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动画技术的电影文化(1940s)
1940年代:
在这10年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销毁了很多动画、电影先驱的痕迹,动画片被用于讲述更多不同主题的故事,却进一步推动了动画技术的电影文化发展。
美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仍在延续,开始进入“工厂”时代,大批廉价密集劳动力负责清稿、补帧、描线、着色等工作,不同等级的动画制作人员收入差距很大。欧洲通过实验性创作探索新语言,另一方面中国与苏联受环境影响侧重功能性动画。这些发展也为后来动画边界的拓展垫下了基础。
多平面摄影、有限动画、色键抠像、运动控制和声效技术的进步成为这个年代动画技术发展的关键词。
1940:
- 迪士尼动画长片《匹诺曹》(Pinocchio,1940)
- 导演:本·夏普斯汀(Ben Sharpsteen)汉密尔顿·卢斯克(Hamilton Luske)
- 一款改装的超大型多平面相机被用于拍摄,技术人员在地面上铺设轨道,以允许更大面积的素材移动,及一些更复杂的镜头运动。
- 动画片制作期间,乔·格兰特(Joe Grant)成立了一个模型部门,负责制作动画的3D粘土模型,以便艺术家从不同角度观察角色的造型。随后动画师索性直接采用定格动画方式拍摄了马车模型,使用早期版本的施乐相机把照片转移到赛璐璐上再转描绘制。
- 虽依然会拍摄真人参考片,但动画师也通过研究人体运动,进行自己的原画创作。
- 在约书亚·迈多(Joshua Meador)的带领下,《匹诺曹》开始关注角色以外的动画表演,包括车辆、机械、自然效果,魔法等。
- 该片涉及大量的水体特效动画,其风格化绘画和基于物理结合的方式,成为后来很多传统手绘动画的样板。特效动画师桑迪·斯特罗瑟(Sandy Strother)记录了他长达一年的水动画研究,水花、涟漪、气泡、波浪和水下的幻觉。
- 通过添加前景和投影,更细致地表现场景的深度,使角色看起来就在海里,而不是在“表面”。
- 受到战争和经济影响,《匹诺曹》最初的票房极差,但在战后的几次重新上映中收获颇丰。

© Disney

图源:Disney Wiki

- 迪士尼动画还推出了一部由多位导演执导的动画长片《幻想曲》(Fantasia,1940)
- 导演:Samuel Armstrong、James Algar、Bill Roberts等。
- 是首部多声道立体声商业动画长片,这意味着影院需要更新相应设备。
- 1000多名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制作,加入了总体色彩指定流程,3D粘土模型、7层的多平面相机,以及迪士尼很少涉及的“非主流”动画风格。
- 有趣的是,面对显而易见的高成本和低收益风险,迪士尼坚持投入大量资源制作这一个特别的动画长片,其商业结果显而易见。
- 伊沃克斯(Ub Iwerks)回到了迪士尼动画,并获得了一份自在的工作,致力于开发特殊视觉效果。
- 他改进了遮罩技术,把手绘动画和真人拍摄动作更好地组合在一起,赢得了1959年的奥斯卡奖。
- 虽然他和迪士尼的关系再也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但迪士尼很高兴伊沃克斯回来了。
- Williams P., Denney J. (2004). How to Be Like Walt: Capturing the Disney Magic Every Day of Your Life. Deerfield Beach: Health Commu nications, Inc.,133.
- 荒井和五郎执导的《蝴蝶夫人的幻想》(お蝶夫人の幻想 ,1940)
- 可能是幸存至今的日本第一部“剪影动画”。
- 荒井采用多层透明赛璐珞分层技术,通过手动逐帧移动背景与角色,创造出被称为“景深效果”空间感。
- 荒井的作品启发了大藤信郎也开始探索该类多层动画技术的艺术表现。
- 牙医出身的荒井因痴迷动画艺术转行,在1939至1947年间以剪影动画风格创作了近十部短片。
- 荒井在二战结束后因挚友兼创作团队核心成员 Tobiishi Nakaya 的早逝而停止创作。

