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 视错觉玩具书,感谢你的眼睛有问题,所以看到了我们(动画)~
人类很早就发现了视错觉这一现象,并在一些早期建筑、壁画和绘画中加以利用。 而利用视觉错来制作成动画书的,大概是从19世纪60年代左右,在那一系列利用视觉暂留现象的光学动画玩具风潮中,一起诞生的。 1864: 20世纪中,随着欧普艺术的发展,...
人类很早就发现了视错觉这一现象,并在一些早期建筑、壁画和绘画中加以利用。 而利用视觉错来制作成动画书的,大概是从19世纪60年代左右,在那一系列利用视觉暂留现象的光学动画玩具风潮中,一起诞生的。 1864: 20世纪中,随着欧普艺术的发展,...
光栅屏动画,是一种利用光栅屏障,让隔行扫描的静态图像产生动画错觉的技术。 其起源可追溯至16世纪末,一种画在三角棱柱凹凸画板上的变形画(梯形画),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会看到两幅图像来回变换。 不晚于19世纪,还出现了一种利用直立的薄片作...
#1.2.2 古代木偶戏和自动偶Strings and Spirits: The Mechanical Arts of Ancient Puppets 2-15世纪,更多有确信的证据的可动偶、自动偶陆续登场。其中一部分负责表演,另外一部分负...
Whispers of the Ancients: When Puppets Breathed Life 和很多先进科技产物一样,可动偶和自动偶的起源也始于幻想,始于人类对于创造生命,甚至掌控生命的渴望。它们在许多地区的古老传说中都有出现,...
19世纪20年代中,关于车轮效应的问题还在研究,一种被称为“奇迹轮”(Thaumatrope)的双面动画转盘出现了。它是基于视觉暂留理论发明的,因此其最初目的是实现双面图像的融合,而非展示一个两帧动画。 1820s 1825: 1827: ...
视觉暂留现象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已被发现,而频闪效应是基于视觉暂留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但它们的现代科学理论构建都发生在19世纪初,由于时间和一些内容上的重合,经常被混为一谈,尤其在讨论电影动画的运动感知时,大多只提及视觉暂留,忽略了频闪效应。 ...
万花筒(Kaleidoscope)是一种光学动画玩具,从底端小孔观看时可看到随机变化的对称图案,如万花盛放且一去难返,让人沉醉流连。它基于镜子的重复反射现象,主要材料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和管子等都是出现了很久的材料,但在18世纪之前,尚未发...
来看看这几位恐怖电影鼻祖们,是如何使用「幻影魔法」唤醒幽灵的?他门用动态影像技术改写的,不只是鬼怪传说! 幻影秀(Phantasmagoria):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一种以恐怖、鬼怪为主题,被称为“幻影秀”表演。发明家罗伯逊(Robert...
至2010年代,人类文明已准备好构建所谓的“全数字时代”。互联网开始成为一个普通名词,因为它已经被大多数人熟悉,个人电脑成为很多人的消费级娱乐设备,4G技术的发展为智能手机铺平了道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智能移动设备,彻底占领了传统媒体...
1990年代,电影、电视、游戏机等娱乐设备在全球的多数地区都已普及,计算机从昂贵的专业工具发展为普通人也可承担的消费级设备,万维网的诞生和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为动画带来了全新的表演舞台。人类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传统媒体...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Re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Animation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人类文明的演进再次敦促数字动画技术继续拓展。互联网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
先把有趣的故事记录着……等2030之后再回头看看(希望我和我的网站都还活着,微笑) 2020年 2020年面世的其他重要 软件 / 硬件 / 语言 / 标准 ◾ PlayStation 5◾ Xbox系列X◾ Xbox系列S ◾ 索尼和微软...
电影机的前身是幻灯机,而幻灯机的诞生又依赖于多项人类科技文明的积累:如小孔成像、暗箱投影、反光镜、透光镜、制作技艺、研磨技术、人造光源等等……它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Before 前5世纪 前5世纪-前3世纪 前4-3世纪,中国恰逢思想和文...
11世纪,人类对于光学的研究开始进入“现代”阶段,各种利用光学现象的秘密“把戏”逐渐被揭开神秘面纱,当光线被赋予几何的秩序,先驱学者们终于看到了自然法则的精密齿轮,这场静默的革命,让光的轨迹从神谕的隐喻化作可丈量的诗行,为后世铺就了一条用理...
走马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利用烛火的热气带动叶轮旋转的灯笼,而烛光同时把灯笼内部的纸偶、绘画或任何合适的小物件,投影在外部的薄纸,或室内墙壁上,便投影出了“动画”,成为 前3世纪 7-10世纪 10世纪 宋代终于明确出现关于走马灯的记录。...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它在多个古老的文化中都有记录,但基本集中在亚洲。需要说明的是,皮影戏因符合可动关节、可被操控、可用于角色扮演表演等特征,也被归类为木偶的一种。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还有影子戏、灯影戏、活灯影、阳窗纸影...
罗马诗人和哲学家卢克莱修(Lucretius,前99-前55)的《物性论》(De rerum natura)中有一段描写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动画“似动”原理的文字描述: “当第一个图像灭亡,然后第二个图像生成另外一个动作时,前者看起来似乎改变...
“小孔成像”是投影和摄影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它事实上可发生在任何有小孔的洞穴、树洞、帐篷、石室等人类可能进入的地方,室内也不需要绝对黑暗,只需要室外亮度和室内有显著差异即可,因此有很多机会被人类发现,问题只是这种现象有没有被利用,以及如何利...
稀有秀(Raree show),也称窥视秀(peep show),是一种通过一个小孔或放大镜观看图片或物体(或两者结合),通常由流动表演者提供的街头流行娱乐形式。 15世纪 18世纪 在20世纪之前,窥视秀是人们最喜欢的大众娱乐之一。20世...
#6.1.1 影视特效的积极拥抱 1980年代的数字动画技术,既昂贵,又稚嫩。幸运的是,在影视特效行业,依然有不少勇者愿意一马当先,积极尝试。 #6.1.2 传统动画的小心试探 尽管这个年代见证了数字动画技术对模拟传统动画效果的努力,但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