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 2025-04-25 04:13 更新,本站内容基于《屏幕背后——那些被遗忘的动画技术发展史》一书制作,目前正在搬运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稍后补更,搬运完成后将启动新内容增补,期间内容变动可能频繁,请谅解并耐心等待!
那些风靡一时的光学动画玩具已经消退,那些窥视秀盒子里精美的动画也基本被人们遗忘了,木偶只是孩子喜欢的玩具,自动偶开始成为博物馆里的摆设,电影几乎成了动画的唯一舞台,在电影院的屏幕上卖力表演。当动画接受了电影的制作、发行和评价体系时,它便进入了电影的框架,尽管这一概念在近年受到质疑,但在20世纪前半叶,动画确实被当作电影的一种,或者说它承载了电影文化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动画工作室更加关注“流程”“分工”“架构”等问题,越来越多不同的动画“职位”诞生。尽管传统手绘动画本质上也是一种定格动画,但在第一个好莱坞黄金时代,用于真人电影特效的定格动画和传统手绘动画基本上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行业。
1930:
- 约翰·安德森(John Murray Anderson)和华特·兰茨(Walter Lantz)执导了真人实拍和传统手绘动画结合的电影长片《爵士之王》(King of Jazz),该片采用了特艺色彩技术,并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色彩技术更合适制作动画片,因为动画在拍摄和放映时,对胶片的色彩还原度和图像对齐度要求都更低。
- 《胡扯》是伊沃克斯离开迪士尼之后制作的首部动画片,也是现存首部有声、彩色动画短片,使用被称为“哈里斯色彩”的双色色彩技术,但可能只在英国发行了彩色版。
- 弗拉季斯拉夫·斯塔列维奇(Владисла́в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таре́вич/Władysław Starewicz/Ladislas Starevich,1882-1965)的首部定格动画长片《狐狸的故事》(Le Roman de Renard)完成主要制作,但因严重的配乐问题需重新制作,直到1937年才在柏林首映,它也是法国首部动画长片。
- 斯塔列维奇使用内置可动骨架的木偶模型,逐帧拍摄,耗时多年完成,共动用 75个模型,拍摄 27.3万个动作。
- 在狐狸奔跑场景中,斯塔列维奇通过同步移动模型与摄影机,并调整布景角度,创造出更复杂的运动模糊轨迹。例如狐狸跃过溪流时,毛发和尾巴的飘动通过逐帧微调实现自然模糊。
- 首次在动画中实现复杂镜头运动(如推拉、跟拍)和 动态光影效果,为定格动画树立标杆。
- 拉乌尔·沃尔什执导的《大追踪》是首部使用福克斯电影公司开发的“壮丽70”(Grandeur 70)系统的电影长片。它是宽屏电影早期原型,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影院都买不起70毫米胶卷的放映设备,这部电影虽然收获好评却票房惨淡,类似事件后来被称为“技术超跑”。有趣的是,这种无视当下市场环境和硬件基础,大胆推出超前技术产品的事件,在动画技术发展史上还会出现很多次。

Ladislals et Irène Starewitch © DR

© King of Jazz,1930
1931:
- 曾带来世界上首部动画长片的阿根廷动画先驱克里斯蒂亚尼,又制作了世界上首部有声动画长片《佩卢多波利斯》(Peludópolis),原片和《使徒》一样不幸地因火灾而丢失,仅一段制作特辑幸存至今,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克里斯蒂亚尼特殊的动画制作技术,角色原画逐帧手绘在黑色纸板上,然后逐张剪下来,再和背景画放在一起逐帧拍摄,这可能也是《使徒》的制作方式。
- 沃尔德玛·帕茨执导的《祖库历险记》(Kutsu-Juku seiklusi)在塔林首映,成为爱沙尼亚首部动画短片,从幸存片段看是一步无声黑白传统手绘动画。
- 一种十分特别的小型动画投影玩具“辛尼尼克”(Cine NIC)在西班牙面世。它基本上就是一台可交替投影的两头幻灯机,动画序列图是一条上下排列,图案略有不同的胶带,在整条胶卷如长卷画般平移的同时,上下卷轴的交替投影又可让角色呈现出有趣的两帧循环动画。该系列产品持续生产和销售了40多年。
1932:
- 乔治·帕尔(Pal George Julius)制作了一部香烟跳舞的广告动画,开始探索自己的定格替换木偶技术“木偶通”(Puppetoons),不同于以往利用关节骨架直接移动木偶的拍摄方式,帕尔制作了一系列不同动作的替换木偶(或替换部件),表现出更细致的动作和表情变化。
- 1940年移居美国后为他的替换木偶技术申请了专利
- Pal G. J. MOTION PICTURE: US2327059A[P]. 1943-08-17.
