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泛指所有模拟某种生物,可用于象征或表演的人造物,其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开始创造可移动的便携艺术品之时。关于偶的历史十分漫长,本节主要讲述那些可动的、可被操控用于表演的各种“可动偶”和基于机械原理可自动运作的“自动偶”。
它们是人造的、通过拟动而拟生的,象征有生命甚至被尝试赋予灵魂的艺术,而这一切,都符合动画的核心特质。不仅如此,它们还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都从工艺发明走向娱乐表演,成为可观赏、可复制、可传播、可交易的新艺术商品。在电影动画诞生之前,可动偶和自动偶早已成为众多机械动画中的一员,在屏幕之外演绎着它们的动画。
#1.2.1 传说中的可动偶或自动偶
和很多先进科技产物一样,可动偶和自动偶的起源也始于幻想,始于人类对于创造生命,甚至掌控生命的渴望。它们在许多地区的古老传说中都有出现,很可能是在不同地方分别起源的,毕竟“拟生”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第一个可移动的偶大概率来自原始时代,古人从不可移动的岩刻艺术,发展到制作可移动艺术品之时,至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些可移动的偶表演偶戏,可能难以考究。因此,这里有很多传说……
before前5世纪
- 犹太传说提及所罗门王(约前10世纪)设计了一个有自动机械动物的宝座,当他登上宝座时,动物会欢呼,金牛和金狮会各伸出一只脚让他扶着,坐下后,鹰会把皇冠戴在他的头上,鸽子会给他带来卷轴。
- 《列子·汤问》(前5-4世纪)提到,周穆王出游之时(约前10世纪)见到了能歌善舞的机器人偶,五脏俱全和真的一样,拆解后可再组装,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自动偶的传说。
- 古希腊神话中有也有一些关于自动偶的内容,其中多数与火神赫菲斯托斯有关,包括会喷火的马、青铜巨鹰、会唱歌的黄金少女、金银看门狗、巨型青铜机器人等。在代达罗斯的故事里,他制作了会飞的翅膀、会移动的雕像和会发声的雕像等。约前9-8世纪,术语“自动机”(αυτόματα)多次出现在荷马的作品中,用来描述机器像生物一样依靠内部能量自行运动,该术语在欧洲一直被使用。
前5世纪
-
前5世纪的机械鸟?鸟的拟生or飞行梦
约公元前5世纪,中国和希腊智者都对“机械鸟”产生了兴趣。 相传墨子和鲁班都制作过会飞的鸟,但鉴于古人也称风筝为“鸢”,他们所做的也可能是某种鸟形风筝。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 《韩… more →
约前3世纪:
- 中国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有说起源于皮影戏,有说来自春秋之后木俑的演变,也有记载说始于汉末,具体难考。
- 平成木偶一说:传说在汉高祖与匈奴的平成之战(前201年-前200年)中,丞相陈平获知统军将领阏氏善妒,命人制作了一个会跳舞的人偶,刺激阏氏退兵解围。但《史书》记载的只有“其计秘,世莫得闻”。事实如何如今已无从考究。
- 汉末嘉会一说:《通典》(杜佑,801)中记载:“窟〈石壘〉子,亦曰魁〈石壘〉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也,汉末始用之於嘉会。北齐后主高纬尤所好。高丽之国亦有之。今闾市盛行焉。”(东汉末年,大概是在184年-220年期间)
- 汉墓出土木偶:出土过全身机关为卯榫接合、高193厘米的大型木偶,和一些仅手部可动的木俑。
- 参考文献:
- 杨琪琪. (2018). 走出汉墓的莱西大木偶. 青岛日报琴岛周刊2018年12月24日第10版.
- 参考文献:
- 印度一种被称为“凯斯普特丽”(Kathputli)的提线木偶相传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多数由一根线控制,头部由木头制作,身体用鲜艳的布片和衣服覆盖,它们一直流传至今,是如今拉贾斯坦邦的旅游特色。
- 活跃于古希腊亚历山大著名工程师和发明家克特西比乌斯(Κτησίβιος,约前3世纪中叶)建造了很多水力自动机,还被认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布谷鸟钟”。而木偶在古希腊已被用于戏剧表演,希腊语中“偶”一词的原意是“用绳子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描述过用绳子拉偶的头、手等部位,由此判断应是一种提线偶。
1世纪:
- 活跃于亚历山大港的数学家和工程师海伦也被指擅长设计自动机,使用机械或气动等方式。
- 东汉的张衡(78-139)发明的地动仪也体现了以偶拟生的意图,设备周边由8条金龙和8只蟾蜍装饰,在受到震动影响时将激活相关机构,使金龙“吐珠”落入蟾蜍口中。
#1.2.2 古代木偶戏和自动偶
3-6世纪
- 三国时期诸葛亮(181-234)的“木牛流马”一直被相信是一种可以运输的、可能模拟了牛、马外形的工具,但没有留下任何图样资料,仅能从有限记载中得知木牛和流马是两款不同的自动偶。
