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那些为动画技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162025-04

1963:手塚治虫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标志着日本电视动画时代的开启,也带来了“日式有限动画”“廉价动画”“日式大眼睛”等标签

手塚治虫执导的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1963-1966)开播,标志着日本电视动画时代的开启

手冢治虫是“廉价动画”“日式有限动画”重要奠基者。

他主动降低了动画制作价格,致使廉价动画成为业界标准,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影响了整个亚洲动画行业。讽刺的是,廉价动画在压迫大批动画从业者的同时,也帮助了日本动画行业崛起,进而与美国动画行业平分秋色。至于手冢治虫为什么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并不需要通过制作动画片赚钱,而是版权授权费。

《铁臂阿童木》的帧速率降至8帧/秒,而当时电影动画的全动画的标准是24帧/秒,还结合了立绘纸芝居剪切动画等技巧,角色对话时只动嘴巴,大量利用静止图像、镜头运动和库存动画,引入情绪符号,这些“省钱妙计”都在《铁臂阿童木》之后被广泛沿用。

手塚治虫标志性的有限动画技巧是通过眼睛来表达人类所有的情感,角色眼睛比例被夸大,并添加了一种可变颜色的阴影层,由各种颜色、造型和高光组合的、闪亮亮的“大眼睛”至今仍被视为日式动画的典型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正常眼睛”流派的日本动画代表人物——宫崎骏,也曾在手冢治虫的动画工作室工作,但他后来离开了,理由是他想做另外一种动画,用整个角色描绘人类的情感。虽然也有日式有限动画对于角色运动的影子,但更精致的绘画,以及对镜头运动的合理利用也使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64/08:迪士尼电影长片《玛丽·波平斯》首部大量使用“钠屏”抠像技术,和首部使用电子动画偶的电影长片。

8月,罗伯特·斯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1905–1986)执导的迪士尼电影长片《玛丽·波平斯》Mary Poppins)上映,是首部大量使用“钠屏”(也称黄幕)抠像技术,和首部使用电子动画偶的电影长片

钠屏(也称黄屏)抠像

  • 类似于现代的绿幕抠像,但使用不同的工具,演员在一个用钠蒸汽灯照亮的屏幕前表演,一台专门设计的特艺色彩(Technicolor)摄影机执行拍摄,该设备带有两组胶片,一个特制棱镜使一组黑白胶片自动获得遮罩,另一组常规的三色胶片捕捉剩余的内容,从而获得几乎完美的抠像。
  • 其主要发明者,佩特罗·弗拉霍斯(Petro Vlahos)、乌布·伊沃克斯(Ub Iwerks)和沃兹沃斯·波尔因此获奥斯卡科学技术奖
  • 有趣的是,特艺色彩公司无法再次复制该棱镜,而米高梅非常想和迪士尼竞争该项技术,他们雇佣了弗拉霍斯,创造了另外一种更为复杂,但质量更高的解决方案诞生。
  • 有报道说此前《父母陷阱》也测试过该技术,但由于直接使用移动遮罩的效果也很好而没有被大量使用。
  • Vlahos Petro, Composite photography utilizing sodium vapor illumination: US3095304A[P]. 1963-06-25

技术对比:钠屏 vs 现代抠像

项目钠屏(1964)现代绿幕/蓝幕(2020s)
原理钠蒸气光过滤色度键控(Chroma Key)
设备特制棱镜摄像机 + 钠灯数码摄像机 + 色度分离软件
精度边缘较粗糙,依赖物理布光高精度,支持复杂透明度与运动模糊
应用范围仅限固定场景全动态追踪,实时合成

电子动画偶:

  • 该片的电子动画偶角色是一只小鸟,此外一些道具如开场“空中洒糖”、片尾“星空舞”等也使用了机械装置控制运动。
  • 迪士尼同年在纽约世博会还推出了第一个人类电子动画偶“林肯先生”,用于舞台剧表演,后变为迪士尼乐园的一个景点。
  • 电子动画偶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特效动画技术,尽管后来计算机动画接管了大部分工作,但它依然有自己的价值。

1960:液体灯光秀,融合多种手工、机械直接动画的先锋艺术

随着1960年代欧美迷幻文化运动兴起,一种被称为“液体灯光秀”(Liquid Light Shows)的活动在大西洋两岸流行起来,成为迷幻摇滚音乐会(如吉米·亨德里克斯、感恩至死乐队)的标志性视觉元素。

  • 通过投影机,把彩色水油混合液的随机流淌、震动、蒸发、混合等效果投射到舞台环境中,创造一种迷幻的光影视觉效果。
  • 也会投影一些手绘或预录的迷幻图案动画,旋转镜子与光线折射生成抽象光斑,引入机械幻灯片时代的旋转色盘等古董技术,使用频闪灯实现“瞬移”特效
  • 早期通过艺术家现场手动控制,实现与音乐的实时交互效果。
  • 当时这种灯光秀中普遍使用一种为永久性记号笔开发的墨水,颜色非常鲜艳,但操作员的手也几乎会被永久地染色。
  • 美国的液体灯光秀一般比较大型,经常会使用到数十台投影仪,使用大型玻璃钟罩放置彩色液体。
  • 英国的演出一般比较小型,使用夹层玻璃放置彩色液体。

实体液体流动的不可预测性使每场表演独一无二,无法通过数字技术完全复刻。

马克·鲁宾斯坦比尔·哈姆等是60年代液体灯光秀的代表人物,这些灯光秀很快便开始和计算机动画技术结合。

NYIT实验室将液体灯光的随机算法转化为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用于AR/VR场景。

“液体灯光秀”以液体介质的物理特性与光学操控技术为核心,其历史价值在于将迷幻文化视觉化,而当代技术则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了其应用场景。这一艺术形式揭示了模拟技术与数字算法的共生关系,为沉浸式体验设计提供了独特灵感。

1960:毛雷尔兄弟机械动画自动化系统“Artiscope”

伊布·梅尔基奥(Ib Melchior,1917-2015)执导的电影长片《愤怒的红色星球》The Angry Red Planet)展示了毛雷尔兄弟(Louis & Joseph Maurer)约1957-1966年间开发的,旨在降低制作成本、减少手工绘画的机械动画自动化系统“艺术家镜”(Artiscope)

  • 该技术还有多个名字,包括“电影魔法”(Cinemagic)“色彩动画”(Colormation)“动画镜”(Animascope)
  • 对比度被夸大,使摄影图像接近卡通效果。其后续版本可制作黑白线稿动画和色彩动画,是一种介乎于转描镜和后来计算机运动捕捉技术之间的一种过渡技术,演员穿着对比鲜明的服装和乳胶假肢,通过化妆加深轮廓,在黑色背景前拍摄,利用高对比度胶片捕获和光学打印机合成。

他们的系统在60年代被一些动画使用,后来卖(或授权?)给了纽约理工学院计算机图形实验室(NYIT),后者是重要的计算机动画先驱实验室之一。

1970年代,莱昂·毛雷尔(Leon Maurer)受聘于NYIT,担任计算机图形运动控制三维计算机动画系统的顾问,直到新一代运动捕捉技术最终接手了他们的工作。

  • 将Artiscope的同步控制逻辑转化为数字信号处理方案,优化了实验室早期动画渲染流程;
  • 设计低延迟反馈系统,解决机械式动画设备与电子计算机间的兼容性问题。