- 因在木偶动画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获1943年奥斯卡荣誉奖。
- 术语“Puppetoons”后来成为使用该类技术的定格木偶动画的统称,但它经常被笼统地翻译为“木偶片”或“木偶动画”。
- 1940年移居美国后为他的替换木偶技术申请了专利
- 贝特霍尔德·巴托施执导的实验动画片《想法》上映,使用了剪影动画大师赖尼格设计的多平面相机以表现复杂的多层叠加和景深效果,融合手绘、剪纸、铰链纸板人偶等多种不同的动画技术,并创新性地使用肥皂来模糊背光图像。
- 赫伯特·卡尔姆斯说服了当时正在制作动画短片《花和树》的迪士尼尝试他们新开发的特艺色彩4代,基于3色减法,可提供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打印速度。他们签订了一份独家合作合同,迪士尼扔掉了已经制作好的部分,重新制作全色电影动画,事实证明迪士尼的选择是对的,《花和树》成为首部商业发行的三色全彩动画片,并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动画短片奖。
- 威廉·克里斯皮内尔和艾伦·冈德芬格开发了基于2色减色的“辛尼色彩”(Cinecolor),可产生鲜艳的红、橙、蓝、棕和肉色,但对其他颜色的表现一般,在冲印时效和价格上都有优势,在1930年代被多部动画片采用。
- 鲁宾·马莫利安执导的《公主艳史》很可能是首部使用变焦镜头的电影,也显著地使用到跟踪镜头、慢动作、快动作等镜头运动技术。
-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制定了所谓“学院比”(奥斯卡比)的35毫米电影胶片格式,比率为(1.375:1),在接下来的20年里,几乎所有35毫米电影胶片都采用了该格式,直到宽屏时代的到来。


1933:
- 大约在制作动画短片《三只小猪》的时候,迪士尼动画开发了他们的“故事板”流程。虽然类似的故事草图在历史中早就出现过,但迪士尼成立了“故事部”,创造了一个新的、有别于动画师的职业“故事板艺术家”,使故事板设计成为动画制作的一个既定流程。在单独的纸上绘制故事场景,然后把它们钉在墙上,再按顺序讲述故事,迪士尼把这一想法归功于动画师韦伯·史密斯,而《三只小猪》制作了迪士尼动画的第一个完整故事板。
- Finch C. 华特·迪士尼的艺术:从米老鼠到魔法王国[M]. 纽约: 哈里·N·艾布拉姆斯公司,1995: 64.
- 该动画也使用了“摄影表”,虽然尚不清楚是谁发明了它,但它在1940年代已成为传统动画制片厂的标配。
- 《三只小猪》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正处于大萧条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业。
- 弗莱舍为其“立体相机”申请专利,这是一种把二维角色合成在三维场景中的技术,背景图像和微缩模型安装在布景转台上,镜头安装在转台前面的滑道上,赛璐璐胶片支架可置于布景之前或布景之中。该设备可理解为多平面相机的一种变体,在“贝蒂”和“大力水手”等弗莱舍工作室著名动画系列中多次使用。
- Fleischer M. ART OF’ MAKING MOTION PICTURE CARTOONS: US2054414A[P]. 1936-09-15.
