要使用电影的特征判断动画呢?尽管动画比电影更早诞生,但电影史研究却比动画史研究更早启动,最初的动画史学者都是电影史学者,动画史在美国和法国的电影史学家争夺电影起源和早期贡献的过程中被拖进了电影的框架,直到数字动画已经蓬勃发展,动画技术显然不再从属于电影之后,学界才开始出现关于动画概念的反思。

总之,
走马灯不仅是一种动画,
还是第一代面向大众、可自动放映、可复制、可交易和可传播的动画产品。

anianima.com

做动画的·马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