- 曹魏发明家马均(约3世纪中叶),被认为制造了一台指南车,上面有一个可能是利用轮差保持方向的指路小木人,以及其著名的“水转百戏图”,利用水力驱动木偶表演乐舞。
- “记里鼓车”(也称大章车或记里车)是中国古代帝王出行必备的仪车之一,相传由东汉的张衡发明,但真实性目前无考。约3世纪后期晋惠帝太傅崔豹撰写的《古今注》提供了已知最早关于记里鼓车上负责击鼓记里的小木人文献资料:“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
- 《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南北朝时期机械大师祖冲之(429-500)也造出过木牛流马。
7-10世纪
7-8世纪:
- 唐朝张骛(7-8世纪)的《朝野佥载》有一些关于自动偶的记载,涵盖私人服务、公开表演和生产辅助3个方面。有说洛州殷文亮“性巧好酒,刻木为人,衣以缯彩,酌酒行觞,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应节” 。又说杭州大匠杨务廉制作了“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的机器人,“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矣” 。这可能是第一个通过戏剧表演赚钱的自动偶。如今,类似功能的自动偶在印度一些集会上还可看到,但无法确定两者之间有否关联。再说柳州史王据,研制过一个可“沉于水中,取鱼引首而出”的机器人,它可能类似于现在的诱捕笼,通过鱼咬诱饵触发后续机制,是一款用于生产辅助的自动偶。
9世纪:
- 有趣的是,唐末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傀儡子》(约894年)又提及了关于汉高祖平城之战传说,解困的美女明确描述为“木偶人”,且指明“后乐家翻为戏”。虽然这段记载尚不能作为陈平利用过自动偶的证据,但它确实证明了木偶戏在唐代已经流行。
8-10世纪:
- 相传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蒙和穆克塔迪尔一世的宫殿中各有一棵金银树,树枝上有会唱歌的机械小鸟。
- 据克雷莫纳主教刘特普兰描述,他在拜占庭皇帝狄奥斐卢斯的宫殿看到一种机械狮子,用尾巴敲打地面,张开嘴,舌头颤抖地咆哮;也有一棵镀金青铜树,树枝上满是会鸣叫的青铜鸟。
- 参考文献:Linda S. 人间天堂:拜占庭的艺术与教会[M]. 匹兹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30.
宋代(10-13世纪):
- 木偶戏在宋代(960-1279)仍称“傀儡戏”,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瓦舍众伎》(1235)介绍了当时主要木偶类型:
- “悬丝傀儡”是一种提线木偶,自汉唐有之;
- “杖头傀儡”依靠木杖支撑和操控;
- “水傀儡”也被称为水饰,在水上表演,会使用到机关,同时也由人手操纵;
- “肉傀儡”仅“以小儿后生辈为之”为描述,可能是指由小孩直接扮演傀儡。
- 中国木偶戏可能于宋代传往邻近地区:
- 韩国木偶戏可追溯至约10世纪,从词源上看与傀儡有关;
- 越南水木偶戏可追溯至11世纪越南北部;
- 日本木偶戏可追溯至12世纪,当时其木偶表演者也称“傀儡师”,以挂在脖子上的盒子为舞台,一边讲故事(或唱歌)一边操纵木偶。(见下图)
10世纪后期:
- 张思训(947-1017)发明的“太平浑仪”(980年制成)安装了报时木偶。太平浑仪也被誉为世界第一台自动天象仪。
- 《宋史·天文志》(1346)记载:“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
11-12世纪
约11世纪
- 帕拉玛拉国王博亚在其关于古典印度建筑的著作《人类住宅建筑师》(约11世纪)中讲述了一些机械蜜蜂、机械鸟、人形喷泉、可执行简单工作或表演的人偶等自动机。
11世纪末:
- 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苏颂(1020-1101)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1086-1092),在5层报时平台上安装了162个报时木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评价其控制仪象台运转的擒纵系统是现代机械钟表的先驱,早于欧洲百年。
- 参考资料:
- 苏颂《新仪象法要》(约1094-1096)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四、五卷
- 李约瑟《中国的天文钟》(Chinese Astronomical Clocks)
- 参考资料:
约12世纪:
- 宋代画家苏汉臣(1094-1172)的《侲童傀儡图》,以及另一幅宋代佚名的《婴戏图》,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宋代儿童玩傀儡戏的场景。