- 伊沃克斯用一部相机和一辆旧雪佛兰的零件组装了一台临时的多平面相机,用来制作他的动画。或许伊沃克斯真正的乐趣并不是绘画动画,而是研究各类动画技术的问题,他此后一直致力于此。
- 亚历山大·阿雷克塞耶夫和克莱尔·帕克(Parker Claire)制作了首部“针屏动画”短片《荒山之夜》。帕克在次年为其注册专利,他们的针屏由数十万颗可前后移动的“针阵”组成,灯光从侧面照明,动画师通过改变针阵的凹凸获取画面,然后逐帧拍。针阵的操作不是直接抽插,而是通过灯泡、勺子等圆头型的工具整片按压。
- 由于针屏动画的操作技术极度困难,该类动画至今罕见。
- Parker C. PARKE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IMAGES: US2100148A[P]. 1937-11-23.
- 德国著名动画导演奥斯卡·费钦格 (Oskar Fischinger)制作了彩色抽象实验动画《圆圈》(Kreise )。

- 梅里安·库珀等执导的《金刚》(King Kong)以开创性的特效闻名,是特效动画发展史上一座伟岸的里程碑。
- 威利斯·奥布莱恩团队使用复杂的动画偶和定格动画技术,为金刚和众多史前生物赋予让人可信的生命感。
- 为表现丛林的深度和枝叶的交错感,接景画被画在多层玻璃上。
- 影片的合成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由摄影师林伍德·邓恩(Linwood G. Dunn)发明的“邓恩过程”,把光学打印机改进成一种合成设备,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把多个胶卷合成在同一条胶卷上;二是此前提及的“威廉姆斯过程”。
- 此外,特效团队还设计了一种在微缩模型布景中使用背投的方法。




- 福克斯电影公司、弗雷德·杰克曼(Fred Jackman)、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和雷电华公司的西德尼·桑德斯(Sidney Saunders)因开发了合成摄影中的半透明屏幕获第六届奥斯卡技术成就奖。
1934:
- “海斯法典”开始在美国执行,弗莱舍著名动画角色“贝蒂·波普”的消亡通常被认为是该事件的典型案例,为了继续成为可被接纳的卡通明星,菲力克斯猫失去了牙齿,米奇老鼠变成了如今熟悉的模样。动画低龄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符合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所谓“标准化”的动画技术发展。
- 阿瑟·伍兹执导的《广播阅兵1935》是已知首部使用“杜菲色彩”(Dufaycolor)技术的电影长片,它源于路易斯·杜菲1909年发明的一种彩色摄影技术,通过微小色块(点)叠加组合色彩效果。
- 路易吉·克里斯蒂亚尼(Cristiani L)和乔瓦尼·马斯卡里尼((Mascarini G)发明了一种使用分光镜,直接在一张35毫米胶卷上拍摄4幅不同滤色图像的色彩电影系统。
- Mascarini G, Cristiani L. A system of color cinematography: ES136883A1[P]. 1935-05-01.
1935:
- 20世纪前期实验动画代表人物雷恩·莱伊制作的《彩色盒子》成为已知首部公开放映的“画在胶片上的动画”,也被称为“直接动画”,或“没有摄影机的动画”。基本上,任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印染、雕刻、打孔、粘贴异物等,都可能用在这种动画上,胶片可以是空白胶卷或已冲洗的黑色胶卷,这类动画基本上都以运动图形为主。莱伊后来把他的运动图形艺术带出了电影屏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动态雕塑”。
- 万氏兄弟执导了中国首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据当时《良友》杂志的报道,这是一部黑白手绘动画,虽然美术风格受美国动画影响,但也不乏中国民族元素,配音中包括音效模拟。
- 苏联动画师亚历山大·普图什科执导的《新格列佛》是首部大量使用定格木偶动画技术和真人实拍合成的电影长片,也是后来所谓“除了真人演员以外都是动画”的早期代表。
- 田中喜次执导的《辉夜姬》是日本首部使用了微缩模型、定格动画,和多重曝光等多种特效技术的电影长片,由被称为“日本特摄之神”的圆谷(円谷英二)摄影。他创造了术语“特摄”,并醉心研究相关技术,或者你不认识圆谷,但你肯定听说过“哥斯拉”和“奥特曼”,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 雅各布·莱文塔尔和约翰·诺林执导的实验电影短片《声视镜》(Audioscopiks),通过立体电影技术拍摄各种涉及“深度变化”的运动,如飞向观众的棒球,荡千秋的人等,直观地向观众讲述人眼视觉的深度感知这个话题。