1980年代,随着光学运动捕捉系统与计算机图形学算法的成熟,机械式动画控制技术逐渐退出主流。

毛雷尔兄弟的技术虽被淘汰,但其模块化控制思想影响了后续动画管线设计。

#4.2.3 传统动画技术进入瓶颈期(1970s)

20世纪70年代,电影正式迈进彩色时代,大屏幕和宽屏幕越来越受欢迎,廉价电视动画成为主流,影院动画短片正走进历史。传统手绘动画技术的边界和局限性越发明显,基础技术开发已经完成,动画好坏更多是艺术的问题。而定格动画虽仍有较多发展,但无非是尝试更多不同材料,引入更多传统艺术风格、开发更复杂的可动偶结构。这个年代也见证了很多特效大片的诞生,但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创新,反而是一些早期的计算机动画已经尝试走进电影特效领域。

  • 瓦尔·杰斯特执导的《当恐龙统治地球》使用了一种简单、有效,但耗时的“运动模糊”技术,摄影师对镜头玻璃板涂抹石油果冻凡士林之类),每次拍摄后都需要清理再重新涂抹,可在恐龙模型的周围造成模糊效果,它一直被使用直到被运动控制和数字动画技术取代。
  • 唐纳德·布里泰因执导的首部IMAX电影《虎之子》在日本世博会上首映,观众在一个被称为空气穹顶的临时展馆中,坐在巨大的移动旋转平台上观看这部被称为“奇观”的电影。
  • 第一套正式的IMAX设备于次年安装在多伦多的安大略圆形剧场。
  • 以喜欢尝试不同材料和技术制作定格动画而闻名的冈本忠诚制作了一部折纸+剪纸定格动画短片《冈本的家,我的家》,他在20世纪后期制作了数十部风格各异的动画短片,多次获大藤信郎奖
  • 查克·琼斯等执导了米高梅动画发行的最后一部真人+动画长片《幻象天堂》
  • 1970年代初,美国电影行业在经济上进入了一个衰退期,许多制片厂关闭了内部的特效、动画部门,相关技术人员成为自由职业者,或者建立自己的制作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后的行业结构。
  • 1970年代,莱昂·毛雷尔(Leon Maurer)以顾问身份参与纽约理工学院计算机图形实验室(NYIT)项目,主要贡献包括:
    • Artiscope的同步控制逻辑转化为数字信号处理方案,优化了实验室早期动画渲染流程;
    • 设计低延迟反馈系统,解决机械式动画设备与电子计算机间的兼容性问题。
  • 罗伯特·怀斯执导的电影长片《天外来菌》中涉及一些模拟计算机生成动画的片段,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不能完成这样的画面,特效导演道格拉斯·特鲁姆布和其团队使用传统动画技术完成了这一挑战。
  • 它展示了当时人们对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期待,也预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 冈本忠诚制作了一部松散油彩厚涂+蜡笔画的手绘动画短片《我的妻子奇科坦》,结合多平面景深镜头运动光效万花筒背景等技术,再次为动画片的视觉创新带来惊喜。
  • 日本东映动画开始把补帧着色等比较简单的工作实行外包计件支付,尽管动画工会反对但无补于事。
  • 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画生产被计件外包,传统动画制作彻底成为一种廉价流水线,普通动画师的工资被压制到极低,这事实上掏空了动画人才的培养基础,但出于经济原因,它逐渐成为了传统动画行业的国际惯例。
  • 两家著名的美国传统动画工作室,沃尔特·兰茨制作特里卡通相继关闭。
  • 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购买了一台有24万个针眼的针屏,邀请阿雷克塞耶夫帕克举行研讨会并演示针屏的使用,以支持新一代动画师继续探索针屏动画,但依然只是偶尔被使用。
  • 川本喜八郎制作了他的首部木偶动画《鬼》,把日本传统木偶戏搬进了电影动画,立体木偶结合平面手绘风格的接景画布景,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空间感。
  • 冈本忠诚使用日本特有的和纸制作了一部纸偶动画短片《魔奇魔奇树》,类似技术几十年前也使用过,但更先进的色彩电影技术让这类拥有精细质感的传统手工艺术更好地展示。
  • 墨西哥首部电视动画片《泰利莫家族》开播,但由于无法与来自美国的电视动画抗衡,墨西哥动画行业在70-80年代主要为美国动画代工。
  • 埃里克·波特执导的澳大利亚首部动画长片《小马可·波罗对红龙》上映,是一部典型的赛璐璐传统手绘动画
  • 丹麦的亨里克·哈辛拉尔斯·哈辛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砖块动画”短片《月球之旅》,当时是出于私人目的制作的,直到2013年才被公开发布到网络。
  • 冈本忠诚制作了一部复杂的、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定格动画短片《南无一病息灾》,一种被称为“苏吉”、常见于寺庙和神社的日本传统木材,被用于绘制动画的角色和布景,除了创造一种特别的外观,也有内在的文化连接。
  • 马塞尔·扬科维奇斯执导的匈牙利首部动画长片《勇士约翰》Johnny Corncob)上映,是一部视觉风格类似于《黄色潜水艇》的传统动画。
  • 宫崎骏高桥茂人高畑勋执导的动画长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制作了完整的“布局”(LAYOUT)
  • 这是加在分镜原画(关键帧动画)之间的工序,包括明确的构图镜头运动角色具体的动作表情较详细的背景以及图层分割等所有用于指引后续动画制作的内容。
  • 在1970年代,使用布局工序的动画并不多,但到1990年代,布局已经成为动画片制作的标准流程
  • 川本喜八郎创作了一部铅笔画风格的剪切动画《诗人的生涯》,使用传统赛璐璐动画技术难以实现的细腻风格,川本巧妙地利用了叠化过渡,让不合适剪切动画偶表现的动作(如翻转身体等),表现得自然且写意。
  • 鲍勃·加德纳威尔·文顿执导的《星期一闭馆》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定格动画片,主要使用粘土制作。
  • 文顿在几年后创造了术语“克雷美逊”(Claymation),尽管其最初目的是用于区分自己的粘土动画和他人的粘土动画,但该术语后来经常被用来形容所有粘土动画。
  • 尤里·诺尔斯金执导的《迷雾中的小刺猬》(Hedgehog in the Fog)是首部表现出立体雾效的剪切动画短片,使用特制的多平面相机,把很薄的纸覆盖在画面上,当它逐渐抬高时,画面看起来便会变白和变模糊,结合巧妙的分层,创造出一种逼真的深度感和立体感。
  • 伊佛·卡普里诺执导的挪威首部动画长片《品契克利夫大奖赛》上映,这部定格木偶动画由一个大约5人的团队历史3.5年制作。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长片《大白鲨》(Jaws)使用了3条全尺寸气动鲨鱼机器偶,并勇敢地选择在真实海面上拍摄。
  • 虽然拍摄过程困难重重且严重超资,但这部电影的成功,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分水岭。激烈、惊险、刺激的动作片开始成为主要题材,这类电影的爆发在一定上推动了基于计算机的动画技术的发展。毕竟传统特效技术在应对这类电影时,其局限性和安全问题都摆在眼前。
  • 胡进庆周克勤执导,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长在屋里的竹笋》成为首部水墨剪纸动画,把定格动画的纸偶制作成水墨画人物效果,纸偶使用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桑皮纸”,有一定韧性和厚度,纤维细长,通过“拉毛”处理后可用于模仿水墨画的晕染效果,尽管角色动作没有《小蝌蚪找妈妈》那种逐帧“绘”制的水墨动画流畅,但能表现更复杂的场景和内容。
  • 随着动画大师胡进庆的不断钻研,这些水墨剪纸动画偶的结构愈发复杂,动作越发流畅,他还将带来多部震撼世界的剪纸动画。
  • 艾弗·伍德巴里·利斯执导的电视动画《帕丁顿》(1976-1980)是一部特别的3D+2D定格动画,主角帕丁顿是一只立体的毛绒熊动画偶,而其他人类、动物和大部分场景则使用二维的剪切动画偶表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营造出一种有趣的反差。
  • 卡洛琳·丽芙制作的玻璃绘动画短片《街区》使用混合了阻燃剂的颜料,这样颜料便不容易变干,以便玻璃上的画面在拍摄完之后,可以局部抹除,再修改成下一帧,创造一种更独特的涂抹感,后来多数的玻璃绘动画都沿用了这一形式。
  • 冈本忠诚又发明了一种用彩色毛线作画,结合玻璃绘背景制作动画的方法,带来了可爱的定格动画短片《那是谁?》
  • 动物特效大师哈里豪森萨姆·沃納梅克执导的《辛巴达穿破猛虎眼》制作了一系列神奇的生物,但与同年上映的、引入了新兴的计算机动画的电影相比,这让哈里豪森的动画魔法显得有点“过时”。
  • 考·浩德曼执导的动画短片《沙堡》结合了沙动画木偶动画的技术,使用一系列由沙子覆盖的定格动画偶,在一个沙盘上制作,控制沙子拍摄有立体造型的定格动画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
  • 阿德曼动画创作了一个自由式粘土动画角色“莫夫”并开始制作其同名动画系列,是最早用作电视系列动画的自由式粘土角色
  • 迪士尼动画改进了他们的静电复印术,摆脱只能产生黑色轮廓的问题,艺术家使用中灰色调创造更柔和的线条。沃夫冈·赖瑟曼等执导的《救难小英雄》是首部使用该技术的动画长片。
  • 拉尔夫·巴克希执导的两部动画长片《魔界传奇》(1977)和《指环王》(1978)都大量使用了转描技术,前者的战斗场面是从“影片库”中拼接的,后者拍摄了几乎完整的真人版,然后再转描成动画。两部动画展示了传统动画制作中很少出现的,如宏伟的多人战斗场面、复杂的镜头运动、大量逼真的次级运动等。虽然整体动画效果时而十分流畅,时而又十分怪异,但它确凿地显示了动画和电影边界的模糊。
  • 上美影制作的中国首部电视动画连续剧《邋遢大王历险记》开播,由钱运达和阎善春执导,是一部典型的传统手绘动画
  • 詹姆斯·弗劳利执导的《大青蛙布偶电影》、展示了另人惊讶的、复杂的、精致的木偶动画技术,它被称为70年代最成功的木偶动画电影长片,但传统木偶动画技术的边界也越发明显。
  • 丽塔·内利马克卡亚科·西克执导的芬兰首部动画长片《七兄弟》Seitsemän veljestä)上映,是一部极具水彩画风格的动画,角色通过纸偶+剪切动画的方式制作,尽管在视觉艺术上是少见的且令人期待的,但在1970年代末,传统剪切动画技术已经难以让观众维持一个多小时的兴趣。