13世纪
13世纪初:
- 阿拉伯博学家、发明家伊斯梅尔·阿尔-加扎利在其《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描述了很多台自动机,大部分都兼具戏剧性表演功能,且对其机械结构有较清楚的描绘。(见下图)
1276:
-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制作了一台著名的漏水计时器“大明殿灯漏”,并安装于元大都大明殿,其中包括通过多级漏壶调节水流速度,驱动齿轮与凸轮机构,实现复杂动作的木制自动偶进行报时表演。
- 第二层:东南西北四方位布置龙、虎、鸟、龟四兽木雕,每刻(15分钟)跳跃鸣铙报刻。
- 第三层:外环刻百刻(古代将一昼夜分为100刻),内环排列十二时辰木人,执时辰牌报时;另有木人手指刻数,精确指示时间。
- 底层:四角设钟、鼓、钲、铙四种乐器木人,按刻数鸣响(一刻钟、二刻鼓、三刻钲、四刻铙),初正时辰亦鸣乐报时。
- 可惜原物已失传
- 阿图瓦伯爵罗伯特二世在赫斯丁建造了以自动偶闻名的公园,后来被英国士兵摧毁。
14世纪
1343:
- 《宋史·舆服志》(1343)详细记载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的构造。
14世纪中:
- 欧洲的大型时钟也开始出现自动偶表演,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钟(三王钟)可能是最早的案例,整高约18米,最初包括一组表演的三位国王向圣母和基督鞠躬的自动偶装置,和一只可以拍打翅膀、张嘴鸣叫的公鸡自动偶,它成为现存最古老的自动机械偶(见下图)。
约1360:
- 明初书法家詹希元的“五轮沙漏”上也包括两个报时小木人,一个可击鼓,另一可鸣钲,其具体结构无图样资料,但可推测该设备至少利用了沙漏作动力,通过多组齿轮和杠杆等机械结构驱动时刻盘和小木人运动,在当时来说十分复杂。
- 动力方面首次以沙代水,突破季节限制,解决水漏冬季冻结问题。