- 谢苗·伊万诺夫发明了一种立体电影拍摄和放映系统“自动立体镜”(Autostereoscopic)。其立体影院拥有一个14×19英尺的背投屏幕,使用了50公里长的铜丝制作光栅屏障,1940年底在莫斯科落成,并持续放映了18年立体电影,另有4个立体影院在俄罗斯相继落成。伊万诺夫后来转向研究透镜光栅技术。
- 利奥波德·曼尼斯和利奥波德·戈多斯基推出“柯达克罗姆”色彩技术,把3色感光乳剂和滤光层合成在一张胶片上,1次曝光即可获得3个分色图像。柯达买下了这个技术,推出了16和35毫米版本,并于1938年改进了早期版本加工周期复杂和稳定性低的问题。
- 迪士尼和特艺色彩的独家交易合作失效,全彩3色动画很快便成为了行业标准。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暂时改善和电影色彩技术的进步,电影也开始告别黑白时代。


1936:
- 德国爱克发公司推出“新爱克发色彩”,最初用于制作幻灯片、家庭电影和短片拍摄。1939年推出底片和拷贝胶片,供德国电影业使用。它是柯达克罗姆和特艺色彩的对标产品,同样使用三个不同色敏乳胶组成的三联胶片,但显色过程比柯达的更为简单。后来,虽然色彩胶片技术不断改进,不同品牌和技术的彩色胶片会形成不同的色彩风格,但基本上都只是分层结构和具体化学材料上的变化或改进,直到数码摄影技术出现。
- 因拍摄洪水特效场景导致3人死亡的导演柯蒂兹,在拍摄电影《英烈传》时又因对真实动物的残酷使用而再次卷入舆论漩涡,其主演埃罗尔·弗林联系了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由此掀起了美国电影业关于保护动物的改革。1940年代以后,涉及动物的电影场景必须由动物保护协会的代表监督,符合标准的电影片尾字幕将包含“在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这不仅符合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要求,也促进了相关动画技术的发展。
1937:
- 威廉·加里蒂(William E Garity)在伊沃克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台新型多平面相机,不仅可以模拟包括视差滚动在内的多种镜头运动和景深效果,还提供了新的镜头内特效,如在场景中使用真实的三维模型、实物元素、滤镜、灯光渲染、扭曲变形、反射、流水、闪烁、发光等各种特殊效果。首次使用该设备拍摄的迪士尼动画短片《老磨坊》获得了奥斯卡动画短片奖。
- Garity W. E. Method of producing animated photoplays: US2281033A[P].1942-04-28.
- 戴维·汉德执导的迪士尼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成为世界上首部赛璐璐传统手绘动画长片和首部彩色动画长片,也是所谓“全动画”的经典代表。这部动画的制作花了3年,300多名艺术家和动画师参与制作,巨大的成本一度让该项目被认为是“愚蠢行为”。
- 该片拍摄了真人表演参考片,部分场景使用了转描技术,也使用了新开发的多平面相机拍摄。
- 着墨师海伦·奥格因为白雪公主使用一种特别的腮红着色技术而著名,这种技术后来随奥格的离职而消失。
- 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迪士尼尝试引入所谓正统艺术课程,培训他们的“野生”动画师,内容从人体解刨和运动,发展到动物解刨、动作分析、表演等,还鼓励员工们去看各种电影,虽然老师和学生都不精通对方的手艺,但双方的热情最终推进了这一项目。迪士尼的每一步努力,都指向其写实主义的动画思维,角色像真人一样流畅运动,镜头像电影一样有立体运动,场景像真实一样有层次和深度,注重动画的戏剧性体验,同步的声音和更真实的色彩,这一切后来成就了所谓的“迪士尼式好动画”,但也为动画套上了电影的框架。
- 大约在这个时候,迪士尼动画引入一种针对逐帧动画摄影的“连续曝光”技术,由此摆脱“特艺色彩”那台巨型的3带摄影机,轻便的色彩电影摄影机采用此前在真人拍摄中实验失败的滤光轮技术,它的缺陷对动画拍摄来说毫无影响。
- 随着《大力水手》的流行,弗莱舍工作室的快速发展积压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引发了长达5个月,动画行业(也是电影行业)的第一次大罢工事件,连同该工作室的动画片也被抵制。