从19世纪末到1970年代,电影时代和电视时代相继而来,而基于电影技术框架的动画技术,在这大半个世纪中,从懵懂的摸索到形成行业,从个人艺术创作到流水线生产,它已构建完所有必要的基础,也逐渐看到了传统动画技术的边界。

但人类的文明仍在演进,动画技术也早已在人类的科技发明中发现了新伙伴,并在电影动画和电视动画产业互相竞争的时候,悄悄地架起了全新的舞台——“计算机动画”,它将逐渐接替电影动画,成为动画技术发展史的新时代。

152025-04

1960/09:汉纳-巴伯拉制作的《摩登原始人》疯癫的“愚蠢闹剧”极大地推广了“有限动画”

随着汉纳-巴伯拉(Hanna-Barbera Productions)制作的电视动画连续剧《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1960-1966)开播,电视动画在美国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尽管它收到了不少来自评论界的嘲讽,但这种“愚蠢闹剧”却被观众接纳,并极大地推广了“有限动画”。

  • 采用12帧/秒,减少逐帧绘制工作量,重复使用背景与动作序列,单集制作成本降低至约3万美元(同期真人剧集成本超百万美元)
  • 粗线条与高对比色,简化角色与场景细节,通过几何化造型降低绘制复杂度,强化喜剧效果的同时也更合适当时传输质量十分有限的电视。
  • 更依赖对话与音效主导叙事,减少对画面动态的依赖。

《摩登原始人》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电视动画从儿童教育工具转型为大众娱乐产品这一进程,其商业成功与艺术妥协的辩证关系,成为动画史研究的重要案例。而单纯从动画技术的角度来看,它显然是为特定的平台他挑选了更合适的技术的典型案例。

#4.2.2 电视动画的量产和电影动画的坚守(1960s)

From Assembly-Line Cartoons to Cinema Craft: The Divergence of TV and Film Animation

20世纪60年代,尽管电视时代没有结束电影产业,但它确实剪断了动画短片和电影院之间的纽带。好莱坞主流制片厂的动画部门陆续关闭,动画行业逐渐被基于电视、面向儿童的有限动画主导。动画片作为儿童娱乐的观念在公众意识中植根,甚至影响到整个动画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电视产业开始兴起,也驱动了日本电视动画产业,寻求以量取胜的日本电视动画,进一步把传统动画制作拖进廉价、流水线、有限运动的习惯。而在大量廉价电视动画的背后,各种有趣的、实验不同技术的动画短片也不断涌现,只是它们的传播度远不及商业动画。