15世纪
15世纪初:
- 意大利工程师约翰内斯·丰塔纳在他的《战争器械之书》中描绘了骆驼木偶、火巫女、发条骷颅、机械鬼神等多个自动偶,但只是粗略地描绘了外观和功能(见后图)。
- 很多教堂都出现了自动偶,贵族们的宴会中也以自动偶为乐。
- 博克斯利修道院的基督像自动偶“恩典十字架”,其手脚和眼球都可动,能做出点头、翻白眼、开心或不开心的表情。
- 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举办的“野鸡盛宴”相传展示了多台表演型的自动机。
15世纪末:
- 达·芬奇的手稿中也涉及不少自动偶,其中最著名的是1495年在米兰宫廷庆典中展示的机械骑士,和1515年赠送给国王的机械狮子。
图1-17:《西厢记》插图本中描绘的木偶戏场景(闵齐伋,明末);






#1.2.3 可动偶的个性化和戏剧化
人们为什么喜欢看可动偶表演?
因为大家都知道它们不是真的,却又似真的。
16世纪
更多证据确凿甚至幸存至今的自动偶出现了,中欧地区金匠制造的自动偶多由发条驱动,人们对这些新奇玩意十分着迷,尤其在皇宫贵族和富豪圈子中。
- 史密森学会收藏了一个至今仍可运作的僧侣自动偶,高约38厘米,可以行走、点头、翻眼、嘴巴开合、祈祷,甚至亲吻十字架,据说由著名钟表师胡安娜·都灵在1560年左右制作。
-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德国著名自动偶制造者汉斯·斯洛特海姆制作的一艘自动机械船,船上的自动偶根据各自的角色运动,表演一个小型会议和庆典情景,还有配音和烟雾效果。
- 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个托里亚诺的弹奏者自动偶。
17世纪
- 日本出现一种被称为“人形净琉璃”的木偶戏,其特色之一是木偶操纵者会和木偶一起同台表演,且主角木偶会由3位木偶师协同操纵,以表现更丰富的动作。
- 印度尼西亚的“哇扬木偶剧”据说也始于17世纪,其木偶十分精致,多带有精灵般神秘色彩,人类角色的木偶表情夸张,流传至今。
- 欧洲的钟表匠成为制作自动偶的主力,自动偶开始成为常见商品。
- 法国工程师萨洛蒙·高斯(Caus S)制作了一系列由水力驱动的自动偶,包括各种动物甚至复杂场景。
- Caus S. 运动力的原因 [M/OL]. 法兰克福: 简·诺顿,1615. [2022-6-30]. https://doi.org/10.5479/sil.375615.39088008194136.
- 德国博学者阿塔纳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在其《世界博物馆》上发表了带有自动偶的液压风琴插图,通过机械控制自动与音乐匹配进行表演。(见下图)
- Kircher A. 世界博物馆[M]. 罗马:科尔贝莱蒂,1650:343-347.
- 日本匠人也开始使用发条、齿轮和凸轮等技术制作机械偶,最初是贵胄们的豪华玩具,后来逐渐普及至民间节日庙会。
- 约1620s,出现了安装在祭祀花车上的自动偶人偶并流行至今。
- 1662年,日本武田家族在大阪开设了自动偶剧院,持续经营约百年。




(竹原春朝斋,约1796-1798)
18世纪
18世纪,一些技艺超凡的钟表匠开始关注更复杂的自动偶仿生技术。
1737:
- 法国发明家雅克·沃康松创造了他的第一个自动偶“横笛演奏者”,其比例和真人相近,能模仿人类吹笛子是所有必要的动作,嘴部能模拟吹气,还可更换其他笛子吹奏。
- 随后他创造了由镀金铜制成,能吃、能喝、能叫、能涉水,还能“消化”的机器鸭,鸭子的腹部是开放式设计的,观众可以看到里面的机械结构和运作。
- 沃康松的作品显然比同期其他自动机更复杂和精密,值得注意的是,他差一点便在1745年为世界带来第一台基于打孔卡编程的自动纺织机,但因受到纺织工的反对而未能实践。
1766:
- 比利时钟表商约翰·梅林和英国珠宝商、金匠詹姆斯·考克斯制造了一台幸存至今的银天鹅自动偶,约32秒的觅食表演在音乐伴奏中运作,现藏于英国鲍斯博物馆。



1768-1774年间:
- 瑞士著名钟表匠德罗兹父子和其员工创造了3款著名的自动偶产品,会在纸上写字的“作家”,能演奏音乐的“音乐家”和能画画的“绘图师”,这些自动偶不仅手部能进行精细动作,眼睛和头还有配套表情,它们合共生产了近万件,其中一些历经岁月幸存至今。
1769:
- 匈牙利发明家沃尔夫冈·肯佩伦创造了一个能对弈的自动机“土耳其机器人”(Mechanical Turk),虽然对弈这一行为事实上是由一位躲在棋盘桌子里个字矮小的真人操作的,但这体现了人类对自动机拟生能力的期待。
1780年代初:
- 法国神职人员兼发明家阿贝·米可制作了一对“对话”自动偶头像,声音是通过机械模拟的,虽不完美,但却是重要的进步。
约1784:
- 德国钟表匠皮埃尔·金青和木匠大卫·伦琴制造了一个幸存至今的精美自动偶“扬琴演奏者”,在演奏时头部和眼睛也有动作。
1791:
- 匈牙利工程师沃尔夫冈·肯佩兰在其《说话的机制》中详细描绘了他设计的发声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见下图)