- 荻野茂二和大藤信郎制作了一部介绍当时日本彩色赛璐璐动画制作过程和设备材料的纪录片《色彩动画的制作》,为后来的动画史研究者提供了真贵视频资料。
- 刚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的万氏兄弟制作了动画短片《满江红》,使用中国写意水墨画风格作背景,人物角色动画也使用了当时较少见的粗线条绘制,以营造一种“豪迈”感。


图4-30:《满江红》(中国电影制片厂,1937)
1938:
- 越来越多的动画制片厂崛起,它们需要大量补帧、绘线和着色工作人员,这些普通动画师的收入实际上十分低廉,也很容易受到不公正对待,在经历范博伦和弗莱舍工作室的抗议事件之后,“屏幕漫画家协会”在美国洛杉矶成立,代表工人处理和美国主要动画工作室之间的问题。
- 随着电影特效的发展,奥斯卡奖开始颁发“最佳特效奖”,亨利·哈撒韦执导的《北方之子》成为第一个奥斯卡最佳特效获奖者,在1963年之前,该奖项同时包括视觉效果和声音效果两个方面。
1939:
- 维克多·弗莱明执导的《绿野仙踪》用旋转的薄纱布、软管喷洒泥土等方法,制作了早期的龙卷风特效,尽管如今看来有点简陋。特殊化妆造成了一位演员的嘴巴周边留下了永久的皱纹。
- 各种传统特效技术对演员带来的危险和伤害仍不断发生,而可解决这些问题的新一代动画技术,正在科学实验室里孕育。
- 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NFB)成立,是第一所由国家政府设立的影视机构,负责制作和发行纪录片、动画、网络纪录片和另类电视剧。它鼓励自由探索各种“非常规”的动画类型和技术创新,也成为一些非主流动画的保育者。其最初出发点是避免与美国动画行业直接竞争,但后来也制作常规动画。
- 1930年代后期,沃尔特·兰茨制作、华纳兄弟卡通等很多主要的动画制片厂都已引入“故事板”流程。
- 1940年代,故事板在真人电影制作中也流行起来,最终成为各类动画、电影、戏剧、动画广告等动态视觉艺术制作的标准流程之一。
- 故事板设计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可随项目变化而更改,甚至长期处于一个活动文件状态。其格式至今也没有什么统一规范,每个工作室可以有自己的习惯。常见的故事板都是手绘的,但事实上它对制作技术没有限制,后来还逐渐发展出 “动态分镜”、“布局”(LAYOUT)、“三维布局”和“预视觉”(PV)等进一步细分流程。
1940年代,美国动画制作进入“工厂”时代,大批廉价密集劳动力负责清稿、补帧、描线、着色等工作,不同等级的动画制作人员收入差距很大。
1940:
- 大型机械动画设备陆续面世,一款改装的大型多平面相机被用于拍摄本·夏普斯汀等执导的迪士尼动画长片《匹诺曹》(1940),技术人员在地面上铺设轨道,以允许更大面积的素材移动,及一些更复杂的镜头运动。
- 动画片制作期间,乔·格兰特成立了一个模型部门,负责制作动画的三维粘土模型,以便艺术家从不同角度观察角色的造型。随后动画师索性直接采用定格动画方式拍摄了马车模型,使用早期版本的施乐相机把照片转移到赛璐璐上再转描绘制。
- 虽依然会拍摄真人参考片,但动画师也通过研究人体运动,进行自己的原画创作。
- 在约书亚·迈多的带领下,《匹诺曹》开始关注角色以外的动画表演,包括车辆、机械、自然效果,魔法等。该片涉及大量的水体特效动画,其风格化绘画和基于物理结合的方式,成为后来很多传统手绘动画的样板。特效动画师桑迪·斯特罗瑟记录了他长达一年的水动画研究,水花、涟漪、气泡、波浪和水下的幻觉。
- 该片通过添加前景和投影,更细致地表现场景的深度,使角色看起来就在海里,而不是在“表面”。
- 受到战争和经济影响,《匹诺曹》最初的票房极差,但在战后的几次重新上映中收获颇丰。
- 迪士尼动画还推出了一部由多位导演执导的动画长片《幻想曲》,是首部多声道立体声商业动画长片,这意味着影院需要更新相应设备。1000多名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制作,加入了总体色彩指定流程,三维粘土模型、7层的多平面摄影机,以及迪士尼很少涉及的“非主流”动画风格。有趣的是,面对显而易见的高成本和低收益风险,迪士尼坚持投入大量资源制作这一个特别的动画长片,其商业结果显而易见。
- 伊沃克斯回到了迪士尼动画,并获得了一份自在的工作,致力于开发特殊视觉效果。他改进了遮罩技术,把手绘动画和真人拍摄动作更好地组合在一起,赢得了1959年的奥斯卡奖。虽然他和迪士尼的关系再也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但迪士尼很高兴伊沃克斯回来了。
- Williams P., Denney J. 如何像沃尔特一样:捕捉你生活中每一天的迪士尼魔力[M]. 迪尔菲尔德海滩, 美国: 健康传播公司, 2004: 133.