© Disney 1940

© 荒井和五郎,1940
- 华纳兄弟动画短片《你应该在电影里》(You Ought to Be in Pictures,1940)
- 导演:福瑞兹·弗里伦(Friz Freleng)
- 展示了传统手绘动画与真人实拍电影的逼真结合,
- 先拍摄真人部分,再转描绘制卡通部分,两者最终在屏幕中自然地互动。
- 电影长片《月宫宝盒》(The Thief of Bagdad,1940)
-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Michael Powell)、路德维希·贝格尔(Ludwig Berger)、蒂姆·惠兰(Tim Whelan)等
- 首次使用了由劳伦斯·巴特勒(Lawrence Butler)和杰克·惠特尼(Jack Whitney)创造的一种“蓝屏抠像”技术,制作精灵从瓶子里逃出来的场景,但角色皮肤受蓝色干扰明显。

© 华纳兄弟,1940

© London Films,1940
1941:
- 万氏兄弟带来了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1)
- 导演:万籁鸣、万古蟾
- 亚洲首部动画长片。
- 这部有声黑白动画的制作历时3年,涉及上百名工作人员,也只中国动画制作行业对“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早期探索,参考片、立体模型辅助均被引入。角色动画虽然在基于手绘的夸张变形和基于转描的真实感中徘徊,但运动十分流畅。
- 据说首映当日,万氏兄弟曾在放映机镜头前使用三色玻璃交替晃动,模拟色彩效果。
- 孙立军. 中国动画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38.
- 该片迅速被“出口”到日本,据传它激励了当时还是少年的手冢治虫走上动画之路,在国内反因日本的侵略战争而未有机会广泛传播。
- 濑尾光世执导的动画短片《蚂蚁阿里辰》(アリチャン,1941)
- 日本首部使用多平面相机拍摄的动画短片
- 该相机相传由持永只仁设计。他后来加入了中国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化名池勇、后化名方明),不仅成为中日两国的木偶动画先驱,也为中日动画和中日友谊作出了贡献。
- 日本首部使用多平面相机拍摄的动画短片
- 迪士尼动画长片《小飞象》(Dumbo,1941)
- 导演: 塞缪尔·阿姆斯特朗(Samuel Armstrong),Norman Ferguson,Wilfred Jackson,Jack Kinney,Bill Roberts,本·夏普斯汀(Ben Sharpsteen);上映日期: 1941-10-23(美国);片长: 64分钟。
- 为弥补此前《匹诺曹》和《幻想曲》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迪士尼对《小飞象》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角色和背景的设定比之前的简单,大量聘请年轻的、资历浅的动画师,最终成本只有95万美元,不到《匹诺曹》的三分之一。
- 而近年来迪士尼被认为“傲慢”的管理模式所累积的敌意也到达了临界点,在《小飞象》的制作过程中,一场持续近2个月的员工大罢工事件开启,很多员工被辞退或离开,甚至包括一些优秀的资深动画师。
- 有趣的是,罢工和制作的“节约”并没有对《小飞象》的票房造成影响,它有一个十分合适当时社会环境的好剧本,甚至为迪士尼创造了二战期间的票房奇迹。
-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迪士尼成为唯一一家定期制作动画长片的美国制片厂。
-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广了动画的宣传和教育功能,美国陆军与迪士尼动画等美国主要动画工作室“合作”,制作了一系列宣传战争债券、捐赠废金属、鼓励纳税,农产保障等主题的宣传动画,以及用于军事培训和教学的教育动画。它们的发展催生了动画的另外一种形式,后来被称为“说明动画”。