图片来源:网络


1796:
- 相传日本发明家饭冢伊贺七制作了能去指定地点购物和可在桌面为客人运送茶杯的自动偶,但没有实物留存。1796年细川半藏撰写的《机巧图汇》也涉及多款自动偶,包括运茶童子、品玉人形、鼓笛儿童等。
- 印度的提普苏丹为表达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仇恨,命人制作了后来被称为“提普的老虎”(Tipu’s Tiger)自动偶,一只老虎在攻击一个欧洲士兵,配有模拟老虎和人哀嚎的发声装置,还有一台小型管风琴,但它在1799年被掳走,成为英国博物馆的展品。
18世纪后期:
- 缅甸出现一种复杂的提线木偶表演,每个木偶有18-19根控制线,由一个木偶师操。
- 而随着木偶剧的流行,欧洲一些原创的木偶“角色”开始拥有“粉丝”,成为后来卡通明星的雏形。
- 参考文献:René H. 玩具的故事[M]. 巴黎: 阿歇特书店, 1902: 219.


图片来源: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館


19世纪
在启蒙时代的影响下,意大利提线木偶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复杂的木偶剧在贵族圈子里很受欢迎,尤其是在威尼斯。一种被称为“西西里木偶剧”的木偶戏在意大利兴起,以强烈的表现力而闻名,舞台多数布置成剧院效果,20世纪后期逐渐被别的娱乐取代。
1808-1840年间:
- 瑞士机械师亨利·梅拉德特和其兄弟在1808-1840年间创造了一系列带有小型舞台场景,会“回答”问题的魔术师自动偶装置。
约1845:
- 法国魔术师让·罗伯特-胡丁开始创造为舞台表演而生的自动偶,通过踏板的“开关”,让它们与真人演员一起进行“交互式”表演。胡丁的表演为自动偶赋予更多的“人性”,且成功迷惑了很多观众。
- 胡丁的剧院后来卖给了特效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成为其电影魔法的重要基础。
1879:
- 另一位法国魔术师皮埃尔·史蒂文纳德制作了一些更微型,但复杂自动偶,其代表作“魔术师”在187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表演,可执行杯子盖小球、金蛋孵小鸟、拳击等时长约10分钟的表演,据说其小型自动偶的技艺是当代最出色的。
- 参考文献:Fleischer H, Thurow K. 分析测量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概念和应用[M]. 霍博肯: 约翰威立出版社, 2017: 10.
图1-24:胡丁和自动偶合作表演魔术(胡丁,1868)

图片来源:网络©公有领域

图片来源:MARC-ARTHUR KOHN


图片来源:MARC-ARTHUR KOHN

图片来源:MARC-ARTHUR KOHN

19世纪中后期:
自动偶和新生的、基于似动效应的序列帧动画玩具分享着“赋予生命”的概念,还与皮影偶、机械剧院等机械动画技术结合,带来了“机械自动画”。
20世纪
各种“偶”本身,也成为电影动画技术中的一分子,定格动画把所有可动偶纳入旗下,成为“定格动画偶”,电影特效动画催生了现代的“电子动画偶”(animatronics),数字动画技术创造了“数字偶”,不仅把各种各样的传统偶搬上动画的舞台,甚至尝试创造足以乱真的人造生命。

(Gaston DECAMPS,法国,约1914)
图片来源:MARC-ARTHUR KOHN

(Gaston DECAMPS,法国,约1914)
图片来源:MARC-ARTHUR KOHN
总之,从石器时代至今,各种关于创造偶、操控偶的技术,始终占据着动画技术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