- 福瑞兹·弗里伦执导的华纳兄弟动画短片《你应该在电影里》展示了传统手绘动画与真人实拍电影的逼真结合,先拍摄真人部分,再转描绘制卡通部分,两者最终在屏幕中自然地互动。
- 迈克尔·鲍威尔等执导的电影长片《月宫宝盒》首次使用了由劳伦斯·巴特勒和杰克·惠特尼创造的一种“蓝屏抠像”技术,制作精灵从瓶子里逃出来的场景,但角色皮肤受蓝色干扰明显。


1941:
- 万氏兄弟带来了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这部有声黑白动画的制作历时3年,涉及上百名工作人员,也只中国动画制作行业对“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早期探索,参考片、立体模型辅助均被引入。角色动画虽然在基于手绘的夸张变形和基于转描的真实感中徘徊,但运动十分流畅。
- 据说首映当日,万氏兄弟曾在放映机镜头前使用三色玻璃交替晃动,模拟色彩效果(孙立军,2018)。
- 孙立军. 中国动画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38.
- 该片迅速被“出口”到日本,据传它激励了当时还是少年的手冢治虫走上动画之路,在国内反因日本的侵略战争而未有机会广泛传播。
- 濑尾光世执导的《蚂蚁阿里辰》是日本首部使用多平面相机拍摄的动画短片,相传由持永只仁设计。他后来加入了中国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化名池勇、后化名方明),不仅成为中日两国的木偶动画先驱,也为中日动画和中日友谊作出了贡献。
- 为弥补此前《匹诺曹》和《幻想曲》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迪士尼对动画长片《小飞象》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角色和背景的设定比之前的简单,大量聘请年轻的、资历浅的动画师,最终成本只有95万美元,不到《匹诺曹》的三分之一。
- 而近年来迪士尼被认为“傲慢”的管理模式所累积的敌意也到达了临界点,在《小飞象》的制作过程中,一场持续近2个月的员工大罢工事件开启,很多员工被辞退或离开,甚至包括一些优秀的资深动画师。
- 有趣的是,罢工和制作的“节约”并没有对《小飞象》的票房造成影响,它有一个十分合适当时社会环境的好剧本,甚至为迪士尼创造了二战期间的票房奇迹。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迪士尼成为唯一一家定期制作动画长片的美国制片厂。
- 弗莱舍工作室推出他们最后一部动画长片《虫先生进城记》,上映两天后便发生了珍珠港事件,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这直接导致了其票房灾难。派拉蒙著名工作室于次年接管了弗莱舍工作室。
-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广了动画的宣传和教育功能,美国陆军与迪士尼动画等美国主要动画工作室“合作”,制作了一系列宣传战争债券、捐赠废金属、鼓励纳税,农产保障等主题的“宣传动画”,以及用于军事培训和教学的教育动画。它们的发展催生了动画的另外一种形式,后来被称为“信息说明动画”。
- 纳特·福尔克(Falk N)出版了一本介绍动画历史和技术的书籍《怎样制作动画的卡通》,汇集了当时美国几个主要动画工作室的信息,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动画制作。
- Falk N. 怎样制作动画的卡通[M]. 纽约: 基础书籍出版社, 1941.