© 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新华联合影业公司,1941

(Stop That Tank! ,1942)
© Disney

- 弗莱舍工作室(Fleischer)最后一部动画长片《虫先生进城记》(Mr. Bug Goes to Town,1941)
- 导演:Dave Fleischer
- 上映两天后便发生了珍珠港事件,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这直接导致了其票房灾难。
- 派拉蒙著名工作室于次年接管了弗莱舍工作室。
- 纳特·福尔克(Nat Falk)出版了一本介绍动画史、动画技术和当时主要动画工作室信息的书籍《如何制作动画卡通》(How to Make Animated Cartoons,1941)
- 内容包含保罗·特里(Paul Terry)撰写的前言、动画发展史章节及当时动画工作室的概览。
- 动画史章节收录了纽约早期动画界的第一手资料,且显然重点关注到动画技术的发展。(谁首创了双重曝光特效?谁率先使用赛璐珞片技术?谁制作了第一部彩色动画(注意:并非华特·迪士尼!)?谁发明了移动背景技术?……)
- 该书也汇集了当时美国几个主要动画工作室的信息,包括迪士尼、Terrytoons、Screen Gems、华纳兄弟、弗莱舍工作室(Fleischer)、Lantz和Harman-Ising等。
- Falk N. How to Make Animated Cartoons[M]. New York: Foundation Books, 1941. 原版电子书Link



1942:
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电影动画技术的发展也相对安静,但新一代动画技术却在战火中萌芽,这便是人类文明的复杂性,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
- 美国动画短片《多佛男孩》(The Dover Boys at Pimento University,1942)
- 导演:查尔斯·琼斯(Chuck Jones);制作公司:莱昂·施莱辛格制片公司(Leon Schlesinger Productions);上映时间:1942年9月10日;片长:8:56
- 首部大量使用“有限动画”技术的动画片,
- 彻底摒弃迪士尼式好动画标准,利用平面化设计和夸张变形节省制作成本。角色要么静止不动,要么速度很快以至于可使用模糊的方法涂抹,后来被称为“smear 动画技法”,甚至角色面部表情通过几何色块碰撞呈现。
- 该技术出于当时动画制作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人力成本压力问题,有限动画致力于通过限制“非必要”的运动,尽可能降低绘画的工作量。
- 虽然当时的雇主和发行商并不看好这样的“取巧”,华纳兄弟高层最初以"破坏动画艺术性"为由拒绝发行,琼斯因此面临解雇危机。最终影片因填补发行档期需求得以面世,却成为动画工业转型的里程碑。
- 尽管面对来着行业和观众的两极争议,有限动画技术将在1950年代电视动画兴起之后攻占动画制作行业。1960年代著名动画系列《猫和老鼠》中的快速打斗场景显然具有《多佛男孩》运动模糊技法的影子。
- 参与该片制作的动画师罗伯特·坎农(Robert Cannon)与鲁迪·拉里瓦(Rudy Larriva)后来成为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United Productions of America)重要成员。
- 当今各类CG动画、视频合成软件中的运动模糊插件,仍有沿用该片确立的视觉规则。
1943:
- 日本动画《蜘蛛与郁金香》(くもとちゅうりっぷ,1943)
- 导演:政岡憲三;制作:松竹動画研究所;上映时间:1943年4月15日;片长:16分钟
- 日本首部完全使用赛璐璐制作的动画短片
- 由于赛璐璐胶片当时十分昂贵,动画师通过反复清洗赛璐璐胶片以循环利用。虽然是黑白动画,但为了更好地表现颜色灰度,赛璐璐胶片上绘制的是彩色画面。
- 日本动画似乎与“节省”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独特的动画技法,继而发展出更合适日本的生产模式,最终使日本动画产业在80年代拥有与美国动画产业竞争的力量。