  • 索尼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非投影型全晶体管电视(TV8-301),尽管价格很高,但它标志着日本电视产业的兴起
  • 即将涌入电视动画竞技场的日本动画行业,将进一步推进电影动画和电视动画的分界。
  • 虞哲光执导了中国首部折纸动画片《聪明的鸭子》。尽管折纸偶的可动性有限,但虞哲光利用了其艺术特点,创造出一种有趣的,而不是逼真折纸偶角色动画。该片展示了动画技术在拟生方面的多样性。
  • 章超群执导的《大奖章》成为中国首部立体电影动画片
  • 视频工艺国际公司(后更名兰金/贝斯动画娱乐公司)在纽约创立,它是已知最早发展国外动画外包业务的美国公司,这纯粹是为了利用地区人力成本差异以降低动画制作成本而开发的业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动画产业。
  • 特伟等执导的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上映,随即在国际范围引起轰动,获昂西动画节短片特别奖,是中国动画技术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 该片在1959-1960年间制作,模仿著名水墨大师齐白石的造型风格,水墨画的特性对于逐帧绘制的传动动画技术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 制作人员巧妙地引入了刻章技术,把动画中需要使用的笔法制作成印章,从而在序列图中创造相同的笔触。
    • 此外,水墨画色彩叠加的效果,是通过繁复的分色分层绘制,再叠加拍摄的方式模拟的,原理类似于古代的饾版印刷术
    • 这些技术当时是保密的,外人无从知晓。
  • 克莱德·吉诺尼米等执导的迪士尼动画长片《101斑点狗》首部完全使用“静电复印术”制作的动画长片,它取代了手绘墨线流程,节省了一大笔人力成本,但这意味着一群人的失业,也导致一些艺术风格上的转变(轮廓线会变得相对粗略),但该动画在票房和评价上都是成功的。
  • 波兰动画师维托尔德·吉尔兹创作的《西部马利》有时候也被介绍为首部玻璃绘动画片,原因可能是40年前沃尔特·鲁特曼的动画一度被遗忘,也可能因为这是首部讲述具体故事的玻璃会动画,有部分学者把叙事性作为动画片的必要特性之一。
  • 大卫·斯威夫特执导的电影长片《爸爸爱妈妈》(父母陷阱)使用了一种创新且有效的合成技术,把两个“海莉”合成在同一帧中。摄影师把镜头固定,演员轮流扮演两个角色,在相同场景的指定位置进行重复拍摄,然后通过光学打印机移动遮罩合成,背景设计也巧妙地协助了隐藏遮罩边缘,该片几乎没有明显的合成痕迹。
  • 迪士尼开始研究用于娱乐和电影制作的现代“电子动画偶”技术,并创造了术语“有声电子动画偶”。他还资助建立加州艺术学院,这是一项聪明的投资,该学校在未来几年为迪士尼公司提供了大量创意人才。
  • 莫里斯·宾德为詹姆斯·邦德系列的首部电影《诺博士》(Dr. No)制作了著名的标题动画,虽然它看起来很像使用了数字动画技术,但它是在数字时代之前制作的。
  • 哈里·史密斯创作的剪切动画长片《天地魔术》,使用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图像材料,重新组合出一部独特的实验动画。
  • 手冢治虫创立的虫制作推出了其首部动画《某个街角的故事》(ある街角の物語),虽然也大量使用了有限动画技术,但视觉风格上与他们后来的商业电视动画大相径庭,该片获第一届大藤信郎奖。
  • 芹川有吾执导的动画长片《淘气王子斩大蛇》首次正式宣布了日本动画制作系统中“作画监督”这一个职位,主要负责统一不同镜头的“原画”风格。
    • 最初也称“原画监督”,但因容易与其他领域的原画概念混淆,后来一般使用“作画监督”一说,“监督”来自日语汉字,中文意译应为“导演”。
    • 该职位的出现源于美日动画制作流程中的差异,美国传统动画制作系统中,角色动画的统一通常是通过为每个角色分配专门的动画师实现的,而在日本是按照每个镜头分配动画师的,因此同一角色可能因为分给不同的动画师而出现“走样”,需要专门的作画监督来保持统一性。
    • 随着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作画监督的工作在1980年代开始更细致的划分,如角色作画监督机械作画监督效果作画监督等。
    • 近年来,同一动画作品的作监人数有增加迹象,亦新增“总作画监督”一职,这与动画制作周期不断压缩,作画监督不得不直接参与作画修正,以及动画制作体量不断增加有关。
    • 此外,有时候角色设计负责人也可能参与作监,主要负责统一近景中角色的面孔。
    • 作画监督只负责“会动的”部分,背景画由美术监督负责。
  • 唐·查菲执导的电影长片《杰逊王子战群妖》展示了哈里豪森新开发的一种真人+定格动画特效技术“动态动画”(Dynamation,利用背投把真人镜头和定格动画组合在一起,其打斗镜头是第一次真人演员和定格动画偶如此紧密地“交互”。
  • 以喜欢探索各种各样不同的技术闻名的实验电影代表人物斯坦·布拉哈格,创作了一部使用翅膀、羽毛、花瓣等粘贴的直接动画”短片《月光》,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动画技术,它有时候和直接绘制在胶片上的动画归为一类。
  • 随着电影动画的市场进一步收缩,华纳兄弟公司关闭了他们的动画部门。
  • 万籁鸣唐澄执导,上美影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完成,
    • 使用传统手绘动画技术,作画由万氏兄弟亲自监督,动画绘制水平显然领先于同时代亚洲动画行业,成为中国动画史的又一块重要里程碑。
    • 该片分上下两部,分别完成于1961年和1964年,但完整版直到1978年才得以公映。
    • 可惜的是,这批曾经把中国动画技术推至世界领先水平的动画艺术家们,在接下来10多年的动荡时代中与新一代动画技术以及动画产业发展均失之交臂。
  • 汉纳和巴伯拉执导的《瑜伽小熊》成为首部基于电视动画的电影动画长片,为保持作品的一致性,它使用了较多的有限动画技术。

世界各地的主要电视网络陆续进入全彩时代,这对电视动画行业来说无疑提高了要求。

很多低成本美国动画片都开始把制作工作外包到日本、韩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等地。外包业务把动画产业带到了更多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动画产业全球化发展,但也带来了动画制作的同质化。

  • 随着电影音效和视效技术的成长,奥斯卡“最佳特殊效果”分为“最佳特殊视觉效果”“最佳音效”《玛丽·波平斯》成为最佳特殊视觉效果的第一个获奖者
  • 捷克木偶动画大师特恩卡推出了他最后一部作品《手掌》,有趣的是,该片把真人实拍片段作为一种特效,合成到木偶动画中。
  • 小艾略特·诺伊斯制作了著名的自由式粘土动画短片《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仅以简朴的造型创造出活泼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