1942:
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电影动画技术的发展也相对安静,但另一种动画技术却在战火中萌芽,这便是人类文明的复杂性,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
- 查尔斯·琼斯执导的《多佛男孩》成为首部大量使用“有限动画”技术的动画片,角色要么静止不动,要么速度很快以至于可使用模糊的方法涂抹。该技术基于动画制作中一直存在的人力成本压力问题,有限动画致力于通过限制“非必要”的运动,尽可能降低绘画的工作量。虽然当时的雇主和发行商并不看好这样的“取巧”,但有限动画技术将在50年代电视动画兴起之后攻占动画制作行业。



1943:
- 政冈宪三执导的《蜘蛛与郁金香》是日本首部完全使用赛璐璐制作的动画短片,由于赛璐璐胶片当时十分昂贵,动画师通过反复清洗赛璐璐胶片以循环利用。虽然是黑白动画,但为了更好地表现颜色灰度,赛璐璐胶片上绘制的是彩色画面。而日本动画似乎与“节省”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独特的动画技法,继而发展出更合适日本的生产模式,最终使日本动画产业在80年代拥有与美国动画产业竞争的力量。
1944:
反法西斯联盟在世界各地奋力战斗,如果非得在今年挑选一件动画技术大事的话,那可能就是未来卢卡斯影业的创始人——乔治·卢卡斯诞生了,他将在动画技术史上建立多个重要的里程牌。
1945:
- 显然致力于挑战迪士尼式好动画规则的美国联合制作[1],推出了一部扁平风格化的动画片《四海皆兄弟》,由鲍勃·康农执导。该公司鼓励新技术的探索,开创了所谓“有限动画技术的艺术应用”,把有限动画作为一种风格,而非成本节约。这一努力成功引起了关注,包括迪士尼在内的老牌动画制片厂也陆续探索实验动画领域。但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有限动画仍会成为廉价动画制作公司的省钱技术。
- [1] 最初由从迪士尼罢工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些动画师于1941年成立,原名“工业电影和海报服务”,1945年更名“美国联合制作”。
- 艾伦·克里克和约翰·哈拉斯执导的《操纵船只》是应英国海军部要求制作的教育动画,它是英国首部动画长片,以及欧洲首部彩色动画长片,但由于没有在剧院公开上映,因此经常被忽略,主要使用定格动画技术,也结合了一些传统手绘动画技术。
- 阿图罗·莫雷诺执导的西班牙首部动画长片《魔法剑》上映,尽管比《操纵船只》迟,但它通常被介绍为首部在美国以外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使用杜菲色彩技术。
- 濑尾光世执导了日本首部动画长片《桃太郎海的神兵》,是一部黑白传统手绘动画。
- 弗朗索瓦·萨沃耶发明了一种带有旋转光栅的立体投影系统“旋转立体镜”(Cyclostéréoscope),于1945-1946年在巴黎卢纳公园向观众展示。1953年,一个改进版在巴黎克里希宫展出。但由于成本和可观看区域等限制,它在经济上并不成功。

1946:
- 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黑龙江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动画和电影制作人才的培养基地。
- 斯文·梅斯林执导的丹麦首部动画长片《打火匣》上映,也是丹麦首部彩色动画片,使用传统手绘动画技术。
1947:
- 贝尔电话系统的广告片《想象一下》中,包含一个由433个零件“组装”成一部电话的片段,主要使用定格动画技术制作,零件在运动过程中有显然的拟生意识,另有一位真人演员和一位以传统手绘动画方式制作的二维卡通角色协助叙事。这类以微小零件为动画材料的定格动画制作十分复杂,后来被称为“零件动画”,多用于产品广告、科学模拟或结构演示。
- 东北电影制片厂推出中国首部木偶动画《皇帝梦》,由陈波儿执导,以中国木偶戏为美学基础,由中国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卡通组制作,当时没有制作木偶动画的可取经验,动画师们只能通过多次尝试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定格木偶技术。