© Warner Bros. Pictures,The Vitaphone Corporation,Leon Schlesinger,1942

© 政岡憲三,1943
1944:
- 反法西斯联盟在世界各地奋力战斗,如果非得在今年挑选一件动画技术大事的话,那可能就是未来卢卡斯影业的创始人——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诞生了,他将在动画技术史上建立多个重要的里程牌。
1945:
- 美国联合制作(简称UPA)推出一部扁平风格化动画片《四海皆兄弟》(Brotherhood of Man,1945)
- 导演:鲍勃·康农(Robert Cannon)
- 显然致力于挑战迪士尼式好动画规则,该公司鼓励新技术的探索,开创了所谓“有限动画技术的艺术应用”,把有限动画作为一种风格,而非成本节约。
- 这一努力成功引起了关注,包括迪士尼在内的老牌动画制片厂也陆续探索实验动画领域。
- 但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有限动画仍会成为廉价动画制作公司的省钱技术。
- UPA最初由从迪士尼罢工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些动画师于1941年成立,原名“工业电影和海报服务”(Industrial Film and Poster Service),1945年更名“United Productions of America”。
- 应英国海军部要求制作的教育动画《操纵船只》(Handling Ships,1945)
- 导演:艾伦·克里克(Alan Crick)和约翰·哈拉斯(John Halas)
- 英国首部动画长片、欧洲首部彩色动画长片
- 由于没有在剧院公开上映,其历史地位经常被忽略,主要使用定格动画技术,也结合了一些传统手绘动画技术。
- 西班牙首部动画长片《魔法剑》(Garbancito of La Mancha,1945)
- 导演:阿图罗·莫雷诺(Arturo Moreno)
- 尽管比《操纵船只》迟,但它通常被介绍为首部在美国以外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使用杜菲色彩技术。
- 日本首部动画长片《桃太郎海的神兵》(桃太郎海の神兵,1945)
- 导演:濑尾光世
- 日本首部动画长片,是一部黑白传统手绘动画。
- 弗朗索瓦·萨沃耶(François Svoye)发明了一种带有旋转光栅的立体投影系统“旋转立体镜”(Cyclostéréoscope)。
- 于1945-1946年在巴黎卢纳公园向观众展示。
- 1953年,一个改进版在巴黎克里希宫展出。
- 但由于成本和可观看区域等限制,它在经济上并不成功。

© UPA,1945

© Admiralty, Halas and Batchelor,1945

© Balet y Blay,1945
1946:
- 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黑龙江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动画和电影制作人才的培养基地。
- 斯文·梅斯林(Svend Methling)执导的丹麦首部动画长片《打火匣》(Fyrtøjet,1946)上映,也是丹麦首部彩色动画片,使用传统手绘动画技术。
1947:
- 中国东北电影制片厂推出中国首部木偶动画《皇帝梦》(Huang DI Meng,1974)
- 导演:陈波儿
- 以中国木偶戏为美学基础,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卡通组制作。
- 当时没有制作木偶动画的可取经验,动画师们只能通过多次尝试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技术。
- 其中一位主要制作者是发明过日本首台多平面相机的持永只仁(当时署名池勇,后化名方明),虽有多年传统动画制作经验,但制作木偶动画也是第一次。他后来成为中日两国的木偶动画先驱,并为中日友谊做出过贡献。
- 美国贝尔电话系统的广告片《想象一下》(Just Imagine,1947)
- 包含一个由433个零件“组装”成一部电话的片段,主要使用定格动画技术制作,零件在运动过程中有显然的拟生意识,另有一位真人演员和一位以传统手绘动画方式制作的2D卡通角色协助叙事。
- 这类以微小零件为动画材料的定格动画制作十分复杂,也被称为“零件动画”、“解构动画”,多用于产品广告、科学模拟或结构演示。
- 捷克斯洛伐克首部动画长片《捷克的四季》(Špalíček,1947)
- 导演:伊里·特恩卡(Jiří Trnka)
- 特恩卡因此一跃成为木偶动画届的明星,他喜欢保留木偶本身的“非人类”特质,因此很少会有表情变化或说话,而是通过动作、布景、灯光、特效、镜头和音乐等其他技术增强叙事,其动画作品影响了很多动画师。
- 但很少人知道,他在制作传统动画和皮影动画方面同样出色。
- 比利时首部动画长片《金钳螃蟹》(The Crab with the Golden Claws,1947)
- 导演:克劳德·米松内(Claude Misonne)
- 也是一部黑白定格木偶动画,当时只在影院放映了两场。