伊士曼·柯达公司推出了“超级8毫米”胶片格式,从而开启了家庭电影院的市场,但其高昂的价格仅允许一小部分富人享受这一新技术。

  • 格兰特雷-劳伦斯动画漫威漫画集团制作的电视节目《漫威超级英雄》使用了一种后来被称为“运动漫画”的动画技术,把漫画书中的图像分割成多个小块,配合简单的运动插入屏幕,再加上配音和音效。
  • 术语“运动漫画”直到2005年才由DC漫画首次使用
  • 圆谷英二为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特效节目《奥特Q》,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怪兽热潮”。
  • 随后播出的“奥特曼”系列更是声名大噪。
  • 迪士尼离世,加上资深员工也陆续退休或长辞,迪士尼动画暂时陷入困境。
  • 美国作为动画产业老大哥的地位在196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挑战,随着日本电视动画产业的崛起,美国动画公司开始探索引入日式动画风格的可能性,视频工艺国际公司东映动画合作制作了电视动画《金刚秀》(1966-1969)。
  • 拉杜兹·辛瑟拉等执导的《自动电影》(Kinoautomat通常被介绍为首部互动电影,在第67届世博会的捷克斯洛伐克馆首映,
    • 播放该片的电影院是定制的,放映期间会出现暂停,让观众通过安装在座位上的按钮投票决定电影故事走向,电影片段的切换通过在两台同步的放映机之间切换镜头盖实现。
    • 1910年代在英国也短暂流行过一种“电影射击馆”,当观众在正确的时间射击屏幕会触发暂停,但不会影响电影故事走向。
  • 笹川浩执导的电视动画《马赫5号》(1967-1968)片尾出现了已知最早的“子弹时间”动画案例
    • 角色从车内跳出时,时间冻结,镜头从前面旋转到侧面。
    • 术语“子弹时间”是由后来沃卓斯基姐妹执导的电影长片《黑客帝国》(1999)创造的
  • 1960年代后期,灯光秀开始引入更复杂的投影系统,把液体灯、射灯、幻灯和电影投影机结合在一起。
  • 理查德·泰勒和朋友创办了“彩虹果酱”,把32台电子幻灯片放映机和4台电影放映机,以图形的方式排列在一起,在屏幕上创造了一个6层深的立体投影场景。
    • 他后来加入了电影特效制作行业,并成为计算机动画先驱
  • 索尼推出领先业界的“特丽珑”显像管彩色电视,随即引发抢购潮,为日本电视动画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高畑勋执导了他的首部动画长片《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其流畅度和复杂度远高于当时其他日本商业动画。
    • 宫崎骏担任美术和原画设计,这标志着高畑勋和宫崎骏伙伴关系的开始。他们将带来多部震撼动画界的动画作品,穿越传统动画和数字动画时代。
  • 乔治·邓宁执导的《黄色潜水艇》风格化动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在这部动画片中,有限动画作为一种风格的功能又回来了。其超现实主义下乖张的自由式变形,既融合了当时新兴的迷幻风格,又重新激发了美国联合影业开创的现代图形动画的活力,并和当时主导美国好莱坞动画行业的现实主义系统形成鲜明对比。
    • 鼓励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对动画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避免其因为不断的量产而从一种创造的技术,变成流水线上的技术。
    • 有报道说该片使用了毛雷尔的“自动动画系统”。
      • Beck J). (2010). 约 1966 年的表演捕捉技术: 动画镜. [2022-10-30]. https://www.cartoonbrew.com/cgi/performance-capture-technology-circa-1966-animascope-20068.html
  • 卡洛琳·丽芙在哈佛大学创作了已知首部“沙动画《彼得与狼》,这是一种用沙子在灯箱上绘画,然后逐帧拍摄的动画技术。后来也有直接录影,或直播整个绘画变化过程的沙动画表演。
  • 佩·奥林塔格·丹尼尔森执导的《从一个老男人的脑中出来》通常被介绍为瑞典首部动画长片,尽管它实际上结合了真人实拍。
  •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混合多种不同动画技术的实验动画再次变得活跃,它们和20世纪初那批混合技术动画相比,显然更注重不同艺术风格的引入和不同文化意识的传达。
  • 伊恩·迈克纳顿约翰·戴维斯执导的电视剧《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1969-1974)在真人片段中加入了特瑞·吉列姆创作的动画片段,他把真人实拍剪切动画有限动画运动图形动画结合在一起,拼凑出一种另类的视觉艺术,也是把真人照片用作剪切动画材料的早期案例之一。
  • 大卫·切尔卡斯基执导的动画长片《宗教滑稽剧》结合了真人实拍剪切动画传统手绘动画三种不同技术,其中包括把真人演员通过特殊化妆,很好地融合进背景中。
  • 皮诺·扎克执导《不存在的骑士》进一步把真人实拍传统手绘动画剪切动画木偶动画四种动画技术结合在一起。

1960年代末,东映龙之子等日本动画公司开始发展国外外包业务,他们通常是把剧本、分镜、预制作、原画、演出、后期等附加值高和重要的工作留在日本制作,把补帧、描线、着色等便宜的工程外包到国外,派出动画师进行技术指导以保障“质量”。韩国和中国台湾是最早的承包方, 直到80年代后期当地人力成本高涨,日本动画公司又把外包业务拓展至东南亚成本更低的地区。

132025-04

#4.2.1 电视动画的诞生和电影动画的迁移(1900-1959)