- 伊里·特恩卡执导的捷克斯洛伐克首部动画长片《捷克的四季》上映。特恩卡因此一跃成为木偶动画届的明星,他喜欢保留木偶本身的“非人类”特质,因此很少会有表情变化或说话,而是通过动作、布景、灯光、特效、镜头和音乐等其他技术增强叙事,其动画作品影响了很多动画师。但很少人知道,他在制作传统动画和皮影动画方面同样出色。
- 克劳德·米松内执导的比利时首部动画长片《金钳螃蟹》上映,也是一部黑白定格木偶动画,当时只在影院放映了两场。
- 约翰·奥克斯贝里在美国推出其首款商业赛璐璐动画摄影台“奥克斯贝里”(Oxberry),成为电影动画时代主要的动画拍摄、胶片扫描仪和录像机制造商,后也开发数字和胶片转换设备和光学打印机。
- 匈牙利裔物理学家丹尼斯·加博尔发明了最初的“全息图”技术,但当时只有水银蒸汽,激光直到1960年才被发明出来,它暂时还未能应用在动画摄影或投影上。



1948:
- 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奥林·杜皮(Dupy Olin La Verne)开发了一种早期的基于机械的“运动控制”技术,被称为“杜皮复制器”(Dupy duplicator),摄像机的运动被记录在留声机唱片上,通过回放重复运动。查尔斯·沃尔特斯执导的《花开蝶满枝》是首部使用该技术的电影长片,用于模拟从前景人群到接景画的镜头衔接,杜皮等在次年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 Dupy O., Duval R. Apparatus for duplicating motionpicture shots: US2687668A[P]. 1954-08-31.
- 派拉蒙的高登·詹宁斯(Jennings H)等也发明了一种在胶片上记录相机运动的设备,一旦运动轨迹被记录下来便可自动重复,在次年上映的,戴米尔执导的电影长片《参孙和达莉拉》中将真人表演和微缩模型结合在一起。
- Jr Gilbert L. Jennings H. Control of camera-subject motion in motion-picture photography: US2648252A [P]. 1953-08-11.
- 这些早期的基于机械的运动控制技术,后来逐渐发展成基于计算机的运动控制技术,不仅带来更复杂和多样的镜头运动效果,也被用于控制其它布景、道具、动画偶,甚至真人的运动,成为数字动画技术中的一位重要成员。
- 费穆执导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使用16毫米彩色胶卷拍摄,由于摄制冲洗时缺乏经验和专业设备,加上当时过国内没有彩色胶卷的放大和拷贝技术,母片需寄往美国转录成35毫米版本才能在电影院放映,多个因素导致该片最终的色彩和声音效果都不如预期。
- 方明执导的传统手绘动画短片《瓮中捉鳖》通常被介绍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这是由于当时对术语“动画片”和“木偶片”的界定所致。就像早期电影特效中的定格动画和传统手绘动画被视为两个行业一样。



1949:
- 欧内斯特·舍德萨克执导的电影长片《巨猿乔扬》上映,大猩猩的特效动画由雷·哈里豪森、彼得·彼得森和马塞尔·德尔加多负责,威利斯·奥布莱恩担任特效监制。大猩猩的定格动画比1933年的《金刚》具有更丰富的动作和表情细节,甚至带有喜剧效果,使用了6-7个不同尺寸和内部结构的大猩猩定格动画偶。哈里豪森将成为20世纪后期重要的定格特效动画大师。
- “我知道这违反了万有引力的定律,但是,你看,我从来没有学过定律。”
- 这是宾尼兔在弗里伦执导的动画短片《高空跳水》中一个木板被悬空,却没有掉落的场景中的表白。卡通动画在对真实物理学的遵循与反叛之间来回选择,是其主要魅力之一,后来被称为“动画物理学”。
- 帕戈特兄弟执导的意大利首部动画长片《炸药兄弟》(The Dynamite Brothers)上映,也是意大利首部彩色电影,使用传统手绘动画技术。



20世纪前叶,
动画找到了有史以来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但动画也因此被当成了电影的子集,
并在整个20世纪几乎无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