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4.2.2 电视动画的量产和电影动画的坚守(1965-1969)

本页面正因版面调整制作中,这并非单纯的搬运,同时也会补充实体书未尽内容,因此速度不会太快,请理解~

1960年代中:

  • 世界各地的主要电视网络陆续进入全彩时代,这对电视动画行业来说无疑提高了要求。
  • 随着日本电视动画产业崛起,美国作为动画产业老大哥的地位在196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挑战,美国动画公司开始探索引入日式动画风格的可能性。
  • 很多低成本美国动画片都开始把制作工作外包到日本、韩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等地。外包业务把动画产业带到了更多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动画产业全球化发展,但也带来了动画制作的同质化。

1965年:


🏆 奥斯卡奖“最佳特殊效果”(Best Special Effects)拆分为“最佳特殊视觉效果”(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最佳音效效果”(Best Sound Effects)

  • 《玛丽·波平斯》成为“最佳特殊视觉效果”第一个获奖者

🪄 动画短片《手》(Ruka,1965)

导演:伊日·特恩卡(Jiří Trnka);制作公司:Krátký film Praha;首映时间:1965年(捷克斯洛伐克)
  • 捷克木偶动画大师特恩卡(Jiří Trnka)最后一部动画作品,这一次,他把“真人实拍”当作一种特效元素使用。
  • 木偶动画 × 真人定格/像素定格(pixilation):
    • 以真人“手”充当角色,通过逐帧摆位与间歇动作摄影与木偶同框互动;
    • 主要依靠机内完成(必要时辅以简单遮罩/光学处理),

🪄 粘土动画短片《物种起源》(Clay, or the Origin of Species,1965)

导演/制作:小艾略特·诺伊斯(Eliot Noyes Jr.);制作方式:独立制作;首映时间:1965年(美国)
  • 自由式粘土动画(clay animation):
    • 不依赖内骨骼或关节结构,直接徒手揉捏与按压塑形,简朴造型却呈现出活泼的生命力与丰富情感。
  • 极简台面摄影:
    • 小型台面、少量道具与定向灯光即可完成一整套节奏明确的定格表演,展现低成本、高表达密度的作者动画范式。
↑《手》剧照(Krátký Film Praha,1965)
↑《物种起源》剧照(Eliot Noyes Jr.,1965)

🛠️ 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推出了“超级8”(Super 8)胶片格式

  • 卡匣式装填(Super 8 cartridge):免穿片、免回装,极大降低拍摄门槛,推动家庭与教学市场普及。
  • 更大成像面积:将8mm胶片的齿孔缩小并移位,单帧画面增大、画质提升;配套推出更稳定的相机/放映机系统。
  • 彩色反转片为主:以Kodachrome等反转片为家庭放映优化;1973年起提供Super 8 Sound(磁条录音)版本,早期多为无声卡匣。
  • 产业与文化效应:大幅扩展“家庭电影(home movies)”学生/独立影像生态,影响日后电视与动画的草根创作土壤。

1966年:

Leave a Reply