From Silver Screen to Small Screen: The Rise of Animated Television

任何科技产品都是在整体人类文明积累的基础上升级换代的,电视动画显然继承了电影和动画的努力,但它的诞生还依赖一些重要的基础发明。

  • 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创造了物理学术语“电”(electric)。在1600年的著作 《论磁石》(De Magnete, Magneticisque Corporibus, et de Magno Magnete Tellure) 中,首次系统研究电现象,用 “electric”(源自希腊语“琥珀”,ἤλεκτρον)描述摩擦琥珀产生的静电吸引力,奠定电学研究基础。
  • 1745-1746年,两位科学家,埃瓦尔德·克莱斯特(Ewald Georg von Kleist,1700-1748)和制作过机械幻灯片的彼得·穆森布罗克(Pieter van Musschenbroek,1692-1761),分别独立发明了最初的电容器“莱顿瓶”,为早期电学实验提供了重要基础。
  • 175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通过风筝实验证明闪电与实验室摩擦产生的电性质相同,终结了“电是神秘现象”的传说,这刺激更多科学家参与关于电的研究。
  • 1843年,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Simson Bain,1810-1877)发明了第一个逐行扫描机制,基于同步旋转滚筒与金属针接触的机械扫描系统,用于将图像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电报线传输。
  • 这是人类首次实现图像的数字化传输(尽管是模拟信号),不仅带来了图像传真机(Pantelegraph),也是电子图像的开始。信号序列化概念为后续电视技术计算机图像学数字图像数码相机都奠下了基础。
  • 1850年代,贝恩改进了其扫描装置,成功实现了手写文字与简单图形的跨洋传输
  • 1860年代初,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成为经典电磁学的基础方程。他推动了电子科技的发明,提出光波也是一种电磁波的猜想,提出 “位移电流” 概念,完善安培环路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被誉为19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成就
    • 亨德里克·洛伦兹在19世纪后期进一步增益了该进程。
    • 麦克斯韦的理论是纯数学推导,电子设备(如真空管、晶体管)诞生于20世纪,但其原理均基于其方程组。
    • 其理论启发了海因里希·赫兹(1887年)通过实验发射并接收电磁波,开启无线电通信时代
  • 1862年,乔瓦尼·卡塞利研发的第一个在商业上实用的,通过电线实现长距离图像传输的设备“潘泰勒作图”(Pantelegraph)发出了它第一幅长距离传真图(从里昂到巴黎)。
  • 1882年,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发电站在纽约落成,这是所有家庭电子娱乐设备的能源基础。
  • 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发明家卡尔·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1850-1918)发明了第一根阴极射线显像管(CRT)“布劳恩管”。它是所有电子显示器的老祖宗,成为电视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的重要基础,直至21世纪初被液晶显示器取代。
    • 1920年,国际无线电工程师学会(现IEEE)设立 “布劳恩奖章”,表彰其在电子工程领域的贡献。
  • 俄国物理学家与电气工程师康斯坦丁·波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рского,1854-1906)在的巴黎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电业大会上创造了术语“电视”(俄语:телевидение,英语:television)一词。
    • 该词由希腊语 “tēle”(远方)与 “horāma”(景象)组合而成,直译为“远程视觉”。
    • 标志着现代电子成像技术的正式命名,成为全球通用术语。
    • 波斯基的理论停留在概念层面,未实际制造电视原型机,但其术语和框架被广泛采纳。
  • 英国电气工程师、物理学家约翰·弗莱明(John Ambrose Fleming,1849-1945)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真空管“弗莱明阀”(二极真空管)。
    • 首个实用化热电子二极管,利用真空管中加热阴极发射的电子单向导电性(整流作用),实现交流电到直流电的转换。
    • 首个电子放大与整流器件,标志着电子学从“静态电学”迈入“动态信号处理”时代,直接催生广播、电话、计算机等产业。
    • 符号象征:弗莱明阀的玻璃管形象成为科幻作品中“蒸汽朋克”美学的标志性元素。
    • 真空管后来主宰了电子学长达50年之久,直至1947年晶体管问世才被取代。
  • 法国摄影师和发明家爱德华·贝林(Édouard Belin,1876-1963)发明了一种通过电报网在电话线上接收照片的图像传输系统(Bélinographe)
    • 原理:通过光电转换装置将图像转化为电信号,利用电话线或无线电波传输,接收端再还原为图像。
    • 应用:早期传真机雏形,用于新闻图片、军事侦察图像的远程传输。
    • 意义:首次实现 无需人工编码的自动化图像传输,比传统电报更高效。
    • 后续:
      • 1921年,改进成能够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图像。
      • 1924年,成功传输首张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图像。
    • 同时还发明了 “光化学记录仪”,用于电影胶片的密度测量,间接推动早期电影技术标准化
      • 为优化其图像传输系统,需一种高效的光敏记录装置,以将电信号还原为高精度图像。光化学记录仪即为此系统的核心组件。
      • 实验性记录动态影像(非实用化),为电视技术提供灵感。
      • 其光敏材料与信号调制原理启发了后续 光电传感器,如1930年代电视摄像管。
      • Belin É. Procédé et appareil pour la reproduction des images électriques: FR41245[P].1907.
  • 俄裔发明家维拉蒂米尔·兹沃里金(Vladimir K. Zworykin,1888-1982)开始为其全电子电视系统申请专利(US1,691,324)。
    • 原理:
      • 光电摄像管(Iconoscope)首个电子成像传感器,利用铯涂层氧化镉光电阴极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替代传统机械扫描圆盘,分解图像为像素(约500×500分辨率),通过电子束逐行扫描传输。
      • 电子显像管(Kinescope):1929年原型机,1933年完善并申请专利。通过电子束轰击荧光屏还原图像,首次实现全电子化图像显示,分辨率达每帧400线(远超机械电视)。
    • 后续:1933年完成 电子扫描系统,彻底取代机械扫描,成为现代电视标准。
    • 意义:
      • 首个完全电子化的图像传输与显示技术,分辨率、刷新率与稳定性远超机械电视,直接推动电视普及。
      • 奠定现代电视技术基础,成为电子电视标准范式,其专利被美国无线电公司(RCA)采用,主导20世纪电视产业,直至数字电视时代来临。
      • 光电摄像管原理衍生出现代摄像头、医疗内窥镜与航天成像设备。
    • 争议:
  • 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1888-1946)发明了第一台可以被称为电视的设备(机械电视),基于机械扫描传输图像。
    • 1925年10月2日:首次成功传输木偶的电视图像(使用尼普科夫圆盘和旧零件组装设备)
      • 尼普科夫圆盘:1884年由保罗·尼普科夫发明,通过机械旋转圆盘分解与重组图像。
      • 首次将 无线电波 用于电视信号传输,奠定广播电视基础。
    • 1926年1月27日:在伦敦皇家学会公开展示首台可工作的机械电视系统,传输人脸图像,因此被称为“电视诞生日
    • 1930年代因电子电视崛起逐渐淡出主流,但其机械系统仍是早期电视史的核心里程碑。
  • 美国发明家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1906-1971)发明了第一台全电子电视
    • 1927年9月7日:在加州旧金山实验室成功实现电子电视图像传输,首次使用光电摄像管(Image Dissector)阴极射线管(CRT)完成全电子化图像捕捉与显示。
    • 原理:
      • 光电摄像管:通过光电效应将图像分解为电子流,利用电子束扫描并传输像素信息;
      • 阴极射线管:接收电子信号后,通过电子轰击荧光屏重建图像,分辨率达每帧30线(远超同期机械电视的5-10线)
  • 贝尔实验室完成从华盛顿到纽约市的第一次远距离电视传输。
  • 贝尔德研制出第一台彩色电视并成功实现长距离传输。
  • 斯福罗金,发明了全电子电视系统的
    • 开发 彩色电视传输系统,首次实现三基色电子成像。
  • 英国广播公司(BBC)结合贝尔德的机械扫描与新兴的电子显像技术,构建了首个电视广播系统
    • 开启了全球广播电视商业化进程,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美国、德国等国相继建立电视台,但距离全球性的普及还有几十年。
  • 漫画和动画家乍得·格罗思科普夫制作的实验性动画短片《蠕虫威利》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频道播出,成为首部专门为电视播出创作的动画片,但当时只要极少数人拥有电视。
  • 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加上当时的电视接收机价格高昂,电视动画行业直到1950年代才开始发展。
  •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首次电视直播
    • 通过NBC的纽约分台W2XBS(现WNBC-TV)进行,内容包括罗斯福总统演讲、棒球比赛等,并首次插入电视广告(由Ivory香皂、美孚石油等赞助)。
  • 1950年代,见证了动画行业从影院动画转向电视动画的开端。
    • 好莱坞反垄断案后,动画片不能再通过“打包式”出售,但当时动画片的制作成本远高于真人电影,加上电视的影响,好莱坞制片厂开始缩减面向电影院的动画片制作。
    • 有动画工作室开始探索电视动画,或尝试坚守影院动画。
    • 原来的高度易燃的赛璐璐胶片陆续被由醋酸纤维素制作的“安全胶片”代替,电影胶卷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 随着家庭电视的推广,电视广告动画行业也逐步兴旺,它们多数没有被认真记录。
    • 更多国家参与到电影和电视动画制作行业,从而把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带进了动画。

电影动画和电视动画,在制作技术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在视觉要求、观众群体、时长数量和商业模式上的差异,让它们在1950年代开始分野。