图源:网络

© AT&T 1947

© Krátký Film Praha 1947

© Wilfried Bouchery et Cie 1947
- 约翰·奥克斯贝里(John Oxberry)在美国推出其首款商业赛璐璐动画摄影台“奥克斯贝里”(Oxberry),
- Oxberry 成为电影动画时代主要的动画拍摄、胶片扫描仪和录像机制造商,后也开发数字和胶片转换设备和光学打印机。
- 我在读书的时候,曾经使用过一台 Oxberry 16MM胶卷动画线排仪 制作了一个定格动画练习,这经验,很有趣,但可能不会想有第二次……顺便,分享一下这个小动画
- 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丹尼斯·加博尔(Dennis Gabor发明了最初的“全息图”技术,
- 但当时只有水银蒸汽,激光直到1960年才被发明出来,它暂时还未能应用在动画摄影或投影上。
1948:
-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简称MGM)电影公司的奥林·杜皮(Dupy Olin La Verne)开发了一种早期的基于机械的“运动控制”系统“杜皮复制器”(Dupy duplicator)
- 摄像机的运动被记录在留声机唱片上,通过回放重复运动。
- 查尔斯·沃尔特斯(Charles Walters)执导的《花开蝶满枝》(Easter Parade,1948)是首部使用该技术的电影长片,用于模拟从前景人群到接景画的镜头衔接。
- 杜皮等在次年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 Dupy O., Duval R. Apparatus for duplicating motionpicture shots: US2687668A[P]. 1954-08-31.
- 派拉蒙的高登·詹宁斯(Gordon Jennings)等也发明了一种在胶片上记录相机运动的设备,
- 一旦运动轨迹被记录下来便可自动重复,
- Jr Gilbert L. Jennings H. Control of camera-subject motion in motion-picture photography: US2648252A [P]. 1953-08-11.
- 在戴米尔(Cecil B. DeMille)执导的电影长片《参孙和达莉拉》(Samson and Delilah,1949)中将真人表演和微缩模型结合在一起。
- 这些早期的基于机械的运动控制技术,后来逐渐发展成基于计算机的运动控制技术,不仅带来更复杂和多样的镜头运动效果,也被用于控制其它布景、道具、动画偶,甚至真人的运动,成为数字动画技术中的一位重要成员。



- 费穆执导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Sheng Si Hen, 1948)
- 使用16毫米彩色胶卷拍摄,由于摄制冲洗时缺乏经验和专业设备,加上当时过国内没有彩色胶卷的放大和拷贝技术,母片需寄往美国转录成35毫米版本才能在电影院放映,多个因素导致该片最终的色彩和声音效果都不如预期。
- 方明执导的传统手绘动画短片《瓮中捉鳖》(1948)
- 通常被介绍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
- 这是由于当时对术语“动画片”和“木偶片”的界定所致,就像早期电影特效中的定格动画和传统手绘动画被视为两个行业一样。
- “东映动画”成立,它将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动画制作公司之一,并带来很多影响整个日本动画行业的技术和流程。
- 最初名为“日本動画”,后更名“東映アニメーション”。
1949:
- 电影长片《巨猿乔扬》(Mighty Joe Young,1949)
- 导演:欧内斯特·舍德萨克(Ernest B. Schoedsack)
- 大猩猩的特效动画由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彼得·彼得森(Pete Peterson)和马塞尔·德尔加多(Marcel Delgado)负责,威利斯·奥布莱恩担任特效监制。
- 大猩猩的定格动画比1933年的《金刚》具有更丰富的动作和表情细节,甚至带有喜剧效果,
- 使用了6-7个不同尺寸和内部结构的大猩猩定格动画偶。
- 哈里豪森将成为20世纪后期重要的定格特效动画大师。
- 宾尼兔在弗里伦(Friz Freleng)执导的动画短片《高空跳水》(High Diving Hare(1949)
- 宾尼兔在片中一个木板被悬空,却没有掉落的场景中说到:“我知道这违反了万有引力的定律,但是,你看,我从来没有学过定律。”
- 卡通动画在对真实物理学的遵循与反叛之间的自由选择,是其主要魅力之一,后来被称为“动画物理学”。
- 意大利首部动画长片《炸药兄弟》(The Dynamite Brothers,1949)
- 导演:帕戈特兄弟(Nino Pagot和Toni Pagot)
- 也是意大利首部彩色电影,使用传统手绘动画技术。

© Argosy Pictures 1949

© Warner Bros 1949

© Pagot Film 1949
20世纪前叶,
动画找到了有史以来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但动画也因此被当成了电影的子集,
并在整个20世纪几乎无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