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背后,那些为动画技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认真记录。

#1.3.2 皮影、手影、人影戏

本文于 2025-03-22 00:57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正在搬运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稍后补更,搬运完成后将启动新内容增补,期间内容变动可能频繁,请谅解并耐心等待!

皮影戏
可能是人类最早在“屏幕”上看到的“会动的画”。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它在多个古老的文化中都有记录,但基本集中在亚洲。需要说明的是,皮影戏因符合可动关节、可被操控、可用于角色扮演表演等特征,也被归类为木偶的一种。

皮影戏还有影子戏、灯影戏、活灯影、阳窗纸影、沙窗影、驴皮影、牛皮影、皮猴戏、皮腔影、老皮影、皮囝囝、道情影、福影、蒲团影、老腔影、流口影等不同种类的称呼。

手影戏人影戏的原理相似,都是由真人直接操作,实时“投影”的动画,只是操作对象从人造可动偶变成自己的身体。前者利用双手和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拟各种事物,在任何有合适光源和较平坦投影区域的地方都可以表演,后者多指真人演员在灯幕后表演真人影戏,轮廓化后的影像为观众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便于使用一些“戏法”。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前202年-220年)的传说

《汉书·外戚传》记载:“上(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直接指出“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

另有说法认为影戏起源于唐代(618年-907年)佛教活动,孙楷第指出佛教俗讲有配图像,初为平面,后改纸人、皮人,以线牵引,成为影戏。此外民间亦有许多关于影戏源于佛教的传说,学者康保成认为剪纸和皮影是源于巫术的一对兄弟,影戏在佛教的催化下,到中唐时期成熟为一种艺术,并举例《太平广记》《灯影》《两头纤纤》等唐宋文学作品作证。

“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太平广记》(李昉、扈蒙、李穆等,978年)

“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灯影》(元稹,779年-831年)

“两头纤纤八字眉,半白半黑灯影帷。膈膈膊膊晓禽飞,磊磊落落秋果垂。”——《两头纤纤》(王建,唐)

  • 参考文献:
  • 孙楷第. 傀儡戏考原[M].上海: 上杂出版社,1952:62-64.
  • 康保成.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2-3.

印度皮影戏:也相传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内容多数为宗教故事,但不同地区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半透明的皮质皮影是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典型,而不透明皮影是喀拉拉邦和奥里萨邦的典型。

印度尼西亚“哇扬皮影,相传可追溯至1世纪,更可信记录来自8世纪,其皮影造型和使用材料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

  • 参考文献:
  • 邦纳福伊(Bonnefoy Y). 亚洲神话[M].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3:162.

南宋僧人释惠明(?-约954-960间)的《手影戏》:“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中国皮影戏在宋代出现明确记录,南宋《都城纪胜·瓦舍众艺伎》(耐得翁,1235)记载:“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魏力群、薛海平等学者指出,北宋都城是我国皮影戏最早的繁盛之地,也是后来各地皮影戏的发端之地。

  • 参考文献:
  • 魏力群. 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3):120-125.
  • 薛海萍. 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1):169-170.

中国手影戏的明确记录也源于《都城纪胜·瓦舍众艺伎》,被归类为“杂手艺”中的一种。

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约1290)提及“大影戏”被认为是真人影戏的最早记录,但也有学者认为描述的是大型皮影戏。

地处亚欧交界的土耳其,大概在14世纪也出现了皮影表演。

17世纪末,据说有几位意大利表演者在德国、法国和英国演出过皮影戏,但无实证。

1770年代,法国艺人弗朗索瓦·塞拉芬可能是最早将皮影戏带入法国的人,他在凡尔赛创建了一个皮影剧院,很快便大受欢迎并进入宫廷。虽然他把自己的表演称为“中国皮影”,但他没有使用中国皮影的长杆操控方式,而是引入机械装置来让皮影进行半自动表演,为隐藏机械结构,皮影改用不透明的材料制作,观众会从屏幕中看到类似于“剪影动画”的效果。塞拉芬的“机械皮影”技术,在后来出现的“机械剧院”“幻影秀”和“木偶幻灯片”中都有使用。

手影戏人影戏可能都是从中国传往世界的,具体时间难考,19世纪,手影戏和人影戏在欧洲成为一种流行娱乐,法国艺人费利西安·特雷维是当时手影戏表演的代表人物。

1842:日本浮世绘艺术家歌川広重(1797 – 12 October 1858)发表过一些关于人影戏和手影戏的作品,至少说明这类表演在19世纪已在日本流行。

1880年代:亨利·里维埃开始在巴黎著名的黑猫夜总会表演皮影戏,他搭建了一种三层式的皮影舞台,皮影由玻璃板支撑,使不同距离的皮影呈现从黑到灰的渐变,配合大小比例上的变化,创造了一种透视的错觉,后陆续开发出更复杂的颜色、声音和运动效果。但随着电影的发展,皮影戏逐渐被取代了。

与皮影戏命途相近,手影戏人影戏也被电影挤出了大众视野。

20世纪末,手影戏又重新兴起,配合口技、相声、脱口秀或配乐等一起表演。此外,一种结合手影、皮影、各种纸偶和立体木偶的“影偶戏”如今也活跃于艺术舞台。

皮影一直被认为与动画近缘,虽然在我看来它根本就是一种动画。
它们都是一种通过拟动而拟生的技术,只是后者可以表现更复杂的内容;皮影戏艺人和动画师在幕后的需要进行的工作几乎如出一辙,只是前者需要现场表演,后者可以通过录制、编辑,然后重复播放;都擅长表现奇幻内容,也可用于讲述时事。
而认为皮影不是动画的人,无非是认为皮影是实际上的移动,而不是基于序列图的幻动,但幻动真的是动画的核心吗?

况且,
实际的运动和幻觉的运动,
事实上都被大脑理解成“运动”。

本站内容支持知识共享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CC BY-NC-SA(即署名+非商业+相同方式共享)

转载署名样式:
文章名称:《#1.3.2 皮影、手影、人影戏》
文章链接:anianima.com,遵循CC BY-NC-SA协议。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anianima.com

做动画的·马

版权声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