  • 首部专为电视制作的动画连续剧《十字军兔》Crusader Rabbit,1950-1959)开始播出,由电视艺术公司制作,其最初的系列使用了十分有限的动画,人物动作很微小甚至直接剪切。
  • 摄影师兼发明家埃德温·吉列(Gillette E)发明了一种用于木偶动画制作的转描镜
    • Gillette E. 用于制作动画图片的装置: US2599624A[P]. 1952-06-10.
  • 12月:法国第一部动画长片《约翰尼小巨人》Johnny the Giant Killer)上映。
  • 尽管动画的主战场已转向电影和电视媒体,但传统的屏幕之外的动画依然没被遗忘。可动偶和自动偶技术也在不断融合改进,各种各样的“动画偶”依然经常出现在1950年代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尽管它们多数成为了孩子的玩偶,日常生活品种里的装饰,但也是影视特效中的重要一环。
  • 梅尔文·巴克(Barker M).发明了一种可以安装在车辆上,利用车辆行驶时造成的晃动或摇摆展示动画的动画广告展示设备。它基本可以理解为摇摆娃娃可动书变体,由于无需发条或电力驱动,它体积很薄且成本不高,尽管只能实现简单的动画,但十分有趣且“随机”。
    • Barker M.  Animated advertising display: US2631395A[P]. 1953-03-17.
  • 第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NTSC制式”面世,与1960年代相继推出的“PAL制式”“SECAM制式”成为数字电视广播之前的“三大制式”。
  • 在电影票房收入普遍下降的时期,好莱坞电影界尝试通过一些“电视做不到”的方式重新吸引观众。
    • 沉寂已久的立体电影再次出击,阿奇·奥博勒执导的《非洲历险记》票房大获成功,它也是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但这股热潮只持续了2年。
    • 派拉蒙推出宽银幕“辛尼拉玛”(Cinerama),尽管这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但过于昂贵的成本和繁琐的技术(需要专用的摄影机和三台完全同步的放映机),加上观众短暂的热情,很快便被放弃。
  • 大藤信郎执导的动画短片《鲸》,使用透明的彩色玻璃纸和影偶,在一个带有背光的多平面相机动画台上拍摄,创造了一种特别的、既平面、又立体的层次感。
  •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部交互电视节目《温基·迪克和你》(1953-1957)
    • 这是一档个面向儿童家庭娱乐的电视节目,观众可以将一张透明胶纸(配套商品)覆盖在电视上,在主持人或动画片的引导下绘画简单的图画,帮助迪克走出困境。
  • 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维运动图标动画
    • 该符号由海报艺术家亚伯兰·盖姆斯设计,虽然如今看来很像是使用三维数字动画技术制作的,但它实际上是由模型师建造的一个可实际运作的实物三维模型拍摄的。
  • 20世纪福克斯的总裁斯皮罗斯·斯科拉斯推出一种只使用一个变形镜头的宽银幕技术“辛尼马镜”(CinemaScope),低门槛的要求让它更容易被推广,亦标志着现代变形格式的开始。
    • 首部使用该技术的商业电影长片是亨利·科斯特执导的《圣袍》
  • 拜伦·哈斯金执导的《世界大战》制作了大量让人尊敬的特效动画,尤其呈现了五颜六色的火焰、烟雾和辉光效果,以及“有趣”的外星飞船,但传统特效动画技术的局限性也越发明显。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中国首部彩色木偶动画片《小小英雄》,由靳夕执导。
  • 《嘟嘟,嘘嘘,砰砰和咚咚》 (Toot, Whistle, Plunk and Boom)迪士尼第一部使用“CinemaScope”格式的动画片
  •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开始播放彩色电视节目无线电公司推出彩色电视机,成为第一代商用彩色显示屏,但距离彩色电视的普及还有一段时间。
  • 迪士尼开始推出电视节目《华特·迪士尼的迪士尼乐园》(1954-1958)
    • 意识到当时的电视媒体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持他的制作标准,没有制作专门的电视动画片,而是把存档作品汇编、串联成电视剧集。
    • 直到1962年,迪士尼第一个专门为电视动画节目创造的角色“饭桶博士”才在正式登场。
    • 该节目后改称“华特·迪士尼出品” (1958–1961),“华特·迪士尼奇妙的色彩世界” (1961–1969),中略,“迪士尼的奇妙世界” (1991至今),
  • 巴西首部动画长片《亚马孙交响曲》上映,它几乎由阿雷利奥·拉蒂尼一个人耗时6年完成,黑白传统手绘动画。
  • 本多猪四郎执导的电影长片《哥斯拉》开启了一个被称为“怪兽特摄”的特效动画类型,由圆谷英二担任特效导演,最初打算使用定格动画技术,但由于明显的技术差距,该片哥斯拉的大部分镜头都是由真人演员穿着“套装”扮演的。
  • 理查德·弗莱舍(Richard Fleischer)执导的电影长片《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54)制作了一只长达70英尺、重达2吨、由28位木偶师操控的巨型章鱼机械动画偶,通过钢丝滑轮和空气软管控制章鱼触手的运动。该片的制片人是华特·迪士尼
  • 派拉蒙影业创建了一种35毫米电影格式的宽银幕变体“超视综艺体”(VistaVision),虽然仅7年后便停止开发,但直到1970年代依然被一些对高分辨率和宽屏有特殊需求的电影使用。
  • 中国电影先驱们凭借不懈拼劲和毅力,终于带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梁祝》(桑狐执导)。
    • 当时中国缺乏专业彩色胶片和摄影设备,摄制组通过苏联进口过期胶片;
    • 依然没有足够的专业摄影灯,摄制时甚至借用了军用防空探照灯;
    • 影片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放映,成为新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案例。
  • 美国动画先驱保罗·特里(Paul H. Terry,1887-1971)以350万美元的价格(江湖传说),把他的动画工作室和电影资料库卖给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为第一位把老电影打包卖给电视的动画制片人
  • 迪士尼华纳兄弟沃尔特·兰茨等传统动画制片厂相继尝试制作立体动画片
  • 克莱德·吉诺尼米(Clyde Geronimi)、汉密尔顿·卢斯科(Hamilton Luske)和威尔弗雷德·杰克逊(Wilfred Jackson)执导的《小姐与流浪汉》Lady and the Tramp),是迪士尼首部、也是全球首部采用2.55:1超宽银幕(CinemaScope)比例的动画长片
    • 空间的扩展增加了深度,角色需要放到场景中间,而不再是以前常用的背后场景。
    • 此外,由于当时并非所有的影院都能放映宽屏电影,该片也制作了传统的学院比格式,其中有重要角色在屏幕边缘的场景,是重新组建的,因此它也成为首部双屏幕格式的动画长片
    • 为解决宽银幕适配问题,迪士尼工程师改良了动画摄影设备,确保宽幅画面在不同影院放映时不变形。
    • 迪士尼自研的多平面摄影机为提供了更细腻的景深效果。
  • 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索尔·巴斯奥托·普雷明格执导的电影长片《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制作了他的首部“标题动画”(也称“文字动画”或“片头/片尾动画”),这种以文字和图形为主的动画在20世纪后期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动画类型,多数用于电影、电视节目的片头或片尾。巴斯成为标题动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靳夕和尤磊执导的《神笔》上映,成为中国木偶片的第一块金漆招牌,也是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动画片
  • 美国动画大师阿特·克洛基开始了他的“自由式粘土动画”创作,
    • 放弃了传统定格动画偶基于可动关节或内骨骼结构运动的习惯,直接使用粘土自由塑形,表现出一种全新的定格动画风格,融合偶动画和抽象动画两种风格。
    • 克洛基随后创造了经典的粘土人动画明星“冈比”,推出一系电视动画连续剧,其动画和授权商品至今仍很受欢迎。
  • 威尔·詹金斯(Jenkins W)获得了两个关于“前投影”技术的发明专利[1][2],是已知最早相关技术的发明专利。
    • Jenkins W. Apparatus for production of light effects in composite photography: US2727427[P], 1955-12-20.
    • Jenkins W.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site photographic effects: US2727429[P]. 1955-12-20.
  • 中国美术片制作正式进入彩色时代钱家骏李克弱执导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通常被介绍为中国首部彩色动画片,尽管此前的木偶动画《小小英雄》《神笔》也是彩色的。
  • 特伟李克弱执导的《骄傲的将军》中国京剧元素传统造型艺术都很好地引入到赛璐璐动画中。
  • 弗雷德·威尔科克斯执导的《禁忌星球》
  • 带来了著名的机器人动画偶“罗比”,它的成本约为12.5万美元,在当时来说是十分昂贵的。罗比后来还出演了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也影响了后来很多类似机器人设计。
  • 米高梅迪士尼借来的动画师制作了该片的怪物特效动画片段,使用传统动画技术绘画序列帧,然后拍摄高对比度图像,再叠加光辉效果,这让它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数字动画。
  • 迪士尼的动画师克莱尔·威克斯,受邀培训了印度第一家动画工作室,完全基于迪士尼动画的技术流程和动画理念。

1950年代后期,电视的发展已经侵蚀了电影的市场,严重冲击了以往面向电影院的动画短片行业,生存压力和新市场的诱惑促使更多人走进电视动画行业。

  • 米高梅动画制作部门的两位动画制片,威廉·汉纳约瑟夫·巴伯拉成立了首家专门制作电视动画的大型动画工作室“汉纳-巴伯拉制作公司”
    • 电视动画的低预算导致他们无法采用全动画制作模式,基于当时电视屏幕的尺寸,他们决定进一步开发有限动画技术,简化角色设计和背景,更多地利用特写镜头和循环动画等。
    • 有限动画最初虽引来一些蔑视和批评,但似乎并没人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 人们甚至惊奇地发现,如果专注于对话,尽管角色只在必要的时候才移动,竟没有影响动画的叙事功能,而粗犷的轮廓线和特写镜头也更合适当时电视的分辨率,过于细节的内容反而会在当年小小的电视屏幕中丢失。
  • 贝尔实验室发行了由弗兰克·卡普拉执导的首部专为电视制作的教育动画长片《卓越的赫莫》Hemo the Magnificent),使用真人实拍+传统动画技术,讲述血液循环系统。
  • 詹姆斯·惠特尼(James Whitney,1921-1982)制作了一部全手工的实验动画《燕特拉》Yantra),
    • 全手工绘制胶片print on film animation,无摄影机拍摄,通过逐帧手绘、拼贴、刮擦胶片表面等技法,创造动态几何图案与光影效果。
    • 使用大头针在卡片上打孔,再通过这些孔阵在别的卡片上作画,创造出非常复杂的图形和流畅的动画。
    • 这位手工动画大师后来和其弟约翰·惠特尼合作,还将为世界带来首批电子动画设备计算机动画,以及运动图形动画(MG)。约翰后来成为计算机图形学先驱,而詹姆斯坚持纯手工创作。
  •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由万古蟾执导的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瓜》
    • 把中国皮影剪纸等传统美学和剪切动画技术结合,角色纸偶的关节结构和传统皮影类似,制作时会综合使用到剪、刻、拉毛、绘画、打孔、穿绳、粘贴等工艺。
    • 由于制作纸偶的材料太厚,拍摄时需要使用一些可多次粘贴又不会留下痕迹的定位材料,一种被称为“刮皮胶”的医用胶被利用,但其厚度会让纸偶和背景板之间出现细微的投影,当时是无奈之举,有趣的是,数十年后动画师却刻意利用数字动画技术模拟这种细微的投影。
    • 角色动作是先画好铅笔底稿,再对照着摆弄纸偶拍摄的。
  • 东映动画推出由薮下泰司执导的日本首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
    • 使用传统赛璐璐动画技术,三维角色模型、真人参考片和转描技术均被用于辅助作画。
    • 该片开始了日本传统动画制作中关于“第一原画”“第二原画”“中割”分工流程
      • 原画”在日本传统动画行业中指关键动画或关键帧,有时候也指原画师本人,
      • 东映早期把“第二原画”署名为“动画”,大概在1980年代被明确署名为第二原画。
      • 而“中割”指的是中间帧或补帧,有趣的是,它在传统动画制作流程中通常直接被写作“动画”。
  • 卡尔·齐曼执导的电影长片《毁灭的发明》使用真人实拍+各种动画技术,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维多利亚时代线条版画风格。
    • 一直以来,电影的特效动画都以仿真为主要目的,但该片却反其道而行之。
    • 齐曼的摄制组通过硬质橡胶油漆在真实布景和服装上添加了雕刻式的阴影,演员也被要求以更谨慎的方式表演,从而让所有真实的东西看起来更不真实。
    • 它可以被理解为传统电影时代的“3渲2”“风格化”处理,而手绘动画、剪切动画、木偶动画、微缩模型接景画等各种动画技术都被巧妙地合成。
  • 克莱德·吉诺尼米等执导的迪士尼动画长片《睡美人》Sleeping Beauty)中,
    • 荆棘林场景首次试用了伊沃克斯引入的“静电复印术”(Electrophotography),他改装了一台施乐相机,把动画师的图纸直接转移到赛璐璐上;
      • Carlson C. Electrophotography: US2297691A[P]. 1942-10-06.
    • 最后一部使用手工墨线流程的迪士尼长片
    • 也是首部使用特艺色彩宽屏技术“超级特艺拉马70”(Super Technirama 70)拍摄的动画长片。迪士尼一直坚持为所有动画制作拍摄真人表演参考版,但“九老”之一的米尔特·卡尔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扼杀创造性。当然,迪士尼最终还是拍摄了真人参考片,这一传统至今仍未改变。《睡美人》的制作成本很高,但票房亏损,这一度影响了迪士尼对其动画长片部门的信心。
  • 菲尔·布斯执导的电视动画《加高历险记》(1959-1960)推广了坎布里亚工作室特殊的有限动画技术,极其廉价和快速,大量依赖镜头和静态图像的各种移动,角色几乎没有运动,甚至直接把配音演员的嘴巴插入到静止的角色画面上。
    • 被称为“语音同步”(Syncro-Vox的光学印刷系统由摄影师吉列(Gillette E)在1952年申请专利。
      • Gillette E. Method and means for producing composite talking pictures: US2739505[P]. 1956-03-27.
    • 尽管坎布里亚工作室的省钱技术在当时引起一些批评,但后来它被当成了一种有趣的形式,经常被喜剧动画使用。
  • 哈布雷夫妇执导的《月光鸟》成为首部获得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独立动画片
  • 这些在视觉上与迪士尼式好动画截然不同,造型夸张、具有现代图形美学和“实验感”的动画,一般被称为“风格化动画”“实验动画”“艺术动画”“学院派动画”,并催生了一系列与“流水线”动画不一样的、有趣或特别的动画技术,但它们多数难以量产,暂时局限于动画短片领域。
  • 钱家骏执导的中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片《一幅僮锦》上映,它基本上还是一部典型的传统赛璐璐手绘动画,但背景引入了中国水墨画的构图美学和绘画技巧。
  • 有史以来播出剧集最多的德国电视动画连续剧《小睡魔》开始上映,这部已超2万集的木偶动画至今仍在播出,并在20世纪末开始引入数字动画技术。

anianima.com

做动画的·马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